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血流漂橹古今中外,真有如此惨烈的战场吗
- 贾谊的《过秦论》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种说法对不对
- 《过秦论》中那几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有啥作用
- 贾谊之《过秦论》,为汉王朝谋划长治久安之道,是否只是个幻想
- 过秦论第一二段翻译
- 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是怎样的震撼人心
- 西汉的贾谊为什么能够写出《过秦论》文章
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血流漂橹古今中外,真有如此惨烈的战场吗
贾谊《过秦论》记载血腥的战场,表达词为:伏尸百万,血流漂橹……
难道古代,真的发生过,一场战争,死亡百万将士吗?!
贾谊调动汉字,排版布局,给后世摆下了一局迷魂阵!
众所周知,汉字博大精深!贾谊摆弄文字游戏,戏弄几多文人骚客,误入数目字之百万之中,至今竞无人识破机关,原来,都是文字惹的祸!
今天,本人借此平台,带领朋友们,穿越到汉朝,攻破迷魂大阵!
古代,百,通:陌!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此处指田间所有小道!
万:古字字形如蝎子!在这里指伤兵像蝎子一样,伸展手臂,呼喊救命!垂死挣扎!!!
伏尸百万……
战场之惨!所有田间小道之上,死尸遍野。伤残士兵,垂死挣扎着,像蝎子伸展双螯一样,伸长手臂,鬼哭神嚎!
这就是……伏尸百万的正确解释!
血流漂橹……
流……神奇的汉字,它竞然通:刘!
刘……斧钺之类的兵器!!!
漂……动词,读三声,冲刷,洗涤!
斧钺之类的兵器,沾满了鲜血,如同被血洗刷一样,血洗也!
橹……橹的本来意思,指大的盾牌!
鲜血不知道将盾牌冲刷洗涤过多少遍!!!
血流漂橹……鲜血洗涤兵器盾牌!
血流漂橹……三个字都是通假字!
伏尸百万……百和万都是通假字!
伏尸百万…贾谊玩弄文字游戏!
百万不是数目字,是通假字!
血流漂橹……不是血流成河,可也漂浮起船桨!!!
贾谊巧用通假字,将几多文人骚客戏弄!
穿越到汉代,洞悉贾谊的迷魂阵法,再返回今日头条的平台!
贾谊的《过秦论》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种说法对不对
贾谊说得正确,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朝,是在其祖宗开疆拓土的基础上建立的,并非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尤其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秦论》中那几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有啥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有:
《过秦论》上篇中,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作用
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贾谊之《过秦论》,为汉王朝谋划长治久安之道,是否只是个幻想
贾谊的《过秦论》并非幻想。
《过秦论》洋洋洒洒写尽“秦”之发家史,分析“秦”亡之原因,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劝诫君王施行仁政。《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其核心不在于讲述六国、秦国,也不在于讲述陈涉,而在于上篇最后那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什么意思?就是说“秦朝不施行仁政而导致了天下攻守形势发生变化。”
贾谊的过秦论核心是“仁政”,皮相是“秦之过”。上篇写秦发家史,中篇奚落秦始皇统一全国却不改革政策方针,下篇奚落子婴当政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实则也是在说“秦之过”。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议论散文,核心论点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那《过秦论》在“仁政”这个大方针下对汉王朝长治久安具体有哪些影响?
一、因时因地改革统治方针以施行仁政
汉朝最成功的治国方针就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成功稳定了战乱后百姓的心。秦最失败的地方在《过秦论》中也讲述了,就是在成功统一后。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这段原文就是在奚落秦始皇独断专行,成功统一全国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兵、百姓”,“焚毁文书”“严刑峻法”把诡诈权势放到前头,仁义礼智信抛之脑后,以残酷暴虐的方式统治天下。
通过这段对秦始皇的批判,贾谊在提出的第一个明确治国观点“因时因地改革治国方针”,秦的治国方针适合战国,战国需要战力,所以秦能强盛能统一,但统一之后先前的“方针”就成了了 拖累“苛政”会失去民心,君王独断专行也会失去大臣的心。
汉统一后的“休养生息”政策就是很好的政策方针,倘若汉不因时因势的改革,其后果就是像秦一样灭亡。
二、以“民心”为核心以施行仁政
民心是一个国家能不能千秋万代的根源。其中轻傜薄赋是古代封建王朝在小农经济体系下不得不考虑的“仁政方针”,说到底统治国家,统治的就是“民心”,民心所向你就是君,民心溃散,你就是暴君。原文中“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这些讲述也是贾谊的一个仁政观点,即为“大赦天下”“赈济灾民”“轻傜薄赋”“改革律法”。这些基本在汉朝初期就已见端倪。汉朝的律法就是在秦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
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十五岁的小女子缇萦,用一封信让汉文帝对汉朝的法律进行了改革,
这些都是汉朝施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贾谊的“仁政”并非幻想,而是立足前朝亡国史实上进行的自我观点论述。
三、开通言路以施行仁政
在《过秦论》中贾谊有提出“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造成这一切的是什么?是朝中无臣子与君王亲近,百姓的心声也传达不到君王的耳畔。不得不说贾谊的确目光敏锐,分析出了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必须满足的条件。
贾谊之《过秦论》看似是在分析秦朝的过失,其实是在警惕汉朝的君王,万万不能学习秦朝。政策方针是根据国家统治阶段的具体需求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民心向背是决定我们这个国家还能不能继续存活的根本。但如果朝中大臣个个不开口、民间的心声传不到君王的心里,也是枉然。
《过秦论》其核心就是个“仁政”,何为仁政?以民为本,君臣携手治理天下。虽然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秦论》绝对的仁政很难实施,但就其本身意义而言,《过秦论》确实有其值得肯定的现实意义,他的仁政以使国家长治久安不仅仅是个幻想。
过秦论第一二段翻译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
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
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
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
(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
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是怎样的震撼人心
过秦论是一篇大作,载在《史纪秦本纪》后。过,用如动词,过秦,就是讲论秦王朝的过失。文章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贾谊不是一个普通的小文人,是政论家,有深刻思想的历史观察家。他对秦的崛起与扫荡六合,一统天下天下作了精彩的描述。那就是从秦孝公开始,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的器具,连横东西。秦的开端就咄咄逼人,然后,秦的历代国君基本上都是励精图治的,有虎狼之心。到秦始皇,雄才大略,虎视眈眈,席卷天下,建立了最强大一统的第一个王朝。
贾谊的描述是基于历史事实的 ,谁也不能否认的。秦始皇之后,更是进一步控制天下,无所不用其极。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已经具备。这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贾谊也不得不承认秦始皇的威严震慑四方乃至边缘。
然而,秦始皇死后,陈涉起义,一个农民的一声喊叫,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人云集响应,山东豪杰并起,秦王朝就灭亡了。
无论如何,陈涉是比不过六国的。然鹅,出人意料,六国畏如虎狼的秦,统一天下后更强大的秦王朝抵不过一群乌合之众的攻击,历史如此吊诡,原因何在?贾谊轻轻吐出十来个字: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意思有二:一,秦王朝不行仁义,暴政天下,民心丧尽。二,秦王朝在一统天下后,没有顺应历史大势,攻天下守天下的形势变了,秦的应对之道却死守。
举重若轻,层层铺垫,高屋建瓴,瓜熟蒂落,贾谊看出了历史的真相。《过秦论》的结论是符合历史演进的趋势的。难怪无论什么人读了之后,心服口服。《过秦论》鸿文一篇,当之无愧。
由中国而世界,由古代而今天。唯一霸权国家山姆大叔号令世界,强权当道,轻则经济制裁,重则航母兵临城下,出尔反尔,唯我优先,行霸权而不行仁义,违背全球化大势。呵呵!走着瞧罢。
西汉的贾谊为什么能够写出《过秦论》文章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人,字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文章主旨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评价《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篇。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增加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
总结:《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是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综上所述:贾谊天生聪颖,自幼勤奋好学,18岁就展露天赋,才华横溢,特别善于调查研究,掌握大量官府、社会各界基础资料,然后形成于思,潜心研究,探索思考,总结定律规律,集思广益,所以才能写出如此拍案叫好、妙笔华章、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