成语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典故,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典故起源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4 浏览3 评论0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数学家墨子。墨子在其著作《墨经》中提到,当两个物体的距离非常接近时,即使只有微小的差距,也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这个观点后来被用来形容在开始时的小小疏忽或错误,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巨大偏...
成语
《一薰一莸》的典故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4 浏览1 评论0
《一薰一莸》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原文为:“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意思是薰草和莸草放在一起,十年后还会有莸草的臭味。这句话比喻人的品德,好的和坏的放在一起,坏的就会影响好的。在古代,薰草和莸草是两种具有不同气味的植物。薰草有一种...
成语
《杀一儆百》的典故,杀鸡儆猴典故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4 浏览2 评论0
《杀一儆百》的典故出自《汉书·尹翁归传》,尹翁归担任东海郡太守时,为了治理当地的混乱局面,他采取了“杀一儆百”的策略。他首先将那些罪行最严重、民愤最大的罪犯抓捕归案,然后当众处决,以震慑其他犯罪分子。这个策略有效地打击了犯罪活动,恢复了社会...
成语
《乌合之众》的典故,乌合之众——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4 浏览1 评论0
《乌合之众》是一本书名,而不是一个典故。它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于1895年出版的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群体心理学的现象,包括群体行为、群体心理以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等。《乌合之众》这...
成语
《物以类聚》的典故,物以类聚——成语的智慧与哲理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4 浏览1 评论0
“物以类聚”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同类的东西常常聚在一起,也用来比喻同类的人容易彼此吸引,结合在一起。这个成语出自《周易·系辞上》,原文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句话的意思是,方方正正的物体聚在一起,不同的物体则被分开。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
成语
《屦及剑及》的典故,屦及剑及——古代礼仪与武德的象征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4 浏览3 评论0
《屦及剑及》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四年》,原文是:“齐顷公嬖之。顷公使束縛,载之车,与妇同载。郑子产归,见之,不视。景公欲使田文子致诸侯之信于子产,子产曰:‘诸侯信,则不使也。信不至,则子产不能致也。子产曰:‘诸侯信,则不使也。信不至,则...
成语
《从善如流》的典故,从善如流——春秋时期晋国元帅栾书的智慧抉择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4 浏览0 评论0
《从善如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能够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从善如流,疾于未形。”这里的“从善”指的是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如流”则是形容接受的速度非常快,就像水流一样顺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春秋时...
成语
《布帆无恙》的典故,布帆无恙——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4 浏览2 评论0
《布帆无恙》的典故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在这篇序文中,王勃提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著名句子,以及“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等名言。其中,“布帆无恙”这个成语也出自这篇序文,原句为“布帆无恙,行舟有...
成语
《画地为牢》的典故,画地为牢——源远流长的成语典故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4 浏览3 评论0
《画地为牢》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它主要用来形容限制自由或自我约束的行为。这个典故通常用来比喻在思想上或行为上给自己设限,不给自己自由。故事的具体内容是:古代有一个官员,他非常遵守法律,甚至到了极端的地步。有一次,他在处理一起案件时...
成语
《和璧隋珠》的典故,千年美玉的传奇故事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4 浏览2 评论0
《和璧隋珠》是一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物品极其珍贵,稀有难得。典故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块名为“和氏璧”的宝玉,而隋侯也有一颗非常珍贵的明珠,称为“隋珠”。这两件宝物在当时都是无价之宝,极为罕见。后来,这两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