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四体不勤》的典故,四体不勤——孔子与子路的故事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浏览4 评论0
《四体不勤》的典故出自《论语·微子》,是孔子评价隐士时所用的一句话。原文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一个人不劳动,不懂得分辨五谷,即不从事生产劳动,也不了解农业知识。这句话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在现代社会,我...
成语
《不得要领》的典故,成语典故——《不得要领》的由来与含义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浏览5 评论0
《不得要领》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抓不住重点,不中肯,不得要领。它的来源是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的一次战争。楚国的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色,晋国的军队则显得有些被动。在战后,晋国的军队将领范山向楚庄王献计,建议...
成语
《桂林一枝》的典故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浏览5 评论0
《桂林一枝》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文学和哲学传统。这个典故主要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桂源》有关,其中“桂林一枝”一词用来形容杨万里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欣赏。在杨万里的诗中,他通过“桂林一枝”这个形象化的表达,将桂林的山水比作一枝枝繁花似锦的...
成语
《三分鼎足》的典故,三分鼎足——古代成语的智慧与历史背景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浏览5 评论0
《三分鼎足》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这个典故主要描述了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之间的争斗。其中,“三分”指的是刘邦、项羽和韩信这三位势力,“鼎足”则比喻三足鼎立,势均力敌。在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和项羽是两大势力,而韩信则是一位杰出...
成语
《百无聊赖》的典故,百无聊赖的由来与典故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浏览6 评论0
《百无聊赖》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形容人感到非常无聊、无所事事的状态。这句话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在贾府中过着富贵闲人的生活,但内心却常常感到空虚和无聊。有一次,他在大观园中散步,看到园中的景色虽然美丽,但...
成语
《一成一旅》的典故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浏览3 评论0
“一成一旅”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哀公元年》。成语中的“成”指的是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则是指古时以五百人为一旅。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典故的背景是:在夏朝末年,夏王少康在流亡中,只有方圆十里(...
成语
《趁人之危》的典故,成语典故《趁人之危》的起源与内涵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浏览6 评论0
“趁人之危”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盖勋传》。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当时凉州刺史梁鹄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企图拉拢武威太守张猛。张猛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不愿意与梁鹄同流合污,因此拒绝了他的拉拢。梁鹄见张猛不识时务,便心生一计,他假意与张猛交好...
成语
《请人捉刀》的典故,请人捉刀——成语典故探源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浏览7 评论0
《请人捉刀》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原文是:“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这个故事讲述...
成语
《一钱不值》的典故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浏览6 评论0
《一钱不值》的典故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这个典故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了一场危机,从而获得了赵王的高度评价。故事的大致内容如下: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关系紧张。秦国提出要用...
成语
《才多识寡》的典故,才多识寡——成语典故解析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4-12-25 浏览4 评论0
《才多识寡》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虽然有才华,但见识不广,缺乏知识和经验。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当时,楚国和晋国交战,晋国的将领赵盾派遣荀林父前往楚国求和。荀林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由于见识不广,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