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底 泄露 源头 贷款 中介

记者卧底贷款中介,银行成信息泄露源头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9 10:15:08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者 | 里奥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相信很多人都接到过自称银行信贷部或者银行助贷部的贷款电话或者短信,而且他们还知道你的姓氏甚至全名等信息。这些机构是怎么获取你的联系方式和个人信息的呢?

近日,湖北经视记者卧底武汉一贷款中介公司,调查出了信息泄露的源头。

该贷款中介公司主要通过拨打电话推销贷款业务,每人一天至少要打200到300个电话,而且培训话术也被曝光,号称“只要缺钱就是我们的客户”,自称是正规银行助贷部经理,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话术获取贷款客户。但往往提供名不副实的服务。

卧底中,记者发现,银行和房产中介、快递业成了信息泄露背后的源头,行业“内鬼”将公民信息当成了谋利手段。

公民信息成牟利手段

其实,贷款骚扰电话一直屡禁不止,此前一些非法中介机构利用技术手段爬取一些平台的用户信息,或者利用电话外呼机针对某一号段、地区的用户进行电话骚扰,但这些名单针对性不强,成交率不高。

展开全文

而银行等机构非法出售的名单,不仅客户资质比较优质,而且有贷款需求的人数也不在少数。

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用户信息泄露监管一向是零容忍的态度,不仅是吃到大额罚单,相关人员还面临着禁业的风险。

去年以来,关于客户信息保护的罚单也不在少数,不只是银行机构,还有信用卡中心,汽车金融公司等。

金融机构对客户信息的保护体现着公司治理能力,因客户信息泄露吃到罚单,不但影响品牌形象,还可能流失大量客户资源。

非法中介危害大

不只是公民信息泄露影响巨大,一些非法贷款中介更是严重损害贷款人的个人利益。但贷款市场上,一些非法中介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洗白征信等虚假宣传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其实这些诱人条件的背后是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套路陷阱。

一、假冒银行名义发布办理贷款的广告信息。为更好的获取客户信任,大多数非法中介会冒充“xx银行”“xx银行贷款中心”等名义向消费者推送贷款额度,有的还会声称在银行内部有关系,可走内部流程办贷款等,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其实,此类中介机构与银行并无关联,是为诱骗借款人进行的虚假宣传。

二、骗取高额手续费。非法中介基本都会有一套完善的话术培训。以“低价手续费”“百分百获得贷款”等幌子吸引贷款者,通过拉长通话时长层层试探,抓住贷款者的弱点,把握贷款者的心理。

比如:了解到贷款者着急用钱,那就抬高手续费。贷款者征信查询多,银行流水不好、找不到担保人等情况,也是多收费用的好机会。

另外,在借款人从银行获得贷款后,非法中介又以各种名义要求借款人将贷款资金打入指定账户“走账”,伪造“流水”,借款人一旦进行转账操作,这笔资金大多以“服务费用”等名义被截留,借款人很难要回资金,面临维权困难。

三、提供名不副实的中介服务。事实上,消费者完全可以通过银行等正规机构官方渠道自行办理贷款业务。有些不法中介甚至会不顾消费者偿还能力,怂恿消费者从各类网络借款平台申请贷款,有的贷款产品本身就有很高利息,不法中介仍要再骗取一笔高额费用,其目的就是快速敛财而不是提供服务。

侵犯公民信息安全遭多方打击

侵犯公民信息安全一向是公安机关重点打击的领域。315当天,公安部发布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成果,其中公布8个典型案例,其中就涉及助贷催收机构非法获取个人信息获利的情况。

犯罪嫌疑人王某等人为牟取非法利益,成立3家助贷催收公司,组建技术团伙利用技术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以此开展助贷业务,非法获利1000余万元。四川公安机关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189名,查获各类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软件工具104款,查获公民个人信息数据一批。

去年颁布,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其中也涉及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权。第四十八条规定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从业人员行为管理,禁止违规查询、下载、复制、存储、篡改消费者个人信息。从业人员不得超出自身职责和权限非法处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另外,对不法中介的打击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去年10月,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警惕贷款中介不法行为侵害的风险提示,提醒有借款需求的消费者,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警惕非法中介或不法行为侵害权益,注意防范以下陷阱风险。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理性借贷,从正规机构、正规渠道办理贷款业务。

本月初,银保监会又下发《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部署开展6个月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

各方联合打击,也为金融机构敲响客户信息保护的警钟,侵犯个人信息带来的不只是违规处罚,严重者更是犯罪行为。另一方面,金融消费者也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增强被侵权后的维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