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震惊世界!
当时鲜为人知的是,1960年中国就开始了氢弹理论的初步研究。何佐修院士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就为大家总结一下何佐修院士1959年以来的研究成果。
1959年至1960年,何作修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工作和学习。
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核物理研究中心,60年来取得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科学成果。早年,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在该所工作和学习。比如,王淦昌曾任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副所长。
1957年,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教员、副所长王淦昌(右一)工作。
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摄于1960年,当时王淦昌、何作修、鲁敏等中国科学家在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合影。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他们义无反顾地回国参与双弹一星项目。
展开全文
何座修在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工作期间,仅用两年时间就发表了10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这是何佐修院士与前苏联专家于1959年合着的♫(《中子贝塔衰变的基本理论》)文章,至今仍被称为该领域的经典文章。
这是当时处于核物理研究前沿的何佐修院士和周光钊院长于1960年发表的另一篇论文《ON THE PION-PION RESONANCE IN THE p STATE》(《p态介子-介子共振的研究》)。
我从一个俄罗斯网站下载了这些珍贵的论文。感谢俄罗斯保存了1960年论文的英文版。
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摄于1960年,当时王淦昌、何作修、鲁敏等中国科学家在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合影。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他们义无反顾地回国参与双弹一星项目。
1960年,王淦昌、朱宏远、何作修、王淑芬、鲁敏等人在杜布纳拍摄。
回国后,何作修受命研究氢弹理论。由于氢弹理论研究的高度保密性,公开的技术资料很少,因此何佐修对氢弹的广泛研究现阶段缺乏文献资料。
完成氢弹理论研究后,何佐修于1965年回到中国科学院开始新的研究。
我刚刚统计了何佐修院士从1968年到2002年30多年科研生涯中的英文学术着作,共100篇,其中有6篇是何佐修院士一个人署名和其他文章。由同龄人共同拥有。
这些论文本质上是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研究,但由于理论物理本身就是一个冷门学科,因此很少有人提倡。另一方面,何炅院士很少发表学术成果,广大网友连AcademicianHe这个英文名字的拼音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去搜索何炅院士的学术著作了。
正因如此,在一些中国论文数据库中粗略搜索后,大量网友得出了何座修院士没有科学论文和研究成果的荒谬谣言!
还有一群网络大V不查不查,监听网络造谣谣言,对何佐修院士进行网络攻击。
众所周知,何佐修不仅学术水平高、学术成就广,而且长期积极投身反伪科学工作,热衷于议事公事。因此,网络上一片骂声一片,助长谣言的传播!
我最近写了大量文章,介绍何佐修院士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在1960年代参与我国氢弹理论研究的情况。我不会重复具体信息。请阅读以前的文章。
希望更多的公众能够客观地讨论何座修院士的不同观点,而不是无休止地贬低何座修院士的科学成就和为祖国制造两弹一星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