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炎附势》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宋史·李垂传》。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有一个名叫李垂的人,他为人正直,才华横溢,但性格高傲,不善于与人交往。他曾经担任过一些小官,但因为性格原因,与上级和同僚的关系都不太好。
当时,北宋的政治环境复杂,官员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李垂对此非常反感,他不愿意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原则。因此,他在官场上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屡屡受到排挤和打压。
有一次,李垂在朝堂上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一些权贵的行为,结果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打压李垂,使他失去了官职。李垂对此非常愤怒,他决定辞官回家,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在隐居期间,李垂写了一篇名为《东都事略》的文章,详细记录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腐败。这篇文章后来被流传下来,成为了揭露北宋政治腐败的重要文献之一。
“趋炎附势”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典故中来的。它形容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巴结权贵、迎合潮流的人。这个成语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没有原则、没有骨气的人。
趋炎附势——一个揭示人性弱点的历史典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成语“趋炎附势”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弱点。这个典故源自北宋时期,讲述了一位名叫李垂的官员,在面对权势时的坚守与抉择。
背景介绍——北宋官场风气
北宋时期,官场风气盛行趋炎附势。许多官员为了升官发财,不惜阿谀奉承,巴结权贵。这种风气使得许多有才学、有品德的人得不到重用,李垂便是其中之一。
主人公李垂——正直与坚守
李垂,字舜工,山东聊城人,北宋官员。他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行为深恶痛绝。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因为不肯同流合污,一直得不到重用。
宰相丁谓——权术与阿谀
当时的宰相丁谓,是一个善于权术、阿谀奉承的人。他通过卑劣的手法获取了宋真宗的欢心,从而掌握了朝政大权。许多想升官的人纷纷投奔丁谓,希望得到他的赏识。
李垂的抉择——拒绝趋炎附势
有人不解李垂为何从未去拜谒丁谓,他回答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
李垂的遭遇——贬官与召回
李垂的直言不讳引起了丁谓的恼火,他借故将李垂贬到外地当官。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失势,李垂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劝他去拜见宰相,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
李垂的再次抉择——拒绝权势诱惑
当有人提醒李垂,朝中有些大臣知道他才学过人,想推举他当如制诰时,他回答道:“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现在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李垂的结局——坚守原则,终获重用
李垂的坚守原则最终得到了回报。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失势,李垂被召回京都,并得到了重用。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警示人们要坚守原则,不趋炎附势。
“趋炎附势”这个典故,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更警示我们要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此为鉴,做一个正直、有原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