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屦及剑及》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四年》,原文是:“齐顷公嬖之。顷公使束縛,载之车,与妇同载。郑子产归,见之,不视。景公欲使田文子致诸侯之信于子产,子产曰:‘诸侯信,则不使也。信不至,则子产不能致也。子产曰:‘诸侯信,则不使也。信不至,则子产不能致也。’” 这段文字讲述的是郑国国君郑子产在归国途中,遇到了被齐国国君齐顷公所束缚的鲁国使者,子产见到此景后,不以为意,继续前行。后来,齐顷公想要通过田文子向子产传达诸侯之间的信任,但子产表示,如果诸侯之间真的信任,就不需要使者传达;如果信任不足,使者也无法传达。因此,子产拒绝接受齐顷公的使者。
“屦及剑及”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在危急时刻,急切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同子产在归国途中急切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不顾一切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同子产在归国途中不顾一切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
屦及剑及——古代礼仪与武德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礼仪与武德是两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们分别代表了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其中,“屦及剑及”这一典故,便是这两个符号的生动体现。
“屦及剑及”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当时,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磨难,最终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在回国途中,重耳遇到了一位名叫介子推的贤人。介子推为了帮助重耳,将自己的鞋子(屦)和宝剑都送给了他。重耳感激不已,回国后,便将介子推视为自己的恩人。
在古代,屦是一种鞋子,通常由皮革制成,是贵族和士人身份的象征。屦及,即屦与剑,代表了礼仪与武德的结合。在《左传》中,介子推将屦送予重耳,既是对他身份的认可,也是对他未来治理国家的期望。屦在这里象征着礼仪,代表着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
剑,则是古代武德的象征。剑作为一种武器,代表着力量和勇气。在“屦及剑及”的典故中,介子推将宝剑送予重耳,寓意着希望他能够凭借自己的武德,保护国家,维护社会秩序。剑在这里象征着武德,代表着个人的勇敢和正义。
“屦及剑及”这一典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礼仪与武德的重要性,也成为了后人推崇的道德典范。在后来的历史中,许多文人墨客都以“屦及剑及”来形容那些既有高尚品德又有英勇行为的人物。
在现代,虽然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屦及剑及”的典故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社会建设中,都应该注重礼仪与武德的平衡。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理解为文明礼貌,而武德则可以理解为正义和勇气。只有两者兼备,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总之,“屦及剑及”这一典故,通过介子推送屦及剑给晋文公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礼仪与武德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继续弘扬这种精神,将礼仪与武德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