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怜无定河边骨 出自

可怜无定河边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出自何处“无定河”在哪)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2 16:27:23 浏览7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出自何处“无定河”在哪

出自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四首》其中的第二首。

无定河,黄河一级支流,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是陕西榆林地区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上游叫红柳河,流经靖边新桥后称为无定河。全长491公里,流经定边、靖边、米脂、绥德和清涧县,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上游红柳河源于定边东南长春梁东麓,东南流向,沿途纳榆溪河、芦河、大理河、淮宁河等支流,在清涧县河口注入黄河 。

你读过最惨烈最悲壮最伤感却又最婉转的诗句有哪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秋瑾:杜鹃花.杜鹃花发杜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棲。

能否解析一下“可怜无定河边骨”这句诗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为什么读起来那么有震撼力

我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代诗人陈陶早年游历长安,举进士不第后,便学李白周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因为其本就善于写诗,所以写下了不少作品,但是后来陈陶隐居之后,这些诗作大多失传,陈陶本人也不知所终,如今能看到的作品不多。

下面这首《陇西行四首·其二》便是陈陶的代表作,他写了四首《陇西行》,其中这第二首是其最著名的作品,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陇西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战争,陇西在今天甘肃宁夏陇山以西,在唐代是边塞纷争之地,陈陶此诗,以动人的手法表现了边塞战争带给人们的沉重灾难,全诗凄楚悲凉,读罢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小注:春闺,也作“深闺”。

首二句“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诗人以生动且精炼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激昂、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我方军队奋不顾身,誓死要把敌人全部扫灭,可惜战争结果不尽人意,五千英勇的将士丧身胡地。

忠勇无畏的气概与战争结果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汉代羽林军多穿锦衣貂裘,诗人这里用“貂锦”来写军士,无疑是想说明军队的精锐,可精锐的大军也伤亡如此惨重,可见战斗之激烈。另外,我们要注意到,这数千位英勇的将士是丧身“胡尘”,而不是我方的地界,由此暗示了唐朝穷兵黩武的现状。

末两句一个转折,由实入虚,诗人没有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写家人悲伤无依的心情,而是匠心独运,写了一个特别的梦境,“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原来,闺中的妻子,还不知道丈夫战死的消息,仍然在梦中与之相会,盼望着他早日归来团聚,但她不知道的是,自己的丈夫早已经成为无定河边的一副枯骨了。

这种强烈的对比,一下便震撼了读者,因为我们以“上帝视角”,知道丈夫已成白骨,可诗中的女子,尚不知悲剧的发生。灾难的降临与满怀热切希望的鲜明对比,更加具有悲剧性。读罢此句,我们除了一声叹息之外,还能如何?假若读者能够与诗中闺人对话,也一定不愿告知她这一悲惨的真相吧!

这首诗的跌宕起伏之处,全在三四句的转折上,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一个是“可怜”,一个是“犹是”,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美梦,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啊!从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凝聚着诗人对死者家属的无限同情,在无限深沉的感慨之中,悲剧的感染力达到了极致。

汉代有人描写亲人战死后的情形,说:“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可以说悲凉到了极致,孤儿寡母设祭于道,嚎哭不绝,的确沉痛之极,然而,他们却已经知道征人战死,绝了希望,可陈陶的诗中,这位闺中女子尚不知丈夫战死,依然做着团圆的美梦,其情更加凄惨,让人不禁流下同情之泪。

明朝王世贞非常喜欢这首诗的后两句,认为是“用意工妙”的佳句,末两句的确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陈陶在另一首《陇西行》中写了“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也算是不错的佳句,但比起这句来,震撼力就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