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恶好善》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憎恨坏人坏事,喜爱好人好事。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其中,“嫉”表示憎恨,“恶”表示坏人坏事,“好”表示喜爱,“善”表示好人好事。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对好坏事物有明确的判断和态度。
典故起源
“嫉恶好善”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最早见于《易经》中的“大有”卦。其中,“君子以遏恶扬善”一句,便是对“嫉恶好善”这一理念的最早阐述。成语中的“嫉”字,意味着痛恨;“恶”字,指的是坏人坏事;“好”字,则表示喜欢;“善”字,指的是好人好事。整体而言,这一成语强调的是对邪恶的痛恨和对善良的喜爱。
成语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嫉恶好善”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准则,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这一成语来表达自己的道德追求。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举张正甫自代状》中写道:“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韩愈对邪恶的痛恨和对善良的喜爱。此外,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司空奚公神道碑》中也有“火不侵玉”的表述,意指正义的力量能够战胜邪恶。
历史典故
关于“嫉恶好善”的历史典故,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东门瓜”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名叫东门瓜的官员,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当时,鲁国国君昏庸无能,朝政腐败,东门瓜便多次上书直言进谏,痛斥奸臣。他的忠言逆耳,反遭国君猜忌。最终,东门瓜被贬谪到边疆。在边疆,他依然秉持“嫉恶好善”的信念,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嫉恶好善”的典范。
成语应用
在工作中,我们要敢于揭露和抵制不正之风,维护公平正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心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弘扬正能量。
总之,“嫉恶好善”这一成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应当秉持的道德准则。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这一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