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难逢》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千年也难得遇到的机会,形容机会极其难得和宝贵。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具体出处和背景如下:
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记载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的一段经历。当时,重耳流亡到楚国,楚成王对他非常礼遇。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你如果将来回到晋国,将如何报答我?”重耳回答道:“楚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如果您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我一定尽力满足。如果将来晋国和楚国交战,我一定退避三舍,以示对您的尊重。”
这里的“退避三舍”指的是古代行军作战时,后退九十里。后来,晋文公回到晋国,果然成为了一位贤明的君主。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兑现了诺言,率领晋军后退九十里,以示对楚成王的尊重。最终,晋军大败楚军,取得了胜利。
“千载难逢”这个成语的典故,正是源于晋文公重耳在楚成王面前的这一诺言。它形象地表达了机会的难得和宝贵,强调了珍惜和把握机会的重要性。
千载难逢——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千载难逢”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机会极其难得,一千年中也难以遇到。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
成语的起源
“千载难逢”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潮州刺史谢上表》。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故事背景
在唐朝时期,佛教盛行,唐宪宗李纯非常信佛。有一次,他听说有一座寺院里供奉着一块释迦牟尼的遗骨,便决定将其迎入宫中礼拜。这一决定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争议,其中韩愈便是最为坚决的反对者。
韩愈的反对
韩愈认为,唐宪宗此举过于迷信,有损国政。于是,他上书《谏迎佛骨表》,直言不讳地指出佛教对国家治理的负面影响。唐宪宗对此十分恼怒,认为韩愈是在故意与他作对,甚至想要置韩愈于死地。
宰相的调解
幸好,当时的宰相极力为韩愈说情,最终唐宪宗才没有对韩愈下毒手,而是将他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在被贬潮州期间,依然关心国事,对唐宪宗的改革政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千载一时的机会
后来,唐宪宗对前朝的一些弊政进行了改革,国家治理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时,韩愈又写了《潮州刺史谢上表》,对唐宪宗的改革表示赞赏,并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尽忠职守的决心。
成语的流传
韩愈的《潮州刺史谢上表》中,就有“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的句子,这就是“千载难逢”成语的由来。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传播,成为形容机会难得的常用语。
成语的启示
成语“千载难逢”不仅反映了古代历史事件,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生中难得的机会要珍惜,要把握住每一个机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千载难逢”这个成语,源于唐代韩愈的历史故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提醒着我们,珍惜每一个机会,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