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便便》的典故出自《后汉书·边韶传》。边韶是东汉时期的学者,字孝先,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他曾任尚书令,官至太中大夫,通晓经学,以文才闻名。
边韶身材肥胖,有次他在午睡时,学生们互相开玩笑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醒来后,也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回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这首诗巧妙地解释了自己的肥胖,并表达了对经书的重视。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大腹便便”的典故,用来形容人肥胖的样子。同时,也用来比喻人学富五车,学识渊博。
大腹便便——成语典故的智慧与幽默
成语,作为汉语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大腹便便”这一成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肥胖的样子,更蕴含着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
成语释义
“大腹便便”中的“便便”原指肥胖的样子,后来引申为形容人肚子肥满。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不事生产、好吃懒做的人,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成语典故
“大腹便便”的典故出自东汉时期,讲述的是陈留郡读书人边韶的故事。
故事背景
东汉桓帝时期,陈留郡有一位名叫边韶的读书人,字孝先。他颇有文才,在没有当官之前,曾教授几百名学生。边韶口才了得,授课时头头是道,从无难题能难倒他。他有一个毛病,那就是爱打瞌睡。
故事经过
由于边韶身材肥胖,肚子大,打瞌睡时模样滑稽,学生们常常私下编顺口溜嘲笑他。有一天,边韶又和衣打瞌睡,学生们便编了一句顺口溜:“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说边韶是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
故事高潮
不料,边韶醒来后,很快知道了这个顺口溜。他并未生气,反而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为回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故事结局
边韶的回答巧妙地化解了尴尬,同时也展现了其博学多才的一面。他的意思是说,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成语影响
“大腹便便”这一成语,因其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成为了汉语中常用的成语之一。它不仅揭示了某些人的懒惰和贪婪,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人生的思考。
成语“大腹便便”的故事,既有趣味性,又富有教育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不要成为那些“大腹便便”的人。同时,也让我们在欣赏成语之美时,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