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之怒”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当时,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想与东吴结成同盟,孙权封他为燕王。公孙渊出尔反尔,杀了吴国派去的使臣。孙权听后大怒,准备出兵渡海讨伐公孙渊。大将陆逊等人劝止孙权,认为不应该因小失大,轻率出兵。孙权最终听从了劝告,没有出兵。
这个成语“雷霆之怒”用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就像霹雳一样突然爆发的盛怒
雷霆之怒——成语典故的起源与演变
成语“雷霆之怒”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本文将探讨这一成语的起源、演变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成语“雷霆之怒”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据记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当时,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想与东吴结成同盟。孙权封他为燕王,但公孙渊出尔反尔,杀了孙权的使者。孙权大怒,欲发兵讨伐,陆逊劝阻道:“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这里的“雷霆之怒”便是指孙权的盛怒。
随着时间的推移,“雷霆之怒”这一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不断丰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它多用来形容君主或权贵的震怒,如《水浒传》中宋江因误杀梁山好汉而大发雷霆。而在现代汉语中,“雷霆之怒”则更多地用来形容人因极度愤怒而发出的强烈斥责或责骂。
成语“雷霆之怒”所蕴含的意义十分丰富。首先,它揭示了愤怒的强烈程度,如同雷霆般震撼人心。其次,它告诫人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应保持冷静,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力和权威的敬畏,认为君主或权贵的愤怒具有极大的威慑力。
关于“雷霆之怒”的故事,除了上述的陆逊劝阻孙权外,还有一则著名的故事。在《史记》中,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在狱中写道:“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且勇者不死,智者不辱,何至以死为辱乎?”这段话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义和忠诚的坚守,也体现了他面对雷霆之怒时的冷静与坚韧。
在现代汉语中,“雷霆之怒”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用来形容领导对下属的严厉批评,如“经理雷霆之怒,让整个部门都陷入了紧张的氛围”;也可以用来形容朋友间的激烈争吵,如“他们俩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此外,它还可以用来形容自然界中的雷电现象,如“夜幕降临,天空突然响起雷霆之怒,大雨倾盆而下”。
成语“雷霆之怒”源于古代历史故事,经过漫长的演变,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运用这一成语,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