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三寸不烂之舌——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浏览0 评论0
《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是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口才了得。具体来说,这个典故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名叫毛遂的人,他凭借着自己的辩才和智慧,成功说服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毛遂在说服楚国的时候,表...
成语
《宝刀不老》的典故,宝刀不老的由来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浏览0 评论0
“宝刀不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刀剑虽然年代久远,但依然锋利,比喻人年纪虽大但功夫或技术并没减退。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武术家,名叫张三丰。他年轻的时候,就以其高超的武艺和品德闻名于世。张三丰在晚年的...
成语
《老气横秋》的典故,老气横秋的由来与演变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浏览0 评论0
“老气横秋”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自以为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的人,给人一种不舒服或者不讨喜的感觉。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年龄和地位,年长者和地...
成语
《不求闻达》的典故,不求闻达——诸葛亮的淡泊名利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浏览0 评论0
《不求闻达》的典故源自《后汉书·黄宪传》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东汉时期的黄宪,他虽然学识渊博,但性格谦逊,不追求名利,因此没有追求官职,也不愿意与达官贵人交往。他更愿意与普通百姓和学者交流,以增进自己的知识和品德。黄宪的行为得到了当时许多...
成语
《一意孤行》的典故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浏览0 评论0
《一意孤行》的典故出自《宋史·王回传》。故事讲述了北宋时期的学者王回,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即使在面对皇帝的责难时,也不改变自己的立场。因此,他被称为“一意孤行”的人。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听从...
成语
《探囊取物》的典故,探囊取物的由来与寓意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浏览0 评论0
《探囊取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事,就像从口袋里掏出东西一样简单。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原句是“超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这里的“探囊...
成语
《得马折足》的典故,得马折足——成语背后的故事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浏览0 评论0
《得马折足》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故事讲述的是:有一个楚国人,他的马突然跑了,邻居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跑回来了,还带了一匹胡人的马。邻居们又来祝贺他,他却又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祸...
成语
《强弓劲弩》的典故,强弓劲弩——战国纵横家苏秦游说韩王的典故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浏览0 评论0
《强弓劲弩》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融传》。马融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上书中提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喜欢某种事物,那么百姓就会争相效仿,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后...
成语
《沐猴而冠》的典故,沐猴而冠——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浏览0 评论0
“沐猴而冠”是一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但实际上却并无真才实学或德行的人。具体典故是这样的:楚汉争霸时期,项羽攻占秦朝的首都咸阳后,焚烧宫殿,抢掠财宝,并打算东归。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地形险要,土...
成语
《叱咤风云》的典故,叱咤风云——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浏览0 评论0
《叱咤风云》的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是东汉时期的名将,以勇敢和智谋著称。在一次与匈奴的战斗中,班超率领的部队处于劣势,但他依然表现出色,指挥若定,鼓舞士气,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战斗中,班超曾大声喝道:“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