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俄军海上登陆装甲车坠海,士兵死亡,水陆两栖装甲怎么会死士兵
- 二战时日本的一款水陆两栖坦克为什么叫做“特二”
- 坦克炮管里面有异物的时候能开炮么会不会炸膛
- 水陆两栖坦克(战车)能防火箭简、无后座炮及追击炮的打击吗
- 坦克为什么能在海里行走而不沉下去
- 水陆两用坦克能在水上开多远打仗时用于什么样的作战环境
- 用100辆全副武装的水陆两栖坦克围攻大型驱逐舰,能把大型驱逐舰击沉吗
- 一辆水陆坦克迎敌一艘古代西班牙无敌舰队旗舰在不退步的情况下能把它击沉吗
- 水陆两栖坦克具有哪些优越性能和战略用途
- 要是15辆现代水陆坦克被古代西班牙无敌舰队包饺子式围攻那么水陆坦克能成功突围吗
俄军海上登陆装甲车坠海,士兵死亡,水陆两栖装甲怎么会死士兵
为了对抗美国的军演、俄罗斯海军波罗的舰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海上登陆2019”军事演习。
军演进行中、第336海军陆战旅一辆固定在甲板上的BTR82A装甲运兵车意外启动坠入海中。
当时车上有3名值守士兵、其中1人没有逃脱比困车内意外身亡……,车辆也面临报废。
这是一起严重的意外事故、俄军方已经展开调查程序。
TBR-82ArmoredPersonneIcarre是俄罗斯TBR80轮式8*8装甲车的升级版分TBR-82和TBR-82A,82A外观特征是增加了一门30mm机炮。
TBR82/82A作战性能比TBR-80有所提升。
该车乘员3人、可运载7名作战人员。
二战时日本的一款水陆两栖坦克为什么叫做“特二”
二战时期的日本也在研制水陆坦克,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很奇特,所以他们有着奇特的名称、奇特的结构、奇特的运用方式、(诚邀关注:总说装甲)奇特的外部形状和特殊的运用方式,它的全称名为“特二式内火艇”。由于是隶属于海军的装备,名称也相应称为“内火艇”,而不是“战车”。
特二式内火艇,在结构上也有许多奇特之处。它由前浮箱、本体、后浮箱三大部分组成。陆上行驶时,将前浮箱、后浮箱卸下,这时它完全像一辆轻型坦克。其装甲板较薄,炮塔的前面、侧面和后面的厚度均为12mm,顶部为6mm;(诚邀关注:总说装甲)车体正面为12mm,侧面及后面为lOmm,顶部为6mm,再加上它采用铆接结构,抗弹性能较差。水上行驶时,将前浮箱、后浮箱挂上,这时它更像一艘船。这是它的最突出的结构特点是“三段式结构”。
这款车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二战后的美军官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诚邀关注:总说装甲)他说:“除了内火艇系列外,日本人在二战中设计的坦克装甲车辆,谈不上有什么创新之处。”
早在1928年,日本军方就开始了水陆装甲车辆的研制工作,由日本陆军“牵头”。二战爆发,日本海军对这种战车很感兴趣,认为它很适合于“对太平洋诸岛的作战”。(诚邀关注:总说装甲)于是,海军接受了这项研制工作,继续加以改进,终于在1942年研制成功“特二式内火艇”,当年就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特二式内火艇”,算得上是真正的水陆坦克。日本特二式内火艇的研制过程,也算是充满了奇特的色彩。(诚邀关注:总说装甲)
坦克炮管里面有异物的时候能开炮么会不会炸膛
通常把进入炮管的泥土、沙石和水称为异物,通常认为当有异物进入炮管后如不清除,就会发生炮膛炸裂的情况,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要看进入的异物是什么东西,进入的质量有多大,坚硬程度如何。如果进入的质量不大,火炮在发射时就能够承受住,即使是坚硬的小石粒,也会在炮弹与炮管壁的猛烈挤压下变成粉末,随着炮弹和发射药气体一起冲出火炮。当然,炮管和发射出去的炮弹会受到一定损害。如果进入的异物太多,使炮弹与炮管来不及把这些异物“挤压”成粉末,就是“挤压”成粉末也会因为太多而挡住前进的炮弹,这将使炮弹在炮膛内的前进碰到极大的阻力,炮弹的前进速度一慢下来,就会导致炮弹后面的炮膛压力升高,进而产生炸膛的严重后果。
现代坦克大量使用脱壳穿甲弹,这种炮弹采用了可分离的弹托,为了在穿甲弹射出炮膛的一瞬间顺利地与穿甲弹杆分离,弹托前部的形状被设计成碗状,在射击时可以很顺利地把进入炮膛的沙石、泥土“收集”到弹托的“碗”上。因此在发射时不管是大颗粒状的沙石还是小颗粒状的泥土,都会被比较容易地推出炮管,这种炮弹对异物进入炮管中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炮弹的发射速度对异物的适应性也有很大影响,速度低,就会让炮管中的沙石、泥土有比较多的“反应”时间,能够被炮弹推出炮膛,而不是被挤压卡在炮弹与炮管之间。当然,弹托有可能受损,影响射击精度。
水陆两栖坦克(战车)能防火箭简、无后座炮及追击炮的打击吗
能提供一定的防御,但想确保百分百的防御,这是做不到的,它们只能为战场的士兵提供机动作战能力的同时,尽可能的增加一些防护能力,许多水陆坦克的防护与装甲车非常近似。
说“许多”也不算太对,其实世界上压根就没有多少水陆坦克,即便把历史旧账拉出来也凑不出多少种。
比如二战的谢尔曼DD(Duplex Drive Shermans),这种M4坦克的改型为自己增加了一个船型防水帷帐,下水前需要进行15分钟的准备工作,入水后依靠屁股后面的两个小螺旋桨推进,炮塔后面则放了个控制方向的舵。
谢尔曼DD与普通的谢尔曼并没什么不同,可以理解为一种增加了防水套件的谢尔曼坦克。如果对上火箭筒,无需后世的RPG,仅当年的铁拳、坦克杀手、巴祖卡等,都可以击破它的装甲。
如果换上美军50的M40型106mm无后坐力炮的话,因为同样采用了聚能破甲战斗部,口径又大,它的破甲深度比二战火箭筒更大,能穿破400mm均质钢板,你就算把虎式坦克弄下水也挡不住。
至于迫击炮,按常理来说,坦克的顶部装甲都具备一定的防迫击炮能力,采用碰炸引信的迫击炮弹在触及顶甲的时候就会爆炸,并不足以对坦克内部造成影响。
但凡事都需要结合实际,如我军维和部队在南苏丹的经历,一颗60mm迫击炮弹意外撕裂了92式步兵战车顶盖,在车内爆炸,造成了2人牺牲的重大人员伤亡。
92式步兵战车是典型的装甲轻薄的防弹装甲车,重约15吨左右,这一级别的装甲车往往只具备基本的7.62mm防弹能力,对大口径机枪的中近距离射击都难以防护,但它的顶甲级别与二战坦克和轻型水陆坦克极为接近,可以说,既然60mm迫击炮能撕开92的顶盖,撕开区区谢尔曼DD问题不大。
何况60mm迫击炮弹仅为小口径的迫击炮弹之一,如果换成82mm、100mm、120mm、160mm甚至更大口径的迫击炮呢?须知大口径迫击炮的装药与同等口径的榴弹炮比起来也没差,挨那么一下还能好?
好在迫击炮属于大抛物线曲射火炮,想要用它们打中坦克装甲车辆很难,就算打中也是蒙的。
除了谢尔曼DD外,二战水陆坦克基本是一个比一个轻,如苏联的T33只有3吨,T43只有4.2吨,比较出名的T40仅5.6-6.3吨。这样小的东西与其说是“坦克”,倒不如说是特种侦查车辆,别说火箭筒、迫击炮、无后坐力炮,就连步枪都能对其造成威胁。
日本人在二战中还做了个奇葩的“特二式内火艇”,它被认为是一种船型的轻型坦克,日本根据这种坦克还开发了三、四、五型。重量上特二式内火艇不超过10吨,入水灌注压舱水后可达12吨以上,基本也就是个脆皮卡车的程度,顶甲6mm,侧后10mm,其它部位12mm,也就挡挡枪。
二战后基本就没有多少再开发水陆坦克的国家了,但苏联仍然延续了这种车型,开发出了大名鼎鼎的PT-76水陆坦克,这种坦克多次参与战争,表现的可圈可点。PT-76仅重14吨,装甲甚至比特二式内火艇都差点,但做了倾角处理,其首上11mm 10度倾角,首下14mm 45度倾角,侧面14mm直角,后部7mm,顶部7mm,炮塔17mm 55度倾角,附加11mm护盾。
PT-76的装甲显然是不顶事儿的,而且对阵旧式穿甲弹的倾角防护设计在HEAT面前没有任何意义,连聊胜于无都做不到。
另一种比较著名的战后水陆坦克是我国生产的63式,这款坦克服役年代极长,拥有的改型也非常多,期间进行过几次较大改进,拥有大改款63A、外贸款03P等两种衍生型号。
问题是,63式也不重,它只有19吨不到,较轻的重量保证了它们在水中顺利航行,却无法保证它们同时能具备主战坦克一样的防护力。战场上对63式的评价是“机动能力优异,适合在各种地形发动战术突袭,却无法有效抵挡轻武器的攻击。”
这就是水陆坦克与主战坦克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看过主战坦克之后,就认为所有的坦克都应该全部遵循“机动--防护--火力”三要素。
水陆坦克更接近过去的突击炮或步兵坦克,它是一种支持两栖部队发动机械化突击的掩护工具,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登陆的步兵提供最快速的直射火力和战场支持力,连惯于机械化大纵深突击的苏军都承认,水陆坦克是不善于集中做高强度突击的,它们很容易在针对性的防御火力面前败阵,这一点我军在南疆的战斗中也证实了。
所以,我们并不能赋予水陆坦克以“坦克”的光环,而应该将之当做某种步兵战车看待,它们根本无法抵挡任何重型火力的攻击,却可以高效的实现从海到陆的直接突击,完成复杂水网地形的灵活作战,这已经足够了。
坦克为什么能在海里行走而不沉下去
应该是水陆两栖坦克,只用于陆战的坦克肯定不行,为提高防护能力,需要很厚的装甲,重力很大,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坦克的重力,很快就会沉底。
既然是水陆两栖坦克,在设计制造上就一定能使之浮在水面上。一方面车体要密闭,同时,重力还不能太大,牺牲的是装甲的厚度。据说还有外挂浮筒的,就是增大坦克受到的浮力。当浸没时受到的浮力大于坦克的重力时,坦克就能浮在水面上。
水陆两栖坦克还要考虑在水中的运动问题,分履带划水推进装置、螺旋桨推进装置、喷水推进装置,都是使水发生运动,从而获得水的反作用力,推动坦克在水上运动。
水陆两用坦克能在水上开多远打仗时用于什么样的作战环境
水陆两用坦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栖坦克,是一种既可在陆地上行驶,又可在水面上泅水浮渡的轻型坦克。为了提高浮渡性能,两栖坦克一般都具有体积较大、重量较轻、防护力较弱的特点,采用薄层装甲以便降低坦克自重,同时底盘采用船体结构设计,以便克服水中阻力。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美、英、俄、中等四个国家曾经装备并使用过两栖坦克,比较有代表性的型号有:美军的谢尔曼DD、俄军的PT-76和中国的63A型两栖坦克。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两栖坦克在水面行进时采用的驱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尾部螺旋桨驱动,如谢尔曼DD型两栖坦克;另一种是喷水推进器驱动,比如,PT-76和63A均采用此种驱动设计。由于两栖坦克为了保持浮力,必须采用大体积设计,这样一来,势必就会增大坦克在水面行进时所遇到的阻力,然而,克服水中阻力,又会带来耗油量的增加,因此,在相同耗油量的情况下,两栖坦克在水中行驶距离往往达不到陆地行驶距离的六分之一。比如,PT-76型两栖坦克在陆地上的最大行程为450公里,在水面上的最大行程却仅为65公里。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由于两栖坦克是一种进攻型武器,主要用于进攻时克服江河、湖泊等水系障碍,或登陆作战时对敌人实施泛水攻击。因此,两栖坦克的作战环境一般处于渡河追击或渡海登岛的特定战术背景。比如,苏军在1943年的战略大反攻阶段,为了克服横亘在中东欧地区的众多河流,加快对德军的追击速度,紧急启动了旨在研制两栖坦克的“740工程”,最终于1950年成功研制了PT-76型两栖坦克,以备冷战所需。再比如,在诺曼底登陆中,盟军第741和第743坦克营乘坐谢尔曼DD型两栖坦克,参加了奥马哈海滩方向的登陆作战。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解开您的疑惑。
关注慕什塔戈,领略军事百科!
用100辆全副武装的水陆两栖坦克围攻大型驱逐舰,能把大型驱逐舰击沉吗
又是这种架空问题?好吧,承蒙邀请,戏说几句。这个问题么,首先得看场合,要是开阔海域,水陆坦克在接近到自身有效射程之前就被依次点名全灭了。还得看海况,浪稍微大一点儿水陆坦克也就完蛋了。就算不翻车晃得厉害点儿火控系统也稳定不了瞄准线。所以说,要想击沉驱逐舰,前提是风平浪静是水陆坦克可以安全接近到自己的有效射程,最好还是驱逐舰静止不动。比如说驱逐舰在港口里停泊,水陆坦克利用建筑、堤坝等地形地物隐蔽接近。这种情况下,只要先集中火力打掉驱逐舰的主副炮,剩下的事儿就是蚂蚁啃骨头了。瞄着弹药油料的位置打,早晚打得沉。
一辆水陆坦克迎敌一艘古代西班牙无敌舰队旗舰在不退步的情况下能把它击沉吗
谢谢“蒙牛PK伊利”邀请:
好久没有接受“蒙牛PK伊利”的邀请、回答你提出的这类“穿越时空”的题目!
用现代“水陆两用坦克/Amphibⅰous.Tank–”PK古代西班牙无敌舰队……
神奇的游戏!
现代“水陆两用坦克”
或者“两栖作战车辆”、车体采用船形设计、车体产生浮力、在水中利用履带划水前进、也釆用螺旋桨推进、也有喷水式推进器前进,能够在陆地行驶、作战、也可以在水上前进、作战,水上航速在10~35km/h、可抗3~4级风浪……
(中国国产水陆两用坦克)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ACV两栖作战车辆)
(前苏联的PT–76型水陆两用坦克)
”水陆两用坦克”其主要性能是能够在行驶、作战具备强渡江河湖泊、泥沼地带和近海登陆作战。
但是、虽然“水陆两用坦克”或者“两栖作战车辆”具备水上航行的能力、那也是在一定的海况前提条件下的近海登陆作战。
水陆两用坦克不是水上作战舰船!
它还无法在复杂气象和复杂海况条件下像舰艇一样作战。
古代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的旗舰“圣菲利浦”号1690年下水、排水量1000吨、装备96门火炮、是古西班牙最先进的水面作战舰船、航速高、拥有3层火炮甲板、火力强大。
古代西班牙舰队多采用“狼群战术”往往是上百条战船一起出动参战。
即便是今天、一群古西班牙“无敌舰队”收拾“群殴”现代“水陆两用坦克”、千炮激起千层浪、恐怕“水陆两用坦克”也只有下海喂鱼了……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水陆两栖坦克具有哪些优越性能和战略用途
水陆坦克不仅能在陆地上行驶、作战,还可在水上行驶、作战, 主要用于强渡江河、泥沼地和近海登陆作战。因为水陆坦克的车体比普通坦克要大,呈船形,所以能在水中浮动。有的利用特别履带划水前进;有的用螺旋桨推进;有的用喷水式推进器喷水前进。每小时可超过10千米,能抗三四级风浪,被称为“水中蛟龙”。现代坦克都具有潜渡性能,一般只需15—30分钟的改装,就可以通过水深4—6米、流速每秒1.5米的水障碍。坦克潜渡时,由炮塔顶上的气筒供给车内空气。车内每个人都备有潜水面具,当坦克因故进水时,仍然可在车内坚持一二小时。有些中、轻型坦克还备有围帐, 防止水透入车内。坦克排气主要靠单向活门,发动机的废气就可直接排出,排水过程中不能倒流进入发动机。在水中驾驶坦克,虽则有罗盘装置,可以大致找到方向, 但主要靠岸上指挥。一般使用坦克车内的电台,由指挥台直接指挥驾驶员。先进的坦克还可以用闭路电视系统直接驾驶。
坦克浮渡时是靠什么装置推进呢?有的是靠水上推进装置;有的是直接利用两条履带划水;有的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方法。
水上推进装置是用来将发动机传来的动力转变为喷水推力,使坦克在水上航行的装置。
坦克的水上推进装置有两个,分别装在坦克后部的左、右两侧。坦克入水前,打开水门,挂上水档,发动机动力由分动箱传来,带动左、右推进装置中的推进器旋转。入水后,水由车体底部进水道吸入,经叶轮进入推进器体,在导流片的作用下,水的螺旋运动变为直线运动,以高速从尾喷管喷出,产生推力,推动坦克前进。倒车时,水门关闭,水由倒车水道向侧前方喷出,使坦克倒退。关闭一侧水门时,从倒车水道喷出的水流与另一侧水道往后方喷出的水流形成力偶,使坦克以最小的转向半径向关闭水门的一侧转向。
坦克也可以利用履带划水前进,其简单原理如下:履带转动时,下支履带划水产生推力;上支履带与翼子板形成水道,翼子板前低后高,后部翼子板有导向水栅,下支履带转动时带动的水流通过水栅也产生推力。上支履带划水虽产生阻力,但与下支履带和导水栅产生的推力相比小得多,使坦克得以在水上行驶。用履带划水推进的坦克,在水上转向、倒车的操纵与坦克在陆地上行驶时的操纵相同。
能浮渡的坦克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越渡江河的。浮渡前,需对车辆密封。选择浮渡场地,使坦克的入水角不大于20°,出水角不大于25°,涉渡河岸的坡面土质应坚硬。河道水流速度应小,水面窄。在浮渡的线路上,不得有凸出的礁石、浅滩及水生植物等障碍物。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浮渡迅速,而且可以保证浮渡安全。现代坦克浮渡的最大速度一般为6~12公里/小时。
大多数主战坦克由于太重而采用潜渡。潜渡是利用辅助设备,坦克沿水底行驶,通过水深没过车高的方法。现代坦克都自带潜渡附加设备,如进气筒、密封装置、救生衣和潜渡呼吸器等。
坦克潜渡前也需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对坦克进行密封,如必须将门、窗、孔、口等处用的密封装置安好。车体和炮塔的主要部位,如座圈等,都要用橡胶充气带加以密封。将3~5节直径不等的圆筒组合成进气筒(一般高约5米左右),安装在车长出入窗口的座圈上(也有的安装在装填手出入窗的座圈上),四周用钢丝绳拉紧。空气则由此进气筒进入战斗室,供乘员使用,并通过发动机隔板上的活门进入发动机室,供发动机使用。发动机废气通过排气管上的单向活门排出,单向活门保证当废气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将活门顶开。当水下停车时,废气压力下降,活门自动关闭。并且要勘察水底,选定潜水地点,水底土质应保证坦克有足够的牵引力。坦克在水底运动时,不易掌握方向,需加强指挥、联络,并安装航向仪。此外,由于水浮力的影响,压在河底的重量减小,使转向阻力减小,在急流中易产生自动转向而偏离预定方向。也有可能使履带发生滑转,而使坦克难于前进或上岸困难,这些,也是坦克潜渡时必须注意的。
潜渡时,一般车长位于进气筒上部,通过车内通话器和无线电台,与车内、外保持联系。一旦车内进水,车内乘员可用潜渡呼吸器进行呼吸。同时在战斗室和发动机室内,还装有排水泵,用来排除潜渡时进入车内的水。
要是15辆现代水陆坦克被古代西班牙无敌舰队包饺子式围攻那么水陆坦克能成功突围吗
西班牙舰队吃亏吃定了。
一,十六世纪的战舰都是木质帆船,西班牙无敌舰队平均排水量只有400吨左右,舰炮射程名义上1900米,但只有500米才有准头啊。但两栖坦克重22吨,舰炮射程四千米,3000米威力最大。谁欺负谁啊?就是重机枪扫射,射程也不止500米!
二,十六世纪的舰炮没有穿甲弹,而坦克炮是有穿甲弹的,何况木质帆船哪用得着?用榴弹就能打沉!无敌舰队一共有130只船,包括23只没有任何武装的运输船,凭15辆水陆坦克自身携带的600枚炮弹,平均4枚多炮弹击沉一艘,足够了!究竟是谁消灭谁啊!
而且,帆船速度慢,水陆坦克陆上速度55千米/小时,水里也有28千米/小时,能追能撤,西班牙无敌舰队还是想下如何逃出水陆坦克的航程吧,保命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