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nfinance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本刊特开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对金融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坚强领导,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实践进行系列报道。
作者|王俊寿「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6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在新时代新征程肩负重要使命。上海银保监局始终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和宗旨,加强改革创新实践,在助力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推动实现监管和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上海银保监局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着力聚焦“五个服务”,发挥上海“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以中国式金融监管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基于守正创新,服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有十四亿多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在整体迈向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金融需求的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前所未有。这就要求金融必须把稳方向、找准定位,培育强大的支撑能力。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深化金融工作的政治性。要让十四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必须坚定政治方向,把稳思想之舵。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是我国金融业区别于西方国家金融业的最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做好金融监管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上海银保监局始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金融决策科学化水平,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持续强化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功能,支持配合地方党委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党组织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在不同所有制机构中的相应作用,指导中资机构优化党建融入公司治理模式,确保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得到坚决、高效的落实。
展开全文
二是坚持差异化发展,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做好令人民满意的金融服务,既要有完备的金融体系,又要有足够的金融规模;既要发展具有全球综合竞争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要发展有活力、有特色,扎根区域、扎根乡村的中小金融机构;既要能承载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居民需求,也要能覆盖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居民需求。上海银保监局持续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坚持竞合理念,固本强基、科学发展,改进经营机制、实现战略转型,寻找新的“蓝海领域”,有效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以行业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广泛、复杂、多样的金融需求。
基于普惠金融,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一方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增强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把“蛋糕”分好。
一是坚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促发展。金融是现代服务业,要客观认识金融的地位与作用,以社会平均利润率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作为金融服务的坐标和中枢。上海银保监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着力点,通过建立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监测评价机制等方式,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大都市普惠金融模式,依靠政策引导、考核优化、科技支持等举措同向发力,落实小微信贷“两增”目标,全面实现普惠金融提质增量扩面。推广无缝续贷“十百千亿”工程,稳定市场主体融资预期。聚焦上海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信贷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倾斜,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截至2022年末,上海辖内制造业贷款余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46%,约为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的3倍。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聚焦急难愁盼惠民生。要将民生福祉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就要站稳人民立场,摒弃金融特别是银行业“嫌贫爱富”的顺周期思维,加大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服务能力,倡导“雨天撑伞”“雪中送炭”,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疫情期间,上海银保监局及时出台十五条惠民保企举措和“纾困融资”工作机制等,指导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深入落实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新市民提供“10+N”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拓展新市民版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沪惠保”,惠及80余万新市民。指导上线保险码平台,增强数字普惠保险服务。支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个人养老金、长期护理保险等试点工作。以“消保深化治理年”为契机,继续实施消保“一把手”工程,推进全流程消费者保护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努力促进金融服务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基于金融保障,服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要实现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富足的精神力量。金融系统既要学习《国富论》,推动经济稳健增长,社会财富稳步积累,实现国富民裕;更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防止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思潮成为滋生贪腐的土壤。
一是坚持风险为本,以金融安全稳定守护物质文明。金融稳,经济稳。在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过程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是必要的前提。上海银保监局认真履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职责,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基本方针,把握好风险化解的时度效,以“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的敏锐性,主动及时排查银行业保险业面临的各类风险,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稳妥推进辖内重点机构风险处置,通过“监纪法”三方联动成功清退金融机构不法股东。督促机构妥善应对疫情下不良资产反弹,做实资产质量,审慎分类,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2022年末,辖内银行业不良率0.79%,资产质量在全国处于较优之列。努力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支持保交楼、稳民生,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大力整治各类“名实不符”金融产品,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提升金融中介治理专项行动成效,确保资本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循环扩张。压实机构主体责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二是坚持“亲”“清”关系,以清廉金融文化涵养精神文明。一些发达国家日益暴露出的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等弊病,就是由于在工业化、技术化、资本化以及文化变迁的现代化场景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作为金钱与权力深度纠缠、利益与资源相对集中的“高地”,金融领域更加需要廉洁文化的浸润。上海银保监局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弘扬清廉金融文化,强化“不想腐”的思想自觉,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监管铁军。同时,把清廉文化建设融入机构准入、非现场监管等日常监管,促进从业者不断提高廉洁意识,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牢牢筑起抵御贪腐的“防火墙”、树起清正廉洁的“风向标”,推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金融企业文化,切实减少金融违法犯罪行为。
基于ESG理念,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要坚持金融向上向善,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和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做好金融行业自身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一是坚持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金融在其中应有所为,也大有可为。上海银保监局联合七部门出台服务“双碳”目标行动方案,明确八方面30项重点任务,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推进机制,培育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机构,加强监管引导,全力服务重点领域绿色发展,力争到2025年绿色融资余额、绿色保险保障金额均突破1.5万亿元,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资管、绿色租赁等业务稳健发展。鼓励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积极参与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和气候投融资试点,发挥保险在环境风险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加强绿色金融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推进“十四五”时期上海“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更多金融方案助力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二是坚持低碳发展,推进行业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要推进金融自身的绿色转型,科技是重要手段。上海银保监局在树立并推行节约、低碳、环保、可持续等绿色发展理念基础上,积极推动科技赋能监管,实施监管数字化“一号工程”,向科技要生产力。指导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制定自身运营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实施方案,降低办公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分期分批推进绿色机构网点建设。鼓励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流程与模式,改进服务质量,推广线上业务和便利化服务,逐步实现运营碳中和。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车险电子保单上线以来,减少纸张消耗约2.34亿张,减少保单配送的交通出行约1467万次;车险业务统一流程线上化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500吨。
基于国家战略,服务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需要大国发挥重要的稳定作用。金融应当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守正创新,加强金融输血和风险保障能力,助力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促进世界多极化,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走共同发展道路,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面对危与机并存的局面,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上海银保监局联合七部门印发《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推动高端制造和前沿科技领域形成自主可控的创新链和完善的产业链,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共建“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基地”,以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模式,推进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升级。印发落实方案推进临港新片区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建设,打造保险创新发展高地。助力攻克“卡脖子”难题,截至2022年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累计完成近180个重点创新项目承保,提供风险保障约700亿元。积极推进完善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运行机制,已为全国17家集成电路企业提供超万亿元风险保障。
二是坚持合作共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金融要以“为世界谋大同”的宽广胸怀,不惧风浪、不畏打压,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积极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上海银保监局秉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吸引更多优质中外资金融机构落户上海,共同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前上海共有外资法人机构逾50家,省级分支机构逾100家,代表处77家,形成了中外资百舸争流的局面。落实金融改革相关任务,发挥上海金融机构、人才等聚集优势,创新金融制度供给,提升参与金融领域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支持机构不断丰富人民币国际化金融产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加快把上海打造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指导辖内机构服务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寻求合作共赢之道。推进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和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引导资管机构在沪有序集聚和高质量发展,启动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建设,打造国际再保险业务统一大市场,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全球影响力,助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上海银保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推动金融“五个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上海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