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口延续传统,用笔描绘世界。精通十三门外语,他将神秘而古老的语言带到我们面前;书写二十四卷文集,他用真实又充沛的情感唤起人们内心最美好的回忆。是他让一部部经典流传后世,是他让一份份真情流露人间。他便是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
“国宝级人物”
季羡林老先生出生于1911年,是我国著名学者。老先生身上背负着大大小小的荣誉称号几十个。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国学大师”、“文学家”这几大称号了。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高超的语言学习能力使得其快速掌握了多门外语。不仅如此,出于对传统语言文字的热爱,他还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极为稀少的语种,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通这项文字的学者之一。
为了使这些古老的文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季老先生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留洋归国后,他还出任了北大的文学系教授,亲手将自己多年来研究文学的心得教给学生,他也因此而桃李满天下。用他的话来总结他的研究生涯,那就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展开全文
除了研究文字,季老先生还喜欢写随笔。他的随笔文章大多写的十分随性,但又不乏真情。到晚年时候,季羡林的随笔多开始回忆旧事。他将自己的一段段经历写进书中,既是对自己过往人生的追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时的社会人情。可以说,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虽不深邃却用最为质朴的话语说出了人间最难道的真情。
2009年,季羡林老先生因病离开了我们,享年98岁。
与子女间的爱恨纠葛
季羡林老先生离世后,人们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他的后人儿女身上。季羡林老先生膝下共有一儿一女,女儿名为季婉如,儿子名为季承。与世人想象的正相反,季老的两个孩子长大后都没有从事与父亲有关的职业,而是纷纷投入工程业的怀抱。
季承
季婉如作为季羡林的女儿,其行为做派与季老先生极为相似,尤其是低调朴素的人生态度更是全部学去。她长大后选择从事核工业的研究,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极为重要的研究事业。但这也意味着她需要隐姓埋名,需要忍受寂寞,也需要承担身体疾病的风险。季婉如的一生都在为中国核能的建设默默付出着。1992年,年仅59岁的她因为癌症不幸离开人世。季老先生得知此事甚为悲伤。
季婉如
除了女儿季婉如,季羡林还有一个儿子季承。季承与姐姐一样,也选择了工程专业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他曾担任过中科院高级的工程师,还与李政道进行了三十年的密切合作。
按理说儿子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季羡林应当是满足的。但对于这个儿子,季羡林是又爱又恨。当年,季羡林在季承还小的时候便出国留学了,这使得季承从小便不与父亲亲近。长大后,季承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选择与父亲身边的保姆结婚。此举使得父子关系降到冰点。而后,当季羡林先生宣布将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北大之时,其儿季承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父子因此离心,老死不相往来。
季承
但在2008年,身患疾病的季老先生已经逐渐走向生命的终点,此时尽管与儿子有过种种怨恨,但老先生也已经不愿再去追究了。时隔十多年后,父子二人终于在最后迎来了和解。
不知不觉十年已过,老先生的音容相貌仿佛还在眼前,从未离去。这位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帮助我们找寻那些遗失的、遗忘的美好。古老的文字,真实的情感,在季羡林的书中,我们一一寻觅,一一发现。他将生活的意义写进书中,也将人生的道理写进了我们心中。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