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要领》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抓不住重点,不中肯,不得要领。它的来源是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的一次战争。楚国的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色,晋国的军队则显得有些被动。在战后,晋国的军队将领范山向楚庄王献计,建议楚国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楚庄王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因为他认为晋国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对手,楚国应该采取更加谨慎的策略。
范山对此感到不满,认为楚庄王没有抓住战争的要点,于是他提出了“不得要领”的说法。这里的“要领”指的是战争的关键点或核心内容。范山认为楚庄王没有理解战争的本质,没有抓住战争的关键,因此他提出了“不得要领”的批评。
后来,“不得要领”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抓不住重点,不中肯,不得要领。
成语典故——《不得要领》的由来与含义
成语“不得要领”源于古代,用以形容人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做事没有抓住重点。下面将详细讲述这个成语的典故及其含义。
成语典故的起源
“不得要领”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记·大宛列传》。故事的主人公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名叫张骞的使者。张骞奉命出使月氏,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成功完成任务,最终未能抓住要领。
张骞出使月氏的故事
汉武帝初即位时,北方匈奴不断侵扰边疆,汉武帝决心消灭匈奴。当时,有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告诉汉武帝,匈奴曾打败月氏,并以此向月氏复仇。汉武帝想与月氏结盟,共同对抗匈奴,但需要有人出使月氏。于是,张骞应募出使月氏。
遭遇匈奴的困境
张骞在前往月氏的途中,不幸被匈奴人抓住,并被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对张骞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张骞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期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逐渐适应了匈奴的生活。
未能抓住要领的遗憾
尽管张骞在匈奴生活了多年,但他始终未能成功完成出使月氏的任务。他未能抓住与月氏结盟的关键,未能实现汉武帝的意图。这个故事后来被记载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成为了“不得要领”这个成语的典故。
成语的含义与用法
成语“不得要领”中的“要领”指的是关键或要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做事时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没有抓住重点。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那些做事不切实际、没有抓住重点的人。
成语典故的启示
成语“不得要领”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抓住关键,明确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能轻易放弃。
成语“不得要领”源于古代,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了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个成语,努力做到抓住关键,有的放矢,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