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能不能说一说关于报答“知遇之恩”的历史典故,或者人物事迹
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缔造了大约三万多个成语,我们现今常用的成语也超过了一千个。绝大多数成语都有其来历。粗略统计,成语来历最多的当属佛教经典。比如我们常用的心心相印、大智若愚、昙花一现、甘苦自知等等都是。
第二属文化经典作品。当中又属《四书五经》为最。我们熟知的如燕尔新婚、辗转反侧、忧心忡忡、言过其实等等都是。
其三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这当中,当属韩信的经历所缔造的成语最多,有三十多个。如多多益善、十面埋伏、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等等都是。
第四属神话寓言故事。如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等都是。
第五来源于民间口语相传,约定俗成的成语。如鸡鸣狗盗、梁上君子、三令五申等等都是。
知遇之恩出自于《元史·刘因传》“因尚感偃蹇不出,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负我国家知遇之恩”。字面意思是感激了解并赋予重任的恩情。
关于知遇之恩的历史故事很多,举不胜举。流传至今的如俞伯牙与钟子期、刘备与诸葛亮、韩信与漂母等等。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记载的关于知遇之恩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当属嬴渠梁与商鞅。他们君臣二人即有君臣之情又有朋友之义,二人的天作之合才是知遇之恩的典范千古无二。
商鞅身怀大才却身陷魏国无以致用,他感动于嬴渠梁的求才心切和强国的浩瀚之志,毅然来到秦国一展抱负。而嬴渠梁却是感动于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高风亮节,君臣二人从初识便许下了“今日得遇君,永世毋相忘。魂魄绕子矜,来生亦相将”的铮铮誓言。在君臣二人近二十年的合作中,最终通过战时法制的变法将一个积贫积弱临近崩溃的秦国建设成为“民无私斗、官无贿赂、商无欺诈、工无作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兵士勇于公战不死不休”的新型国家。为秦国的强盛和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知遇之恩,在君臣二人间是相互而不是单方面的。商鞅于嬴渠梁是感君有志,嬴渠梁于商鞅是念君有才!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唯一一对君臣合作至死无间的典范。
真实的魏蜀吴间谍都在干什么
对于汉末三国时代,大家都习惯称它为古典英雄最后的绝唱。这是一个英雄豪杰们蛮不讲理、英姿勃发、挡我者死、所向披靡的神勇,或者是彼此算计、制衡着的纵横和理所当然地来去自由……从此以后,令人血脉贲张的时代永远告别了我们。在刀光剑影、黄沙漫天的汉末三国时期也同样有策划于密室,奔走于朝野的看不见的战线,这些人在东汉末年称为“绣衣使者”、“细作”、“斥候”,文中统称为“间谍”。他们的作用可以大到导致一个政权的丧失,小到导致一场战役的胜负走向。魏蜀吴三国的间谍都在干什么呢?饶有兴趣地回答,将使你紧张地注视着屏幕。
益州间谍“二人转”
(蜀国大臣法正像,出自《图像三国志》)
法正字孝直,陕西扶风郿县人,建安初年(196)秦川大旱,饥饿难捱,于是相约同乡孟达一同沿金牛古道越秦岭过明月、穿剑门走直道直奔蜀地投靠刘璋。
蜀地公事人饭碗已是“僧多粥少”,候了很久才被任命为新都县令。区区一县之令,也是实授实权,令法正痛苦的是,不久又被召回成都任代理军议校尉一职(相当于参议)。因为有名无实,再加上入蜀的陕人对他排挤诽谤,说他品行不端,所以抑郁不得志。
益州别驾张松是本地人,职位比法正担任的校尉一职高很多,而且可以拥有自己的一架公务用车。俩人相识了,高雅一点认为是“慧眼识珠”,难听一些谓之“臭味相投”,他与法正交好,“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三国志.法正传》)
(益州別驾张松)
“交好”的背后是俩人都意识到跟到刘璋操江湖难以出人头地,经常在酩酊大醉后暗自垂泪。正如电视剧《风起陇西》主编用浓墨重彩描述这些“小人物”一样,俩个不得意的小官吏也经常聚在一起密议、筹划……
机会来了,张松奉命去拜见曹操,事情完成后从北方刚回到成都就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和刘备结盟。刘璋不知其计,要他推荐一个人去说服刘备,张松趁机举荐了法正。
法正假意推托一番后才前往荊州。这趟荆州之行,法正与刘备在密室作了什么样的交谈内容,史无记载,不敢妄加揣测,不过风尘仆仆归来的法正,与张松很快达成一致认为一一拥载刘备入蜀!
汉中的张鲁即将受到曹操“特别军事打击”行动,刘璋因为地域关系的原因,“唇亡齿寒”的恶梦经常发生。张松趁机劝刘璋,快点请刘备入蜀帮助镇守川北讨伐张鲁。后来的日子张松却仿佛忘记了这件事,每天流连于成都太慈寺的茶馆、外东府南河边枇杷巷的艺伎坊……
刘璋无奈之下,再次请法正出使荆州,法正到了荆州,表面上转达了刘璋的意思,实则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刘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比喻重要的下属)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成此业,犹反掌也。”(《三国志.法正传》)
一场“引狼入室”的大剧在沃野千里的益州缓缓拉开帷幕,张松、法正两个吃着益州百姓俸禄的下级官员,于无声处完成了刘备图蜀的阴谋诡计。
一个小小的代理军议校尉,在刘备取得汉中后,就被任命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职位在诸葛亮之上,“投桃报李”的典故就是如此现实一一法正成功了!
举足轻重的间谍孟达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后,诸葛亮肩膀上担子好重,所有内政、外交、平叛、筹资、军品研发都要一肩挑。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整整准备了五年,他在等待什么呢?
直到魏太和二年(228),诸葛亮才兵发祁山,原来诸葛亮的战略决策是,占据祁山后,一路向东,剑指长安,而把守长安西大门新城郡的是孟达。能征善战的孟达按理来说根本不可能把蜀军放在眼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时的孟达却秘密派人潜入川陕交界处的棋盘关,在一只名为“高原雨点”的绝品军事信鸽脚上绑了一封加密帛书放飞,它穿越高山大川,沿着嘉陵江河道的导航,第三天从空中扑向成都丞相府的红砂石大堂,兀自鸣叫示警,帛书上用暗语向丞相通风报信一一新城欢迎您!
(孟达)
孟达因为关羽事件无奈之下降曹,曹丕大有乃父之风一一能容天下难容之人!大度的曹丕对他委以重任,驻守新城郡,守住长安的西大门。所以说孟达在诸䓪亮第一次北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为什么降曹后的孟达又与诸葛亮暗通款曲呢?他投降魏国时,一时心潮起伏,自责之余,曾秘密给了刘备一封信,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已的无奈与悲伤,刘备如何回答,我们今天可以想象,但没有任何记载。
现在重用自己的曹丕已经死了,失望之极的孟达飞鸽传书,向丞相发出示好的声音。
非常遗憾的是,诸葛亮聪明反被聪明误,谨慎的诸葛亮为了坐实孟达的真实意图,派出蜀军一个小特务郭模到与孟达有过节的魏国魏兴太守申仪处投诚,投名状就是向申仪泄露孟达叛魏应蜀之事,孟达知道事情泄漏,立即作出起兵的准备。
早就怀疑孟达的司马懿佯作不知,却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指挥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大军兵临城下,部将李辅开门投降,孟达被司马懿斩杀。
孟达死了,诸葛亮的北伐也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声!当然,目标还是祁山,按既定方针办!
结语
本文开头就谈到汉末三国时期是封建历史上最后的古典英雄时代,这个时候的特点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英雄时代,波谲云诡、斧声烛影的间谍事件发生率相对而言还是较低,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