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入膏肓》的典故,病入膏肓——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8 23:59:24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病入膏肓》的典故出自《左传·成公十年》。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桓公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晋景公治病。医缓到了晋国后,给晋景公把了脉,然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意思是说,晋景公的病已经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因为病根在肓之上,膏之下,药物无法到达,无法治疗。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病情严重,无法医治,或者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病入膏肓——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病入膏肓”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境地。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历史故事。

成语起源

成语“病入膏肓”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传·成公十年》。据记载,当时鲁国国君成公病重,他梦见有两个小人在他的肚子里谈话,其中一个说:“成公这回请的人,医术十分高明。用药会伤害我们,这回怎么逃哇?”另一个回答:“不用怕!我们呆在肓之上,膏之下,那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医生也拿我们没办法。”

医生诊断

第二天,成公请来的医生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后,叹道:“这个病,我的医术无能为力。因为病根在肓之上,膏之下,我的药力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医生的话与成公昨夜的梦境完全吻合,成公听后感叹:“这是良医呀,所诊之病情,与我昨夜所梦,完全吻合。虽不能治,我也要赠之厚礼而送归。”

成语寓意

从此,“病入膏肓”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用来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程度。后来,人们将这个成语引申到其他领域,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历史典故

除了《左传》中的记载,还有其他关于“病入膏肓”的典故。其中,最著名的是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见到蔡桓公时,发现他的病情已经到了膏肓之症,但蔡桓公却讳疾忌医,不愿接受治疗。最终,蔡桓公病逝,而扁鹊的名言“病入膏肓,不可为也”也流传至今。

成语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成语“病入膏肓”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医学领域,它用来形容病情严重,无法治愈;在政治领域,它用来形容问题已经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在日常生活中,它用来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成语“病入膏肓”不仅是一个形容病情严重的成语,更是一个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历史故事。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要勇于面对,及时采取措施,以免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