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军 血战到底

假如你是一个快要被灭亡的国家的将军,你会投降还是血战到底?作品里一等将军贾赦与一等将军贾代化是两代人,作者为何将两人的官职同设为一等将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4 03:06:35 浏览10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假如你是一个快要被灭亡的国家的将军,你会投降还是血战到底

要看是啥情况。如果是外敌侵犯,必须血战到底,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要是因统治者昏庸无道,欺压惨害百姓,导致民众造反,推翻统治,那就要顺势而为了。如果是领导者一切为民,清正廉洁,治国有方,有人祸乱国家,那就要和领导者一起,奋勇战斗,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

作品里一等将军贾赦与一等将军贾代化是两代人,作者为何将两人的官职同设为一等将军

谢谢邀请!

这既涉及到当时开国时因功劳而分封,同时也涉及到后面的传承。其实,一等将军和一等将军之间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

宁荣二府系当时分封的开国八公之二,占据了外姓封公的四分之一,可谓功劳至高。这个等级的分封属于超品,即位在一品之上。再往下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品阶分别为一二三四品,而各级将军又同时分为一二三等级,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俸禄。

秦可卿葬礼上作者提到王熙凤处理事务,有缮国公诰命亡故,镇国公诰命生了长男,说明这些都是跟贾家当时同时封公的八公之人,有着相同的等级。

但是,具体到贾赦的时候,作者虽然写他也是一等将军,但是给他起了个名叫做“字恩侯”,这说明贾赦降等降得厉害,已经到了奉恩将军这一等,虽然也是一等将军,却只是四品武官。

按理说,贾赦的爷爷为一代国公爷,当时的品级属于超品,他父亲袭官的时候即使是降等应该也是一品,到贾赦这儿再降一等为二品,可是,贾赦已然降了那么多,这应该都是因为他本人的不争气导致的吧。你自己既不争气,又如何怪贾母偏心呢?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主要是由第二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发起的,而第四野战军主力则于5月间从长江中游挥师南下,目标直指盘踞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为了确保四野在湘鄂赣地区顺利寻歼桂敌,西柏坡电令已经到达江西赣州的二野四兵团暂归四野统一指挥,兵团司令员陈赓接电后颇为尴尬,但仍然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

(抗战时期的林彪)

这是人民解放军著名将帅之间的历史传奇,因为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生,1924年11月毕业后并没有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教导团,而是留校担任黄埔二期入伍生的连长,此后相继担任第三期步兵科副队长、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团七连连长等职务。而林彪考入黄埔第四期时,被编入步兵科第二团八连,虽然两人不是直接的上下级,但就军中资历而言,陈赓仍然是林彪名符其实的“教官”。

1927年南昌起义的时候,原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陈赓转任第3师6团一营长,而林彪是第25师73团的一名连长,陈赓仍然是林彪的上级。据说在起义军南下途中与敌钱大钧部作战中,陈赓还在火线上指挥过林彪,有“你再不执行命令我就枪毙你!”的故事,只是未经考证不好定论。不过总体而言,陈赓在早年确曾是林彪的“师长”,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两人的军职才正式颠倒过来。

(抗战时期的陈赓)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出任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体组建的第115师师长,而同样是一方面军出身走过长征的陈赓被任命为第129师(四方面军为主)386旅旅长,从此成为刘邓麾下的名将,进而成为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已经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但林陈二人在这十余年中毕竟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现在二野第四兵团既然配属给林彪指挥,则陈赓就成为了林彪的直接下级,两人虽未见面,但终究还是在电波中确立了指挥关系,共同开始对蒋军残余的南线大追歼。而就在第四野战军主力和二野四兵团横扫中南期间,陈赓曾经三次违抗林彪的军令,续写了一段将帅传奇,其实电影《南线大追歼》里有关于这个细节的特别描述,包括陈赓故意关闭电台的桥段。

第一次是西进和南下之争,在四野主力向湖南纵深压迫之际,林彪电令第四兵团自赣州出动,西渡赣江经宜春、萍乡杀入湖南,配合正面的四野主力侧击白崇禧集团。陈赓接到命令后,认为桂敌必然继续收缩,以四兵团现有位置西进至多形成击溃战,实难有大的作为,应该贯彻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南下广东,合围所有中南地区的蒋军残余。

在考虑成熟之后,陈赓果断致电西柏坡并报四野前指、二野司令部,建议他率领四兵团直插广东,封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的退路,同时也说明部队集结完毕,随时准备执行四野的作战计划,而黄埔师弟林彪非常坚决,第一时间回电:“我决心已下,不可更改,立即执行”!就在陈赓倍感为难之际,西柏坡指示到达:二野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的两个军,统由陈赓指挥南下广东,再深入迂回广西和云南。

(陈赓和粟裕两位大将)

陈赓如释重负立即开拔,指挥五个军直扑粤北,1949年10月初兵临广州城下,余汉谋所部望风而逃,广州这个华南第一大城市已唾手可得。此时陈赓又接到林彪来电,命令四兵团等部停止前进,主力转而向西进入桂(林)柳(州)地区,以达到与四野主力会歼白崇禧的目的。陈赓对着地图思谋良久,认为所部距离目标1300余里,以时间计算不如调动其他四野部队为宜,并且还将延迟广州解放的速度,于是再次电陈利害。

西柏坡高屋建瓴回复所请:“同意陈赓意见,决定四兵团仍照原任务执行”,而林彪审时度势后也以为然,开国将帅们的战略眼光的确不是盖的。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陈赓命令兵团主力不许进城,马不停蹄追歼余汉谋集团,终于在阳江消灭其主力60000余人,取得“阳江大捷”。并且陈赓意识到,白崇禧集团残部必然企图通过雷州半岛出海逃跑,因此以第13军、第15军重兵驻于咽喉之处廉江,准备与四野合围残敌。

狡猾的白崇禧为了夺路出海,首先派出鲁道源兵团大举向东突围,试图以此佯动“声东击西”调动我军,四野前指电令四兵团除留一个师扼守廉江外,主力北上与四野在运动中会歼鲁道源,陈赓接电大吃一惊。四兵团首长一致认为:一个师是无论如何阻挡不住桂系主力的,设若雷州半岛有失,则白崇禧可以轻而易举从海上逃走,如果四兵团主力卡住半岛入口,则不仅白崇禧插翅难逃,鲁道源早晚也是瓮中之鳖。

几经思索后陈赓第三次抗命,以委婉的语气同时致电四野和军委,建议所部以控制出海口为主要任务,西柏坡以巨大的权威平息了将帅之争,回电迅速而简短:“同意陈赓同志建议”。1949年12月1日,白崇禧残部在博白战役中被二野和四野各一部全歼,纵横民国20多年的桂系集团灰飞烟灭。而林彪与陈赓之间关于战役细节的军事争论,以及互相之间的尊重也由此传为一段佳话,每每陈赓提出反对意见时,林彪最多只是苦笑。

1955年9月,林彪被授予元帅军衔,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

近代以来,中国有没有名震世界的名将

近代以来,世界公认的中国三个半军事家便是,蒋百里、杨杰和白崇禧三人被称为三个军事家,而刘伯承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眼睛而被戏称为半个军事家。

蒋百里是将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也是第一个提出了对日持久作战的战争策略。杨杰的《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和《战争要诀》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每一个想成为高级军事指挥官的必备读物。他在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建议毛主席优先攻取台湾,尔后在陆上对蒋“瓮中捉鳖”,受到毛主席的高度重视。但是,受到我军海空军力量薄弱等诸多条件限制,杨杰将军的这一锦囊妙计终究未能实现。白崇禧是国民党桂系的核心人物之一,在国民党将领中素有“小诸葛”、“今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雅号,连毛主席都评价他为中国第一狡猾军阀。刘伯承元帅因为失去了一只眼睛而被戏称为半个军事家,这并不是说他的军事才能不行。相反,无论在护法、护国战争中,还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元帅都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虽然上述几人在世界上饱受赞誉,但真正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军人,为中国军人树起威望,让世界为之注目的还是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军长、三军团总指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长征后期担任过陕甘支队司令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长期担任我军重要领导人。彭德怀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取得了一个接一个重大胜利,屡建奇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8年6月,他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攻入长沙,创下了土地革命中红军唯一攻占省会的战例。

1935年10月,时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的彭德怀与政治委员毛主席率部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在他指挥红军勇猛打退敌骑兵的追击后,毛主席曾写诗赞扬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1941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进攻和防止国民党投降的危险,在华北指挥实施百团大战,对正太、同蒲、平汉铁路等重要交通线进行大规模破袭战,前后历时3个多月,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余人,增强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7年3月,蒋介石发动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彭德怀率领2万多兵力的西北野战军,同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的23万国民党军队周旋,担负起了保卫中共中央和粉碎国民党反动派进攻的重任。他寻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一个半月内于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歼敌1.4万余人。同年8月指挥沙家店战役,歼敌两个旅,挫败国民党军对陕北地区的重点进攻,基本扭转了西北战局,保卫了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在其他战场的作战。

真正让彭德怀名震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还是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进行的抗美援朝的伟大战争。这场历时近三年的战争,最终让美国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最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在这场力量极其悬殊的较量中,让在战争中从未有过败绩的世界顶级强手美国,见识了在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下武装起来的中国军队保家卫国和不畏强权的不屈意志。自此,新中国一反世人心目中东亚病夫的形象,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这场战争,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更让貌似强大的美帝国主义至今仍心有余悸,彭德怀元帅指挥的抗美援朝战争,更成了美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彭德怀元帅也荣登美国评选的世界五大元帅的榜首。

如何看待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戎马一生、马革裹尸,死后却被刘秀剥夺爵位

伏波将军真不是什么好“职称”,汉朝有两位伏波将军都被削了爵位,一个是西汉武帝时期名将路博德,因犯法夺爵,一个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受冤夺爵。

马援据说是马服君赵奢之后,十来岁时就师从颖川名仕满昌,入仕时也是从督邮开始,但因同情怜悯之心,私放犯人后亡命北地。也正是这个经历,让马援有机会成为北地的大财主,有钱了口气也不一样了,在北地说了一句“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然后就成为流传至今的名人名言。

除此之外,马援还是个慈善家,他说“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一笔一笔的赈济款发出去后,自然口碑不错。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在王莽末年,战乱新起,马援这种名传四海的大财主当然会引起注意。再者他的三个哥哥都是新朝太守,马援也就被王莽的从弟王林征辟入仕,当上 了新城大尹,即上郡太守。

王莽失败后,马援这官也当不下去了,干脆重操旧业,带着哥哥马员跑西凉喂马发财去了。刘秀称帝以后,哥俩想着喂马也没什么前途,所以马员就先到洛阳趟趟路,结果刘秀让其官复原职,但只字不提他弟弟的事儿,所以马援继续留在凉州。别以为马援不受待见,其实这个时期的他是在观察天下形势走向,当刘杨、刘茂两大刘氏宗亲倒向刘秀以后,最后一支刘氏实力派梁王刘永也被击败。天下形势由此趋于明朗,马援在这个情况下,才作为关陇军阀隗詈的使者,前往了洛阳。

马援同样代表隗詈出使了蜀中的公孙述,按理说二人是同乡,马援应该更偏向他,可他认为公孙述妄自尊大,刘秀更具帝王之相。所以后来即便是隗詈与刘秀对立,马援依然决定投奔刘秀。这是他对天下形势做出了明智分析的结果,而且后来马援为刘秀谋划平定凉州,劝降了陇西诸郡,这就是马援最初的政治献礼,马援得到的回馈则是陇西太守。

“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

后来马援入京,受任虎贲中郎将,在交趾征氏姐妹武力暴乱之时,马援才被拜为伏波将军,领军南下平叛。也是在这场征伐后,他以功封侯,并因征伐之后的妥善治理,赢得皇帝以及满朝文武的赞誉。然而马援并不以此为傲,也不愿意呆在朝中做一个荣誉满载的功勋,他更愿意出征边野,所以自请镇边,且说出那句流传至今的马革裹尸。这其实也是马援晚年凄凉的重要原因,他不愿意在朝中结交权贵,而且还告诫侄子不要结交权贵,这让他失去了政治上的庇护,尤其是在得罪了梁松时。

后来武陵郡蛮人叛乱,刘尚、马成惨败,62岁的马援再次请缨,率领马武、耿舒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馀人征五溪。行至下隽,有两条路可以追击,一是进壶头,路近而水险;二是攻打充,涂夷而运远。耿舒建议走第二条路,马援则认为走第一条路线速战速决为佳。两人争执不下,于是写信向皇帝裁决,刘秀则批准了马援之策,但事实证明,马援这个决策并不成功。由于地势影响,蛮军居高临下,把手关隘,汉军船只难以在湍急的水流中稳住阵脚,加之酷暑难耐,疾病四起,最后只能顿于此地。

耿舒本就是个权贵子弟,马援是出了名的不喜权贵,所以军中二人表面是决策冲突,实际可能互相看不顺眼。耿舒也就借着战事不利的现状,向哥哥耿弇写信抱怨,大概意思就是马援这个死老头倔的很,不听他的建议,导致大军停滞不前,贻误战机,使将士白白受损。耿弇就将此事报与刘秀,刘秀则派岀了梁松专门调査此事。但梁松还未到,马援就已病逝,而梁松心里还有旧恨未报,反正死人张不开嘴,也辩解不了什么,于是就趁机给死马援定了诸多罪名,刘秀也就随即追收了马援的新息候印。

这还不算完,此后梁松加上马武、侯昱等人又诬陷马援从交趾平叛带回家治病的薏苡仁,其实是珍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珍宝都是马援从当地搜刮而来,他谎称药材,刻意隐瞒。刘秀听到这些之后更加愤怒,于是下令不允许马援下葬,马援的家人也不敢言,只能将其尸首草草埋于城西荒地,没有一人敢去吊唁。后经其家人、故友多次上书,才获允下葬,直到章帝时期,马援才有了谥号,算是恢复了爵位。

一代开国名将,到底是为何得罪了小人,招来这样的陷害呢?其实很简单,导火线就是那封流传千古的《戒兄子严敦书》。在出征交趾期间,马援的两个侄子马严、马敦少不更事,出言不逊,马援为了教育二人,告诫他们要学龙伯高,即使学不好,仍不失为“谨敕之士”,正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如果学杜季良这类人,学不好就成了“轻薄之人”,即“画虎不成反类犬”。

“行为轻薄,乱群惑众,伏波将军从万里外写信回来以他训诫兄子,而梁松、窦固与之交往,将煽动轻佻虚伪,败乱我中华。”——《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

这个杜季良当时任职越骑司马,他的政敌一看老将军说杜季良轻薄,这不是借刀杀人的好机会嘛!于是就以马援此信为据,跑刘秀跟前控告杜季良,而且顺带着抨击杜季良的朋党梁松和窦固。刘秀二话不说,将窦固、梁松召来骂了一通,罢了杜季良的官,将龙伯高升为零陵太守。也就是说马援的一封家书告诫信,被别有用心得政治家利用,并将政治斗争的屎盆子扣在了马援头上。

但另外也可看岀,刘秀对马援是有所提防和忌惮的,南征副手配的皆是耿舒、马武、侯昱等看不顺眼的人,事出之后还让梁松调查此事,虽然梁松是刘秀女婿,交给他更信任,但仍带有欲盖弥彰之嫌,说明刘秀也并非心胸宽广之人。但话说回来,东汉立国的功勋里,哪个不是带着势力集体入伙的?皇帝睁只眼闭只眼的任由政斗,也有瓦解与制衡权贵的意图。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百战百胜的将军,主要战役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解放军将军中,胜率最高且战果最辉煌的是林彪。

林彪从南昌起义开始红军生涯以后,从广东打到黑龙江,又从黑龙江打到海南岛。

东面打到东南沿海,西面杀到四川、甘肃,赫赫战功,无人能及。

21岁的林彪任第10师第28团1营长以后,几乎没打过什么败仗,哪怕是红军已经陷入颓势的大环境下。

林彪一生的大败仗如下:

第一,五次围剿时的失败。

五次围剿,红军对付不了国军碉堡战术。

虽林彪获得温坊战斗等一些胜仗,但武力改变大局,自己也打了很多消耗战,窝囊仗。

但这一时期,林彪尚且没有大败仗。

第二,湘江会战。

林彪在湘江打了一个大败仗,但也是没有办法。

当时林彪接到命令务必在湘江死守,掩护主力部队过江。

林彪11月25日赶到湘江后,发现桂军故意让出正面,放红军通过。

林彪急忙汇报,要求红军主力全力高速行军,务必尽快通过湘江。

然而,李德博古指挥不利,红军直到12月2日,用了长达7天才通过湘江。

尤其是最后2天,林彪被迫死守阵地,同数量优势的敌人死拼阵地上,伤亡惨重。

此战后,虽然林彪的红一军团是各部伤亡最少的,仍然很多部队损失一半左右兵力。

军团政委聂荣臻负伤,四团政委杨成武和五团团长钟学高负伤,五团政委易荡平等千余人牺牲,两个师共损失近四千人。

林彪指挥历史上,从没有这么大的牺牲。

据后人回忆,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

第三,血战四平。

时间跳到解放战争初期,杜聿明率领十多万国军,包括精锐的美式装备驻印军北上杀入东北。

当时林彪名义上有20多万部队,但很多都是临时参军的乌合之众,包括:伪满官兵、伪警察、地痞、土匪,还有从没有摸过枪的年轻农民。

这些军队虽然接受了大量满洲国军的先进武器,但兵员素质太差,给他们核武器也赢不了。

林彪赶到关外的十多万八路军和新四军,此刻立足未稳,没有得到先进武器,甚至连吃饭和穿衣问题还没有解决。

相反,杜聿明手中的美式驻印军是国军精锐,曾经在缅北滇西歼灭过10万精锐日军。

当时毛泽东的意见是务必死守死拼,尽量保住南满,独霸东北。

但林彪认为,目前东北解放军兵力虽多都是虚的,战斗力不如国军。

如果强行在四平决战,只能被杜聿明借机重创甚至歼灭,到时候不要说南满,怕是连北满都保不住。

所以,林彪力排众议,果断放弃四平撤退到松花江以北。

四平战役解放军伤亡1万多人,随后又逃散1万多人,但主力尚存,元气没有大损失。

这边杜聿明又被伟大的马歇尔拖住了手脚,无法越过松花江进攻。

由此,林彪很快恢复了实力,清除了内部的投机分子,消化了苏联转交的大量武器和兵工厂,很快建立了战斗力强悍的东北野战军。

从第二次四平战役以后,林彪也就在第三次四平战役吃了点小亏而已,其余都是百战百胜,再没有输过一场关键战役,占领东北全境。

抛去政治因素,林彪是新时代的战神。

林彪为什么会这么牛?人家有真材实料的。

看看他的总结:

1936年12月,林彪曾讲过一次怎样当好师长。可以说这是他对自己红军时期作战指挥的一个小结,共有九条:

第一条,要勤快。他说不勤快的人办不好事,更不能当指挥员,凡是自己能亲手干的事,一定要亲自过目,亲自动手,他说指挥员切忌懒。因为懒会带来危险,会带来失败。

第二条,要摸清上级意图。林彪说,这个摸清上级意图,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他的意思是你只有真正摸清上级的意图,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说叫你摸清上级的意图,你就只按照上级的意图办。他说你只有真正摸清上级的意图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打破框框,才能有大用,才能决心强,决心狠,敢于彻底胜利。

第三条,要调查研究,对敌情、地形、部队要做到心中有数,他讲要天天琢磨不能间断。

第四条,他说要有一个活地图,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必须熟记地图,要经常地读地图,最好的办法是把地图挂起来,搬个凳子坐下来对着地图看。从大的方向到活动地区,从地形全貌到某一个地段、地形特点,从粗读到细读,最后用红、蓝铅笔把主要山脉、河流、城镇、村庄全部标下来,边标边画,边画边记。他说把战场的情景、地形的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都装到脑子里去,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 第五条,要把各方面的问题都想够想透,就是每一次战役战斗组织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让大家来找答案,而且从最坏的、最严重的情况方面来找答案。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犯大错。

第六条,要及时下决心。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下决心打呢?林彪讲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是任何一次战斗都不可能完全具备各种条件。一旦有70%左右的把握就是很不错的机会了,就要坚决地打,放手地打。以主观努力来创造条件,化冒险性为创造性,取得胜利。

第七条,要有一个很好的、很团结的班子。领导班子思想一致,行动才能协调合拍;如果领导班子不好,人多不但无用,反而有害。

第八条,要有一个很好的战斗作风,有好的战斗作风的部队才能打好仗、打胜仗。好的战斗作风首先是不叫苦,抢着担负最艰巨的任务,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猛打猛冲。

第九条,他说要重视政治,要亲自做政治工作。他说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要靠平时坚强的党的领导,坚强的政治工作,连队的支部一定要建立好,建立好支部提高全体指战员的觉悟。有了坚强的党支部的领导,有了坚强的政治工作就会做到一呼百应,争先恐后,不怕牺牲。

古代不能私藏甲胄那将军自己的甲胄如何存放呢

古代的冶铁技术落后,一副甲冑没有几个月时间那有那么容易做成?

甲在古代属于战略性武器,一个有甲的士兵对付几个没甲的士兵那是十分容易的。

古代的将军是可以拥有三副以下的甲胄的,那叫将门世家,登记在册就行。

至于如何存放,将军府又不是平民小园,地方大着呢,找个地方存放自己的甲冑容易的很。

历史上将领常称为“飞将军”等,为何东汉冯异被称“大树将军”

因为大树将军冯异,才有了以下这些词汇:

披荆斩棘、坐树不言、畏天知命、引车避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大树将军这个称谓最初源于军士对冯异的调侃,进而转化为对其“人品贵重”的赞誉,这是一个由外号到雅号的过程。冯异做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忠心耿耿,战功显赫,为人低调谦和,属于那种允文允武、军政一体化且能力上出类拔萃的高级管理人才。

大树将军称谓的由来

《后汉书·冯异传》中叙述:军队出征打仗,经常在外宿营,闲暇之余,将领们会谈起各自的辉煌战果和“不世”军功,以充谈资,聊来聊去就演变为自吹自擂,以军功论,冯异不差于其他人,但每到这个时候,他都会默默走开,找棵大树,在树下静静思考自己在战场上的得失和经验教训,久而久之,上至将军,下至普通军官及兵卒都发现了这一规律,所以就调侃冯异是大树将军,不久后,大家才明白他“为人谦退不伐”才会有如此举动,从而由对他的调侃转为敬佩,大树将军的称谓虽未变,意义却发生了转变。

每次路遇其他将领,总是他抢先避让对方,不争功,不夺赏,相反利益送到面前的时候,总是把这些功劳和赏赐转嫁给其他将领和属下,正是因为冯异的这种优秀品质,刘秀对他大加赞赏,有这样品格的人怎能不被人信重,可以说刘秀与冯异之间是一种默契的,相辅相成的模范君臣关系,刘秀对功臣的态度在历史上堪称典范,而冯异则是恪尽职守,严守本分,知进退,懂隐忍,不居功自傲的臣子楷模。

适逢乱世擅于军政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士。最早为新莽政权效力,家乡颍川任职,相当于郡守助理,职位不高,却颇受重用,奉命监护五县。由此我们可知,冯异在地方政务处理上有一定经验,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他既要深入基层部门甚至民间去了解、分析各式各样、错综复杂的状况,又要提出可供现实执行的合理化建议、方案以供备选,为领导分忧,是个既符合官场,又符合实际的“双面”人才,这是他的最初仕途方面的情况和分析。

适逢乱世,“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的冯异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能够学以致用,有效的运用到战场上,并且取得决定性胜利,比如:

隗嚣进军栒邑,兵威之猛无人可与争锋,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冯异大将军,这不是个人能力所能改变的情势危局。通过一路征战浴血打拼过来的将领们,实战经验丰富,对隗嚣实力都有着精确的评估,大家并不赞成冯异正面交锋的想法,但冯异以一句话说服了大家“如果是进攻的话,咱们的实力确实不足,但是凭城防守却绰绰有余,足以应付。”暗合《孙子·形篇》“攻则不足,守则有余”(银雀山汉墓竹简本)。所以大家纷纷表示同意他的作战安排,比隗嚣先一步进入栒邑,为出奇制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冯异所率部队,偃旗息鼓猫在栒邑城内,等到隗嚣军临城下后,突然鼓声震天旌旗招展,尚未来及整军的隗嚣大军登时大乱,被冯异军追杀几十里,大获全胜。大家也可以联想一下一千多年后朱文正的洪都保卫战,几万人的守军硬扛号称六十万的陈友谅大军长达85天,朱文正以此名闻天下,而陈友谅也因这场战役为自己敲响了丧钟,虽然并不是所有守城战例全是如此,但守方凭坚城占据很大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除非被强军围点打援等其他特殊情况。以上只是冯异在军政方面基本能力的描述。

大树与刘秀的“相识相知”

他与刘秀可谓不打不相识,英雄相惜,需要特地讲在前面的是,早在刘秀为更始帝打工期间,他俩就已经结识,并且冯异以自己的能力扛住了刘秀的进攻,但冯异最终投靠的是打工仔刘秀本人而非更始帝。

刘秀受命攻打颍川,到冯异家乡父城遭到顽强抵抗,无奈之下,刘秀率兵暂时驻扎在附近,冯异则本着办事认真负责,亲力亲为的工作态度主动上门打探消息,探查情势,没想到直接就被刘秀的属下擒获,恰好刘秀大营中有冯异的亲朋好友一干人,晓以大义,轮番解劝之下,冯异同意归顺刘秀,而且既然是归顺,寸功未建于心不安,自然要交上自己的投名状。回到守城对自己的兄弟苗萌坦诚相告,而苗萌素以冯异马首是瞻,最终五城同归刘秀。

冯异看重的是刘秀的为人,而非更始朝,所以刘秀因刘縯被杀返回宛城后,冯异又独自扛住了更始帝差人进犯的十多次攻击,更始军队无功而返,还是那句话,这只是对刘玄,而对刘秀,冯异的态度是大不一样的,刘秀再次经过父城的时候,冯异城门大开毫无防备的杀牛宰羊美酒款待。更始帝刘玄忌惮刘秀的实力,加上刘秀的哥哥刘縯是自己所杀,所以对刘秀的使用一直心存疑虑,这样的人才如果不用着实可惜,但是太过重用让其掌握兵权,刘玄又担心刘秀有不臣之心,复仇篡权,好在刘秀悲愤不形于色,流泪都在私下,表面上反倒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不是入戏太深,而是由于刘秀的口碑和出色能力满朝文武皆知,其兄刘縯以前的追随者阴识看重刘秀的人品和能力,将阴丽华与刘秀撮合到一起,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愿望达成,心里也确实高兴,逐步摆脱了心情的低谷,这让刘玄看在眼中,稍稍抹去了些许忌惮,王莽授首大势初定,刘玄就派刘秀监工洛阳新都并筹备相应事宜,就是这个时候,刘秀路过父城,冯异投靠,并推荐了能力不错的同僚、同乡,与刘秀一起共赴洛阳。

冯异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刘谡、刘縯、刘秀是利益共同体,本是同宗,刘玄得以建号更始,刘縯居功至伟,出于对其能力的嫉妒,所以才找借口杀害刘縯,原因就是功高盖主,而刘秀更为其所忌惮,但是刘秀从父城跑回来主动承认错误,他也没什么好借口下手,莫须有的话,本身势力结构就有问题,根基不稳,再加上屠戮功臣,那人心就散了。

天大的机会,镇抚河北

河北诸多势力趁新旧政权更替,纷纷自立拥兵自重,但多数持观望态度,所谓自立也无非是想在纳入新一届王朝的之前,获取更多的谈判筹码以求加官进爵而已。

刘玄和刘秀都在等一个机会,刘玄在等机会诛杀刘秀,刘秀在等机会逃出生天,河北动荡恰恰是刘秀最好的机会,但是很多朝臣都反对刘秀镇抚河北,不是因为他能力不济,而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强,恐生变数对更始朝不利,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冯异在关键时刻给刘秀出了个主意,重金贿赂丞相曹竟之子曹诩,收纳刘秀厚礼之后,曹诩这个御前大红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秀如愿成行,自此天高海阔,无复性命之虞。

劝进刘秀,自立开国

受刘玄委派,刘秀开始了他的征服之旅,早在刘縯刚刚被杀的时候,因为刘秀常常暗中垂泪,冯异就曾经奉劝刘秀自立,在渡河之前刘秀的至交邓禹也说过类似的话,按当时的情况估计,刘秀也不得不自立门户:

一是更始帝刘玄昏庸、懦弱,还与刘秀有弑兄之仇,不值得刘秀辅佐。

二是嫌隙尚在,刘玄始终威胁着刘秀的性命,只是暂时没有合适的机会下手而已。

趁着此次黄河北渡,冯异觉得成就大事就在此时。所以刚刚渡过黄河就建议刘秀将属下官员分别派遣,深入到各个地方郡县,安抚官民,借此拉拢人心。而冯异则负责消息的收集、统计工作。调查可拉拢势力,汇报给刘秀。

一山不容二虎,就在刘秀到达河北地界不久,王朗以刘秀为患,发布悬赏,打算趁刘秀立足未稳,利用其他势力或背叛者,铲除或行刺刘秀,最终却被刘秀反杀。与此同时,刘秀对河北官绅、百姓的拉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势力也逐步做大。收到消息的更始帝刘玄惴惴不安,深以为患,妄图收回刘秀兵权,表面封赏,真实意图却是让刘秀回去受死。

刘秀当然明白他的目的。表面推诿,拖延时间,暗中将更始帝刘玄安插的势力剪除干净,然后从最初的虚以伪蛇转变为分庭抗礼,直接对抗更始帝刘玄的势力。

剪除更始势力,为刘縯复仇

他们首先面对的是大司马朱鲔和曾经一起造反的李轶。这两人有多可恨:

当初刘玄杀刘秀兄长刘縯,他俩全程支持参与,出谋划策,最无耻的是李轶,他与刘縯、刘秀本是同时起兵的兄弟。

刘秀欲镇抚河北,还是李轶和朱鲔从中作梗,差点坏了刘秀好事,万一再被他们找到机会,说不定刘秀当时已经死了。

匪夷所思的是,他俩在加害刘縯、刘秀、刘谡的时候,意见出奇的一致,但私下他俩谁也看不上谁。这就给刘秀以逐个击破的机会。

第一场:冯异拉拢李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多年和刘秀的兄弟关系,李轶表示同样觉得更始朝名不长远,前途渺茫,所以同意依附刘秀势力。虽然李轶并没有参与作战,但是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压下战报,不予施援,坐视同僚们一个个被干掉。

第二场:刘秀出场。刘秀为了报仇,并不打算接受李轶,所以他将李轶与冯异相互通传的信件交给了朱鲔,朱鲔勃然大怒之下暗自欢喜,怒的是知道晚些说不定被这小人出卖了,高兴的是可以名正言顺的除掉心腹之患。最终李轶死于朱鲔布置的暗杀。

本想出击冯异部队的朱鲔,被早有准备的冯异击溃,并且衔尾追杀朱鲔到洛阳城下。

灭赤眉定关中

就在刘秀登基的第二年,关中地区军政大乱。百姓们食不果腹,流离失所。刘秀派冯异前往,团结可争取势力,为其所用并且着手讨伐赤眉军。

开战后冯异胜绩无数,但是距离彻底剿灭赤眉军,还有一定距离。后续又因为邓禹不听劝告盲目急战,造成大败亏输,连累冯异拼死才勉强逃回军营,险些身殒军阵。最终他设计策略,事先安排伏击一战大败赤眉军。赤眉军虽然实力强劲,但却并不是独霸关中,关中各地仍由大大小小的势力所把控。混乱一片,一盘散沙。

驱逐延岑

延岑在各势力中实力最强,素知冯异大名,在冯异大军立足未稳之时发动攻击,却被冯异击溃。延岑失利被冯异逼退关中。

遭弹劾明进退君臣无猜

冯异的军功赫赫,终于引起朝中某些大臣的嫉妒,于是有人弹劾冯异,军政专行,擅杀命官。

冯异怎么会不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看到刘秀谕旨,立刻上书,请求交出兵权,回朝任职。刘秀自然拒绝了他的请求,以刘秀的智商和情商不屑于做出更始帝刘玄的那种勾当,当初他是让使者将自己的谕旨和告状信一起交给冯异的。

一是安抚表示对冯奕的信任。

二是防微杜渐。轻轻敲打敲打。

对冯异的人品和忠诚,刘秀比较放心。出于政治目的,刘秀当然也会解除他人兵权,只不过不会用刘玄那种腌臜手段。

当时的环境并非太平盛世,也做不到马放南山,弃用冯异无异于自废武功,刘秀已经是登基的皇帝,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冲锋陷阵,冯异的能力出众,且多次成功“救场”,好使得很。

最后,刘秀还安慰冯异说,名义上是君臣,其实恩同父母。对众臣,刘秀对冯异也不吝赞赏,这也是披荆斩棘这个词的由来,刘秀对满朝文武说:是我起兵时主簿也,威武为我披荆棘,定关中。

平定关中后,刘秀又将他的目光放到陇右。而他看到的结果却不能让他满意,因为当时的汉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面对如此重大的损失,刘秀又想起了冯异,紧急征调寄希望于冯异力挽狂澜,于是就发生了文初所写冯异先一步到达栒邑,并驻扎城内,偃旗息鼓,突然出击,此战令冯异名声大振,大多数尚在观望的武装力量都背叛了隗嚣,归于刘秀。

此次战功。无数人争抢只有冯异对自己的功劳只字不提,又经过旷日长久的军事对抗,被耗得的油尽灯枯的隗嚣含恨而死。

转年。冯异在进攻落门过程中,因病死于军中。冯异功勋卓著,从劝进起事,到拉拢势力,到招兵买马,到计杀李轶,平定河北,收复河南,破赤眉军,关中纳入版图,入陇右,战隗嚣,武可定国,文可安邦,政绩斐然,这样一位功臣,却难能可贵的拥有着不居功,不自傲,谦退不伐的优秀品质,大树将军实在令人钦佩。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大将军有哪些名将

在我军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当中,创造多个“第一”和“唯一”的只有陈赓将军,其经历堪称丰富多彩和令人眼花缭乱,虽然在解放战争期间只担任兵团司令员,然而地位却是超然,注意“陈谢兵团”在淮海战役之前曾经单独挺进黄河以南,那是受军委直接指挥的“准战略集团”(低于野战军高于兵团)。

(陈赓将军)

1,入党最早的黄埔一期毕业生。

陈赓早在1922年就已经入党,那还是投考黄埔军校之前,与朱老总同一时间,在我军的大将群体中,只有肖劲光可以与之比肩。随便举几例,陈毅的入党时间是1923年,徐海东是1925年,林彪和粟裕都是1926年。

在校期间就是“黄埔三杰”之一,黄埔一期毕业后曾留校任黄埔二期入伍生连连长、三期本科副队长和四期步兵科第7连连长,也就是说,这几期的学员从辈份上都得算陈赓的学生,包括王耀武、张灵甫和胡琏等一批蒋系悍将。

2、救过蒋某人又差点成为廖仲恺女婿。

1925年10月中旬,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在华阳战役中失败,蒋总指挥环视左右,只有连长陈赓紧随身边,而总指挥部的其他成员都各自逃命去了。蒋万念俱灰几欲自杀,是陈赓力谏蒋介石突围,并且背着蒋介石冲出敌人封锁,蒋后来曾说五个胡宗南也不抵一个陈赓。军校党代表廖仲恺也非常欣赏陈赓的才干,他被刺身亡后夫人何香凝曾有意将廖梦醒下嫁,后因戎马倥偬而作罢。

其实还有另一次救蒋经历,黄埔校军平定广州商团叛乱时,陈赓与同学们一起乘胜追击并活捉了商团一个小头目,缴获了他的军刀。蒋校长兼总指挥正好经过,陈赓立刻敬礼还把战利品呈交,不料这个被活捉的小头目忽然挣开了学生军的控制,迅速夺过军刀挥向蒋总指挥, 在场的人一时都惊呆了,千钧一发之际,陈赓一把抓住小头目的手腕,用脚将他扫倒在地,化险为夷。

(洛阳战役期间)

3,唯一见过鲁迅先生的红军将领。

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以后,陈赓在会昌战斗中重伤,辗转香港到达上海治疗,遂于1928年起在特科工作。1931年被派往鄂豫皖苏区担任军事干部,历任红四方面军团长、师长、总部参谋长,一众129师名将大多曾经是他的部下。1932年在战斗中再次负伤,离队潜往上海治伤,期间曾两次会见鲁迅先生,也是鲁迅唯一见过的红军名将。

4,唯一被俘后蒋介石不敢杀的红军将领。

次年3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同学同乡宋希濂立即联络胡宗南、黄维、熊授春等人面见蒋某人,共同为陈赓作保,甚至惊动了宋庆龄先生亲往探望,在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蒋某人不得不放弃杀害陈赓的念头。随派多人前往劝降,均告无果,最后是自己亲自出马,许以第三军参谋长、南京卫戍司令的高位,然而陈赓却不为所动,最终脱险。

(援越期间)

5,唯一敢跟彭德怀开玩笑的我军将领。

1933年5月从南京逃出敌人的牢笼,被派往中央苏区担任红军第一步兵学校校长,长征时期改编为军委总预备队“干部团”团长,抬着重病的周公走出草地。为人性格开朗,幽默风趣,敢上台抢主席的水喝,敢给彭总介绍对象,尤其是素来不苟言笑的彭大将军,一般的将领根本不敢跟他开玩笑,唯一例外的也只有陈赓了,电视剧《彭德怀元帅》中陈赓给彭德怀吃肉的桥段,源自于真实的故事。

6,唯一指挥过援朝援越两场战争的我军将领。

历任八路军第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太岳纵队司令员(四纵)、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解放战争胜利后的1950年7月,云南军区司令员陈赓奉命率领工作组援越,协助进行越南人民军的建设以及作战指挥,是奠边府大捷的实际战役筹划者,曾经给越军所有营以上军官训话。1951年请缨赴朝参战,就任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后升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直到1953年筹建哈军工才离开战场。

(援朝期间)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在十大大将中排名第四,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12月19日因病逝世。关于陈赓将军发病和逝世的细节,之前曾经专门撰文回顾过,主要是在上海休养期间,不顾身体抱病急着撰写作战经验总结,劳累过度所致,一代名将过早陨落。

我军大授衔之后,他的孩子们问父亲佩戴的是什么军衔,他调侃地说自己什么将都不是,自嘲为“辣椒酱”,陈赓将军特别说明:“和那些生死与共却为国捐躯的战友相比,已经是人生大幸,而胜利之后奢谈战功,是对那些无名英雄、死难烈士的亵渎”!如此高风亮节,堪称军界楷模。

(陈赓大将)

历史上的名将,一般分几种,他们打仗都有什么特点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名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属于兵家。

1,《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将兵家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阴阳、技巧两家,后世已经消失。

兵阴阳家,与天时有关,也涉及迷信。兵技巧家,是作战技巧,最切实用。不过古今不同,所以也没有传世。

兵形势家,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也就是说,兵形势家就是战术大师,项羽是代表人物。

兵权谋家,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也就是说,兵权谋家是战略家,兵包括了上述三家,韩信便是代表人物。

所以,名将按兵家分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略家和战术家两类。

2,《淮南子》中将将领分为上、中、下3种类型:

“上将”,能够得天道、得地利、得人心,且用兵坚定而有气势,是常胜将军;

“中将”,不知天道、不知地利,但得人心,有气势,是胜多而败少的将领;

“下将”,无坚定主张,性自多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动辄败北。

当然,名将肯定首先要是这里面的“上将”。

明朝将名将分为三类:

夫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儒将者,决胜庙堂者也。武将者,折冲千里者也。大将者,深明天地、兼资文武者也。

3,明末清初还将名将分为五类:

儒将、勇将、敢将、巧将、艺将。

其中,儒将足智多谋,勇将能征善战,敢将胆略过人,巧将长于制造,艺将身兼数技。

综上,名将之中有诸葛亮这样决胜于庙堂之上的儒将,也有赵云、张飞这样能征善战的猛将,有韩信这样用兵多多益善的战略家,也有项羽这样胆略过人的战术大师。

此外,还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纵奇才,他们并非兵家出身,但却能所向披靡。

只不过对于古之名将来说,往往一人兼具多种特点,不能只用一种类型来完全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