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照镜子是你照镜子还是镜里的人在照你镜内会是另一个世界吗我们是镜内人还是镜外人
嘿嘿,首先恭喜题主,您已具备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潜质,而且这个问题相当有趣!本人作为一个科技领域的创作者,我愿意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试着回答一下,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一、镜子的启示
镜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个物件,题主能通过照镜子这样一个细微平常的生活细节,发现并思考这个精深而玄妙的问题,而且把问题分享到网络,给广大网友提供更多思考空间,我相信题主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不容易,不简单!
二、镜子与文学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是你在照镜子,还是镜里的人照你?镜里镜外,景内景外,梦里梦外,异曲同工,你在照镜子,镜子里的人也在照你。很有意境哈!
三、镜子与科学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没有文学角度看的那么美妙。镜子里的你,就是真实世界里的你的光学投射,真真实实地反映出现实世界中最真实的那个你,包括你的容貌、气质等等。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有时侯镜子也会把人照丑、照变模样,比如镜子的制作工艺问题--镀银反射膜不平整。从科学的角度而言,镜内不是另一个世界,它只是你所处在的世界一种光学投射,是瞬间的,偶然的。
四、镜子与生活
镜中的世界,其实是还原了真实世界里的你,真实世界里的人你什么样,镜子就投射给你看你是个什么样。有句俗语说:还照镜子呢,臭美!对,就是为了美,才去照镜子。不然,对镜贴花黄有什么用?不然,女为悦已者容她不照镜怎么容?不然,当今社会哪个男男女女出门前不照照镜子?不然,镜子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五、镜子与哲学
我们是镜内人还是镜外人?这个问题取决于我自己,我明明知道我是我,镜内那人是投射的我,我为什么还分不清楚哪个是我呢?苏东坡问佛印:在你眼中我是什么人?佛印说:在我眼中,你是佛。苏东坡对佛印说:在我眼中,你是一堆牛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中有啥,看到的就是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想,人心也是一面镜子吧!
镜中我效应该怎么理解
谢邀!先说镜中我效应的概念:“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可以通俗理解为,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源自他人对我们的评价的反映。这里说的反映,不一定是语言,也可能是通过态度、情绪、肢体语言等方式反映给我们的,他们对我们的看法。
镜中我效应的核心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源自他人的反馈。所以镜中我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很高,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说。
第一层面:减少他人的非理性评价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从镜中我效应可以看到,我们对自己的好或者坏的认知,源自他人。若是他人对我们的反映是好的,理性的,自然没问题。但如果他人对我们的反映是坏的,非理性的,则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包括负面情绪的滋生以及非理性的自我认知。
如某个朋友总说你很冷漠,不关心别人。由此引申出,你也开始认为自己是个冷漠的人,并按照冷漠对人的标准行事,从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你冷漠,并形成固定的自我认知。
但其实,通过镜中我效应,我形成冷漠的自我认知的起点是那个说我冷漠的朋友。所以在面对别人的评价的时候,我们应先理性看待,将人与行为区分开来分析。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应该是这样子,朋友评价的是我在当时做出了让他认为冷漠的行为,而不是说我这个人本身。所以如果我不想让人觉得我冷漠,那么我就要避免再次出现相同的行为。
因此,如果我们想形成客观、积极的自我认知,就需要减少他人的非理性评价对自我认知的影响,面对他人对我们不好的评价时,我们要进行理性的分析,是我的什么行为引发这样的评价,然后去改变行为。
第二层面:通过正面的评价改变他人
如果我们想要教育孩子成为善良、积极的人,我们就要引导他建立善良、积极的自我认知,所以我们在日常就要学会多用善良、积极的字眼来评价孩子。比如他今天摸了一下猫咪,我们可以夸奖他,“你对动物好好啊,你真是善良的孩子”。同理,如果我们想改变某个人成为积极的人,也要不断地反馈积极的评价给对方。
小说或者电视里总有这样的情节,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因为做了一件好事,或者对孩子很好,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和赞扬,于是他开始认为自己并没那么坏,从此不做坏事,只做好事。这就是镜中我效应的影响,事实上,如果把恶人放在积极反馈的环境里,他也会成为好人。
所以,如果你想改变他人成为怎么样的人,你就用怎么样的评价反馈给他。
我是关注于心理学与情感交流干货分享的林莫情感小屋,欢迎大家关注与留言。
镜子里面照着人打一字
入
拼音: rù
笔画: 2
部首: 入
五笔: tyi
基本解释入rù
进,由外到内:进入。入梦。
适合,恰好合适:入选。入耳。
进出
笔画数:2;
部首:入;
笔顺编号: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