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故

古代有哪些读书的典故?‘苌弘化碧’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典故分别出自哪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9 21:24:47 浏览7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古代有哪些读书的典故

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泌少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苌弘化碧’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典故分别出自哪里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河东狮吼》的典故与苏东坡有关吗

“河东狮子吼”的典故应该说和苏东坡有着直接关系。都知道苏东坡喜欢交友,而他的朋友中有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就是陈慥陈季常,如果看过苏东坡的《方山子传》的话,应该记着里面有位文武双全的隐士,那个人其实就是陈季常。

据说陈季常怕老婆,苏东坡曾经写诗开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是陈慥老婆柳氏的郡望,这里用河东狮子代指柳氏,河东狮子看似是用了佛教的典故,实际上戏谑柳氏的凶悍,竟然让陈慥这个英雄似的人物胆颤心落,手杖都脱了。

所以说这个词就来自于苏轼,是开朋友玩笑的话,没想到后来却成了妒妇、悍妇的代名词。

请问掌故和典故分别只什么有什么不同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比如成语:叶公好龙,图穷匕见,刻舟求剑,三顾茅庐,卧薪尝胆等等都有历史故事可寻。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官员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

比如成语:了如指掌,扺掌而谈,非钱不行等等

《红楼梦》谜底一旦公布,会不会很多人理解不了

《红楼梦》谜底应该是永远也不可能被公布出来了,但是,假如一旦真的被公布出来,很多人不理解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会让所有人都理解不了,尤其是对数不清的主流红学专家们来说,不但更加不能理解,还会死活不愿接受。

为什么呢?因为假如谜底公布出来,《红楼梦》的伟大艺术及其意义令人惊叹的同时,将会让所有的曹学专家和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曹学会立刻渺小得让人看都看不见,惟一能留下的就是”笑话”二字。

是的,《红楼梦》的楔子中是出现了“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等语,但是前边也出了“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对此,百年来曹学专家未能作出任何合理的解释。

上下句之间的连系是什么,历时百还没搞清楚,却敢认定曹寅并不存的的孙子为作者,并胡编乱造出一个包衣曹学,天下间还有比这更加荒谬荒唐的学术吗?

况且,书中交待,“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这就是,书中要讲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不方便把真实的故事讲出来,于是就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个表面的故事来,真事则隐藏在背后。这样的情况下,稍稍有一点逻辑思维,也不会认为作者会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光明正大地写在书中的。

试想,作者既然把自己的真实名子曝露在了书中,人们从其经历中就知道了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还怎么把故事隐去?偏偏是曹学专家既不管这些,也不答曹氏家谱中根本没有“曹雪芹”这个人,臆测出来的包衣曹学,与《红楼梦》会有丁点儿关系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任何文学作品都脱离不了当时社会的大背景及特殊环境。而康雍乾时期的大背境及特殊环境就是有史以来,最惨不忍睹,灭绝人性的文字狱。一次又一次地通过捕风捉影,去抄家、灭族、凌迟、诛连、籍奴、流放,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而《红楼梦》中多有“犬羊、众贼”、“骚鞑子”,“野驴子”等等明里暗里骂满清的句词出现,在残酷血腥的文字狱高压之下,作者凭什么还敢把自己名字写在书中?

(为了证明子虚乌有的“曹雪芹”为作者,砖家为曹雪芹制造的假墓碑)

所以说,《红楼梦》的谜底即使公布出来,曹学会的那些榆木疙瘩也不会相信,更不敢接受。

历史上你觉得最奇葩的典故是什么

在西方谚语里有一句话挺好玩的,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s,大概意思是因小失大或者见利忘义之类的。这句话直译其实是一碗汤卖了继承权,出自《旧约·创世纪》中的一个故事。

这事儿得从先知亚伯拉罕说起,这老兄在100岁并且妻子90岁的时候有了一个儿子叫以撒,以撒娶了一个妻子叫利百加。然后这个利百加在60岁的时候怀孕了,好吧,我无法用科学解释为什么女性90岁或者60岁还能怀孕,只能说西方搞晚婚晚育比我们早太多,而且极其成功。

要说晚婚晚育就是好,利百加怀的是一对双胞胎,简直可喜可贺。唯一的问题是这哥俩感情似乎不太好,成天在利百加的肚子里互殴。感觉不太舒服的利百加就去找耶和华求教,耶和华当然早已看破了一切,他告诉利百加:“两国在你腹中,两族要从你身体分出。这族必强于那族,将来大的要服事小的。”

利百加分娩果然生了一对兄弟,长子起名叫以扫,次子起名叫雅各。大哥生性好动,长大后天天出去打猎,能带回很多肉食,所以老爹更喜欢他;而小弟雅各比较安静些,总是在帐篷里扫地做饭,自然老妈就更疼弟弟。

有一天大哥出去打猎回家,又累又饿快不行了,看见弟弟正在熬汤,就跟弟弟要碗汤垫垫肚子。这弟弟也是缺德,告诉哥哥想喝汤没问题,你得拿长子的名分来换。我们知道成天打猎的肯定是个粗胚,大哥连忙表示,我都快饿死了,要那名分有个啥用?卖给你了!汤给我装满点哈。就这样,以扫对天发誓将自己长子的名分卖给了弟弟,换来了一碗汤喝。

后来老爹年老眼花,眼看就要蒙主召唤了,他让大哥再出去打点野味,好吃饱上路。这样我临死之前才有力气给你祝福,以后你就是这一带的领头人了。大哥也是孝顺孩子,转身出去打猎去了。然而弟弟雅各在母亲的带领下发动了家庭政变,弟弟偷偷把两只羊做成美味给老爹吃了,又把羊毛皮缠在自己手臂上。之前说过老爹已经眼神不好了,所以只能靠摸,吃了美味后一摸孩子的胳膊,嗯,毛茸茸的,确实是以扫(以扫强壮而体毛茂盛),就把祝福给了雅各。

等以扫回来才发现自己被耍了,他也是个·体面人,算了,我马上把弟弟宰掉,这事儿就当没发生过。可惜弟弟已经在母亲的安排下跑去舅舅家,并且在路上得到耶和华的祝福,还娶了媳妇。哥哥还能说啥,天大地大,耶和华最大,只能一声长叹后捏着鼻子认了,两兄弟就此从归于好。

当然,费了这么大劲,肯定不会只是家庭纷争而已。前文不是已经说了耶和华早已看破了一切嘛,雅各后来改了个名字,叫以色列,他的十二个儿子就是以色列十二支派。而在西方的观点中,哥哥以扫就是以东人的始祖,而以东人后来被同化成了阿拉伯人。说来说去还是阿拉伯人要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阿拉伯人当然不满意,所以《古兰经》中认为阿拉伯的祖先应该是他们老爹以撒的兄弟以实玛利。

总结起来吧,按照旧约的说法,难怪现在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成天互殴,原来这梁子都结几千年了。又难怪阿拉伯总打不过以色列,原来耶和华他老人家早已看破了一切。我能说什么?只能表示都把可怜的大哥欺负成这样了,还要不要编成谚语继续嘲讽人家啊?我国古语有云,打人不打脸的啊......

沉鱼落雁闭花羞月有什么典故

“落雁”是形容王昭君的。“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速记方法:四大美女中王昭君和亲塞外,而塞外的诗歌多用大雁南归喻指思乡,所以是“落雁”;四大美女中西施有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那句诗,都西湖了所以其典故与水有关,所以是“沉鱼”;四大美女中貂蝉是当之无愧的间谍出身,内心中肯定经常不安,所以会参拜上天,也就是拜月,故“闭月”;四大美女中真正可以有那闲适恬淡心情赏花的也就是杨贵妃了,所以“羞花”也就她了。

死灰复燃贬义还是褒义

死灰复燃是:贬义词

死灰复燃 成语解释

【拼音】:sǐ huī fù rán

【释义】: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出处】:《史记·韩长儒列传》:“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例句】:儒家的理论,非等到董仲舒不能~的。 ★闻一多《什么是儒家》。

雪中送炭的例子历史故事

北宋都城开封,虽然地处黄河以南,但到了冬季,仍然是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宋史》中多有大雪天寒的记载,一般贫困居民仍不免挨饿受冻。

北宋淳化四年(993)二月,宋太宗赵光义为展现京城开封的祥和气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故下诏赐给京城年事已高者御寒衣物,百岁老人则另外加赐涂金带。

恰好这一天,京城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又派遗中使赐给孤老贫穷者每人千钱及若干米、炭。

作为北宋最高统治者的宋太宗,能够在寒冷的冬季,心系天下苍生,于是,从宋太宗开始,“雪中送炭”的典故就流传开来。

扩展资料:

“雪中送炭”主人公: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同母弟,宋太宗作为北宋第二位皇帝,他继宋太祖之后,完成了统一南方的任务,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宋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

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出自典故的男孩名字

出自典故的男孩名字有很多,常用的几个如下:

1、文彬 :出自《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恭敬有礼,是谓君子,做男孩名气质出众。

2、思诚 :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寓意忠诚守信,做男孩名寄托正文君子之望。

3、俊杰 :出自《春秋繁露•爵国》“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才智出众的人。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4、经国 :出自《典论·论文》:“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有经天纬地之能,适合做男孩名。

5、弘毅: 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肩负家族传承重任,做男孩名寓意弘扬家族香火。

6、思齐: 出自《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比喻向美好的事物看齐,做男孩名有积极进取之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