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人之危”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盖勋传》。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当时凉州刺史梁鹄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企图拉拢武威太守张猛。张猛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不愿意与梁鹄同流合污,因此拒绝了他的拉拢。
梁鹄见张猛不识时务,便心生一计,他假意与张猛交好,并邀请他来家中做客。张猛不知是计,欣然前往。在酒席上,梁鹄突然翻脸,指责张猛背叛他,并命令手下将他拿下。张猛大惊失色,但此时已无力反抗。
就在这危急关头,盖勋挺身而出,他质问梁鹄为何如此对待张猛,并指出这是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的行为。盖勋的义正言辞让梁鹄无言以对,只好放过了张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趁人之危”这个成语的含义,即指在别人处于困境时,趁机加以要挟或陷害。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有正义感,不要在别人处于困境时落井下石,而应该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度过难关。
成语典故《趁人之危》的起源与内涵
成语“趁人之危”源于东汉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它揭示了在他人危难时刻加以利用的道德败坏行为,成为后世警示人心的经典典故。
一、成语的起源
“趁人之危”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盖勋传》。东汉时期,盖勋因正直有才干,被举为孝廉,担任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当时,凉州刺史梁鹄管辖下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百姓苦不堪言。梁鹄的属官苏正和敢于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但梁鹄担心追查会牵连高层权贵,焦虑不安。
二、成语的典故
梁鹄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犹豫不决。这时,有人向盖勋透露了梁鹄的打算,并建议盖勋趁机公报私仇。盖勋坚决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盖勋的这番话,既体现了他的正直和仁义,也揭示了“趁人之危”这一成语的内涵。他认为,在他人危难时刻加以利用,不仅是不道德的,更是不仁的行为。
三、成语的内涵与影响
“趁人之危”这个成语,意味着在他人危难时刻加以利用,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它警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不要在他人危难时刻落井下石。
这个成语在后世被广泛运用,成为人们评价他人行为的重要标准。它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正直、仁义的品德,不要因为一时的私欲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四、成语的演变与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趁人之危”这个成语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在现代社会,它不仅指在他人危难时刻加以利用,还指在他人处于不利地位时,故意加以打击、陷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理解“趁人之危”的应用:
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故意散播谣言,损害他人名誉。
在他人失败时,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在他人处于不利地位时,故意加以打击,使其更加困难。
成语“趁人之危”源于东汉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它警示人们要时刻保持正直、仁义的品德,不要在他人危难时刻加以利用。这个成语在后世被广泛运用,成为人们评价他人行为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避免成为“趁人之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