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是获取战斗力的必由之路,高质量的训练更是实现预期战斗力生成的根本途径,没有不经过艰苦训练就能形成战斗力的部队,也没有不通过训练实践就能生成战斗力的理论,越是新的作战力量、新的作战方式、新的作战技术,就越需要经过扎实反复的训练来验证和巩固运用能力。反敌无人化作战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战形式,面对的强敌对手、强敌手段、强敌压力不言而喻,想要在破解强敌攻势上找出破敌之法,特别是找到非对称的制敌手段,必须基于理论设计基础上的实践,通过优化训练模式、革新训练方法来推动反敌无人化作战能力的形成。
一是依托院校平台集中研练反敌无人化作战战术战法。战术战法既是指挥员的谋略体现,更是技战术融合的成果,把灵活、有效、机动的战术战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应对强敌时就具备了应敌而战的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但战术战法不是凭空想象、臆想捏来的,必须在经过成熟审慎的运筹设计基础上,依托某种方式不断研练、反复论证,最后才落点到行动端并转化为战斗力基值。
着眼增强反敌无人化作战中战术战法运用的效能,必须率先将战术战法从理论层推向实践层,这个过程中最好的传导模式就是依托院校平台集中研练反敌无人化作战战术战法。以往作战中,由于作战转换节奏缓、作战准备期充足、作战力量交接慢,各级指挥员有时间凭借个人认知、经验及构想来主导各类战术决策、战法运用,但反敌无人化作战中来敌迅猛、突然、无形、多维、分布,指挥员难以通过以往的战术控制手段来组织反击,因而本能反应式的经验能力至关重要,这不得不依靠教育训练来确保作战效率。
院校作为谋战向远和战术创新的基地,具有天然组织研练的基础平台,无论是在挖掘新战术思想、还是在发挥新装备优势、抑或在组织新力量运用上,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因此,应注重发挥院校的研练优势,通过对反敌无人化作战战术战法的不断研训转化,为部队一线作战提供切实可行、成熟可用、临战管用的战术集、战法库,为组织实施末端战术训练提供模板式方向。
二是基于训练基地模拟演练反敌无人化作战联合行动。反敌无人化作战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作战行动,其作战发起的源点在敌而非在我,没有来敌则无反制行动;其反敌的组织方式必须是体系联合而非单打独斗,没有联合则必反不成,故组织反敌无人化作战训练必须基于“敌情出发、联合反应”这一基本逻辑设计训练模式。
在现实训练条件下,任何部队在组织反敌无人化作战训练时都很难既当红方又当蓝方,正所谓“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必须借助他人或第三方来实现训练目的。 训练基地有固定的组训人员和较完善的训练设施,平时对敌研究较为深入,恰好是辅助部队组织反敌无人化作战训练的最佳搭档。由此,应以大型训练基地为依托,针对反敌无人化作战真实场景和强敌实际,充分预想构设逼真的战场环境、设置严苛的训练条件、运用先进的辅助手段等,模拟未来反敌无人化作战的作战特点和作战环境,同时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对部队实施反敌无人化作战的基本案、行动力等内容,进行专业、科学、超前的模拟演练,形成适合反敌无人化作战时的联合行动效能。
展开全文
三是投射演习现场检验试验反敌无人化作战组织流程。反敌无人化作战虽然在理论上有了思想、在装备上有了保障、在能力上有了基础、在组织上有了条件,但距离实战能力仍有一定差距,非经实战检验不能确认最终能效。在反敌无人化作战上若得完全之法,必须参照以往作战训练的高价举措,即借助实战化演习这种最高规格的训练形式来加以检验和锻造。
具体来说,反敌无人化作战行动完全被纳入到作战体系的整体框架内以后,应结合攻防作战相关主题演训任务,一并在演习筹划设计之初即专项设列有关反敌无人化作战训练课目,进而在制定演习方案计划时,着眼整体作战场景、敌情构想、力量编配、阶段设计等各个环节,完善、加设和丰富反敌无人化作战演习的要素条件,确保在演习过程中能够专题对反敌无人化作战问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在演习检验过程中,重点要突出反敌无人化作战的组织程序、响应流程、力量关系、指控效力等整体性评价要素进行检验,避免先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而致使演习价值打了折扣。
四是借助虚拟场景对抗训练反敌无人化作战指挥协同。在常规战争中,需要多种类型的战术指挥员来操控飞机、舰艇等,各类战术决策往往按照作战人员的级别进行,但在无人化作战中,由于自动化指挥控制在作战最低层面的作用,战术指挥员的角色定位开始出现变化,特别是随着无人化作战力量愈发成为作战中的主体行动力,对作战指挥协同的战术控制工作也日益出现巨大变革。但真实的战争无法预演、激烈的对抗无法模拟,反敌无人化作战主动权不在己,由此面临的备战压力更是难上加难。
针对这一特征,应积极向技术要训练平台,即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元空间技术构设虚拟的敌我对抗场景,通过对双方基本信息设定、场景环境设定、角色及相关等级权限设定、动态虚拟规则设定、相关参数数据库建设等,为训练对象搭建起超现实的虚拟对抗场景,使受训对象在虚拟感知调控的非现实体验中获得组织反敌无人化作战的感受,进而在反复循环训练的过程中,将平时积攒的作战理论、战术思想、方案计划等一一如实呈现,以此有效提升作战指挥协同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 jsb@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