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觊觎

为什么欧洲认为发动战争仅是觊觎乌领土,对北约东扩只字不提?哪些歌背后的原型故事让你知道后大吃一惊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4 14:34:07 浏览7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欧洲认为发动战争仅是觊觎乌领土,对北约东扩只字不提

凭什么北约不能批准申请加入的东欧小国?俄罗斯几次三番申请加入欧盟北约,是被拒的。

哪些歌背后的原型故事让你知道后大吃一惊

《西海情歌》这首经典作品的词曲作者是刀郎,歌曲的旋律仿佛让人看到辽阔无边的大草原,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美轮美奂。

《西海情歌》的背后还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瑛和勇儿是南方某大学的学生,那一年,他俩一起报名参加了环保志愿者,工作地点是美丽的可可西里。

瑛所在的藏羚羊观察站在人很多的不冻泉,勇儿被分配到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沱沱河观察站。

大家都知道可可西里因高寒缺氧而被称为“生命禁区“。

我曾经去黄龙景区爬山,快到山顶出现高原反应,因缺氧出现虚脱等各种身体不适,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

可可西里比四川黄龙的条件恶劣数倍啊!

勇儿每次到瑛那里汇总报表时,为了不让瑛担心,他总是将恶劣件带来的艰难埋在心里,挑有趣的事儿讲给瑛听,两人默默地爱恋着,守候着那份真情。

到了最后一次汇总的日子,瑛盼望着勇儿的到来,他俩便可将资料移交给下批志愿者,共同返回学校。

瑛站在窗前翘首期盼,没有等来勇儿那亲切的呼唤,缺等来了勇儿牺牲的噩耗。

瑛的心如同万剑穿过,痛的昏厥过去。勇儿是可可西里第一个牺牲的志愿者,他的事迹在西海流传,感动了刀郎,他为瑛和勇儿的爱情故事写下了这首《西海情歌》,这首歌广为流传,每当听到这首歌,瑛和勇的感人故事便浮现在脑海,为了我国环保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勇儿,你的英勇事迹和美好爱情故事,人们不会忘记。

还记得你答应过我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

可你跟随那南归的候鸟飞得那么远

西海情歌,情深似海!

如果你是林平之,还有什么方式报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林平之其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林平之虽然有城府、有智谋,可惜最初只是个娇生惯养的富家公子哥,缺乏锻炼,也没有社会经验,很容易对付。

因为辟邪剑法威力巨大,还可以速成,武林各票人其实都试图抢夺。

余沧海、木高峰是公开明抢,其中余沧海因为儿子被杀,甚至在福威镖局大开杀戒,害死了很多人,也包括林平之父母。

木高峰为了逼问剑谱下落,对垂死的林平之父母施以酷刑逼问,加速了他们的死亡,也是大仇人。

但是,岳不群和左冷禅则是暗中算计。

左冷禅对剑谱不是很重视,只是打探而已,没有部署人马去抢夺。

岳不群则不同,他当年派遣劳德诺和女儿岳灵珊去福威镖局,目的应该就是寻机行动,趁乱抢夺剑谱。

当时岳不群应该知道林震南夫妻毕竟是走江湖的镖局,不是软骨头,不好对付,不会随便交出剑谱。

但林平之毕竟是个小伙子,对付他就比较容易,更别说用美人计了。

而劳德诺之所以去救林平之而不顺便救林震南夫妻,应该是岳不群的命令。

而这是本来可以劳德诺带着几个武功更高的师弟完成,让独生爱女岳灵珊去,应该就是给她和林平之创造认识的机会。

在林震南夫妻被害,福威镖局被毁,林平之又被余沧海和木高峰追杀,走投无路下只能投靠救他的华山派。

此时岳不群再将令狐冲去禁闭,给林平之和岳灵珊创造机会,最终让林平之成为女婿,搞到剑谱就不困难了。

这就是美人计,由此可见岳不群老谋深算,而且阴毒狠辣,不惜牺牲自己女儿。

林平之的阅历太浅,是对付不了岳不群的。

所以直到被岳不群砍伤差点送命之前,林平之其实都是茫然无知状态,不知道真正的大敌是岳不群,而且自己时刻有生命危险。

这种情况下,林平之想要保住性命其实都是很困难的,更别说报仇了。

其实,对付余沧海和木高峰并不需要太强的武功。

这两人的武功都是一流而已,但面对令狐冲这种超一流高手,坚持不到十招八招。

当时林平之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拿到辟邪剑法以后,立即就玩失踪,躲在某地深山老林自宫练剑。

但绝对不是练上1年就跑去报仇,而是应该练上十年八年,到武功登峰造极以后再说。

同时,他也没有必要明着打,可以暗算,偷袭余沧海和木高峰。

木高峰是孤家寡人,容易对付。

余沧海弟子众多,但总有落单的时候。而且青城派很多弟子参加了围攻福威镖局,但主要还是奉命行事,杀死林震南夫妻的就是余沧海和四大弟子(已经死了一个)。

以后来林平之的武功,偷袭杀死余沧海和三大弟子,应该是不费力气的,也没有必要杀光其他青城派弟子。

但如果大张旗鼓去复仇,对方毕竟人多势众,而且木高峰、余沧海都是阴毒之人,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最终林平之虽然杀死两人,也变成了瞎子,等于是同归于尽了。

这个完全没有必要,可以采用萨沙说的暗算手段。

暗算杀死这两个人渣以后,此时不出意外,岳不群已经被魔教或者手下杀掉。其实岳不群虽阴毒,毕竟不是杀死林震南夫妻的真凶,这事同他没有直接的关系,不算是林平之的大仇人。

只是岳不群利用林平之搞到剑谱后,又要杀他灭口,这才形成仇恨。

所以,借助别人之手,杀了岳不群也就算了。

以林平之的武功,恐怕无论怎么练习剑谱,也不可能超过岳不群,不可能报仇成功。

而林平之一个自宫之人,杀死余沧海和木高峰以后,也可以搞到西域或者边疆度过余生。

他名义上的曾祖林远图其实也是没有生育能力的,也是八十多岁善终,生活还是不错。

杨贵妃作为中国古典四大美女之一,在唐朝除了唐玄宗以外,还有多少人曾对她觊觎

曾为四大美女之一的她,虽然只活了38岁,却获得了一对父子22年的爱。儿子一见倾心于她,父亲宠爱了她10多年,晚年更是思念至极。她就是杨玉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

对于父子二人,抛开权势,杨太真究竟爱谁呢?

很多资料都在说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历史都是掌权者胜利者书写的。关于杨玉环与李瑁长达五年的婚姻生活并没有多少记载。而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正史野史小说记载的很多,唐明皇从看上杨玉环到杨玉环去世将近16年的时间,晚年唐明皇也是非常想念杨贵妃的。有共同爱好,往往有共同语言,能有灵魂般的交流,唐玄宗擅长作曲如霓裳羽衣舞,而杨贵妃是个舞蹈家,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是琴瑟和鸣,彼此的知音。

唐玄宗有了杨贵妃,贪图享乐,宠信重用奸臣,导致安史之乱。虽然表面上杨贵妃并没有干涉朝政,只是取悦于唐玄宗,但唐玄宗却因她变成了如此。最后她的下场被唐玄宗赐死,有的说是为了安抚武将。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这里就不得不提下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了。为了攀关系,认杨贵妃为干娘,安禄山比杨贵妃大16岁。小编认为由于有了母子关系,见面是很容易的,曾有传言杨贵妃与安禄山有染,这也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本来杨贵妃可以不必死的,但却逼死了,找了武将逼迫的理由杀了杨贵妃。

武将对于杨贵妃有多少仇恨?她并不像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那些妄想掌政权的人。她的爱好只是歌舞而已,也没有干涉朝政。所以这一个理由有些牵强。

安禄山出生于东北,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政治家,对唐玄宗投其所好,讨好于杨贵妃。公元744年安禄山就开始贿赂官员,很多官员在唐玄宗面前说好话,获得了好感,没几年就认了杨贵妃为干娘。

杨贵妃是公元756年去世的,而有杨贵妃这个称号是在745年,所以说安禄山和杨贵妃是很有可能早就有所联系了。时机到了,就发动了安史之乱。

哪首歌是你很喜欢唱,但总唱不好的呢

西安人的歌

这首其实不是很难,但是对于没有没有学过西安话的人来说,还是不容易的。

有一座城市让人难以割舍,有一种怀念叫做曾经来过,有一种旋律扯着嗓子唱歌。

歌曲之中,包含着西安当地是文化风俗,人文底蕴,一首歌唱尽了作者对西安的那藏于歌词中的爱,绵绵不觉,在当地人熟悉的方言中娓娓道来,朗朗上口的歌词,更加的深入人心。

对于这首歌来说,一直在学,但一直都唱不出的作者的韵味,平凡的世界之中,黄土高坡,西安下马陵,古城墙,兵马俑,大雁塔,历史的古迹仍在,明月仍在,但古人已逝,留下的只有那浓浓对于这片土地不减的热爱的情怀。

来跟我唱一首西安的歌,这不仅仅是一首歌。

觑觎和觊觎有什么区别

解答:没有区别

“觑觎”和“觊觎”的含义基本相同。但是,觊觎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更多的使用,两者的含义相同:对自己需要的事物抱有无法割舍的希望或尝试。

扩展资料:

觊:拼音:jì,形声,从见、岂声。部首:见。本义:希望;希图。1、自毁齿已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出自柳宗元《童区寄传》。2、觊乎异日,得夷平民,然后裹足西向。出自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与“觑觎”和“觊觎”意思相近词语:

觊幸:希望能侥幸得到;

觊望:非分的希望;

觊欲:非分的希求与企图;

觊夺:希图攘夺;

觊利:祈求利益。

九子夺嫡,帮助雍正登基的两位功臣,都是怎样的结局呢

谢邀。

《清史稿》:“隆、年二人凭借权势,无复顾忌,罔作威福,即于覆灭,古圣所诫。”

雍正帝:朕御极之初,隆科多、年羹尧皆寄以心腹,毫无猜防。孰知朕视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权纳贿,擅作威福,欺罔悖负,朕岂能姑息养奸耶?

年羹尧和隆科多,一个是“包衣奴才”一个是“隆科多舅舅”,他们的结局都很悲惨,但也不能说就是雍正卸磨杀驴,因为二人各有取死之道,即便有恩于皇帝也断难活命。

年羹尧被罗列大罪九十二条,估计鳌拜活着也会为此汗颜吧(这年轻人,真能作),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年羹尧被赐自尽。

至于隆科多,是被圈禁而死的,为何圈禁会死人?这事雍正办的还少么......

少数条友需要及早从电视剧情中解脱出来,年大将军并不是什么包衣奴才,而是封疆大吏级别的官二代,其父年遐龄(曾任笔帖式、兵部主事、刑部郎中、河南道御史、工部侍郎、湖广巡抚(节制三司,比现在省长的权利更大些)、一等公、太傅),这是年羹尧的出身。

至于年羹尧的学历,恐怕更要让很多剧迷们大跌眼镜,年羹尧的真实表现一改电视剧中给人以莽人粗鲁的印象,他可是正经的进士出身,而且是“庶吉士”,考试成绩那是尖子中的尖子,“内阁”核心权利圈培训班中的准“学员”,属于高官“替补”序列。

康熙帝对年羹尧有知遇之恩,这也是后来胤禛看重并拉拢年羹尧的原因,因为年羹尧有自己的能力和势力,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臂助。

康熙年间年羹尧被提为四川巡抚的时候,年仅30岁(嗯......这词好像有点悼念的调调)发愿竭力图报的年羹尧满怀感激的表示“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甘心淡泊,以绝徇庇”。领导则很欣慰,勉励年羹尧要“始终固守,做一好官”,多么融洽的君臣。

四十二岁的时候,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这能力,以这年纪,以这爬升速度,以年羹尧的这份能力,难怪胤禛要拉拢,那可不是因为年羹尧是“包衣奴才”“自己人”。

对于年羹尧的结局,无论多少人怎么总结大概也就是如下几条:

一、贪污。不是罪状的罪状,年羹尧的贪污情况,雍正早就了解,说白了,这不是事,只不过总结罪行的时候顺带加上了这一条而已,和明朝某些官员一样,没几个不贪污的,不贪污没法活命(这方面,清朝要好些,官员的收入至少相对来说不低了,但毕竟是死工资,这可挡不住贪污),又要顾及祖制坚决不涨工资,大臣官员们又学不来海瑞那样自虐般的节俭,所以也就约定俗成的成了“潜规则”,同样也是临死落实罪名的时候才加上,皇上不傻,当然知道官员们光靠工资是没法活命的,所以选择性失明而已,雍正也是一样,虽然一直高举反腐倡廉的大旗,其实这套也是分人分时候的。

二、结党。这也是雍正最忌讳的,曾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的胤禛,就是从党争这池子浑水里趟出来的,其中的凶险,对朝纲的破坏性,他是非常清楚同时也非常忌讳的。

简单的举例,大家明白就行了,比如:年选。他保举的人都要优先录用,如果位置不够咋办呢?那就搞死他再把自己人推上去,这就有点太作了,雍正找正主了解情况后切身体会了年羹尧的跋扈,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满朝堂都是你年羹尧的人,你们抱起团来,皇帝咋办?所以这进一步坚定了雍正诛年的决心。

三、跋扈。不同于上面的跋扈,这种跋扈是归为僭越一类的。

他动不动就学皇帝给下属,官员们一些“赏赐”不单如此,官员们还要磕头谢恩,其他的包括将自己的手令称为令谕,而真正的圣旨到了,他却省略了仪式直接接旨,基本上就是当臣子的没有个臣子的样子。这在那个年代,反复杀几十次都不算过分,可以说雍正对年羹尧已经忍耐到极致了,年大将军焉能不死。

能耐心看到这段的朋友,我为你们点赞d(゚∀゚d)我会努力缩减篇幅的。

四月的年羹尧,十月的隆科多,这肯定是雍正早有绸缪的。

先把隆科多调出去“巡边”目的有二:

“你需要静静”;

办你的时候你在这里不方便,恐怕会把水搅浑。

最终的结果就是-----隆科多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附近空地,造屋三间,永远禁锢。赃银数十万,从家产中追完。看似仁慈,其实只有雍正才知道隆科多有多碍眼,否则“舅舅奴才隆科多”怎么会“圈禁而死”。

其实喜欢历史的朋友对隆科多对胤禛登基多有助力这件事,一般都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我也就不占篇幅了。

这里我们只谈一下他的作死的手法,这手法基本上与年羹尧如出一辙,居功自傲,专权结党,当然,贪污受贿的事儿那也是有的,还记得“年选”么,是的,隆科多也有自己的“佟选”,等到隆科多自己都察觉不妙的时候,已经晚了,即便主动让出步军统领一职也不能让雍正停下手来,可见态度之坚决。

隆科多只有四十一条大罪,比年羹尧还差得远,其中有一条比较奇怪的罪状,那就是庇护年羹尧,这可就奇怪了,其实庇护年羹尧最多的恰恰是雍正这个皇帝,因为年羹尧和隆科多谁也看不上谁,雍正为了息事宁人、保持团结还从中调停,这些雍正是心里有数的,加这么条罪名还真有意思,可能真有罪证,但论袒护,还是雍正自己力道更强一些。o(∩_∩)o

《清史稿》:雍正初,隆科多以贵戚,年羹尧以战多,内外夹辅为重臣。乃不旋踵,幽囚诛夷,亡也忽诸。当其贵盛侈汰,隆科多恃元舅之亲,受顾命之重;羹尧自代充昷为大将军,师所向有功。方且凭藉权势,无复顾忌,即於覆灭而不自怵。臣罔作威福,古圣所诫,可不谨欤!

康熙为何多次废立太子

太子胤礽是康熙与赫舍里皇后唯一的嫡子,按序齿是康熙第二皇子。按分封制的法理,要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胤礽在满周岁时就顺理成章地被立为了太子~这是他第一次被立为太子。但,由于大阿哥的存在,胤礽心有忐忑意,他必须时刻关注着大皇子,严防其在父亲心中的好感超越了自己。当初赫舍里皇后已经薨逝,他有这样的想法不足为奇。

他第一次被废,依父皇康熙列举的罪名:太子自私,不关心自己的兄弟十八阿哥病情,又性格凉薄、残暴,心胸狭隘,易走极端等等。康熙希望兄友弟恭,作为太子要珍爱兄弟,要克己复礼以维护大家庭的和睦团结。显然太子在这方面差强人意!

其实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真正的原因在于:康熙以为胤礽结党营私搞团团伙伙,且与朝廷重臣索额图有密谋,有政治交易,妄图提前篡位,凉了自己。政治从来都是不流血的战争,残酷性高,康熙洞若观火,心细入发,再加上太子与红玉发生了苟且之事也丢人现眼。

无论明的还是暗的理由,胤礽确没以太子职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修养与道德均没到位,废之有理,废之令人心服口服!康熙忍痛割爱,终于废了太子。

第二次立胤礽为太子,事实上不是选接班人,只是康熙帝平衡朝政的一种策略。因为大皇子势力和太子势力依然并峙存在,康熙帝不愿看一党坐大,从而导致康熙帝自己苦心孤诣所设计的政治局面的倒塌~为平衡索额图和明珠两位权相的势力,所以才演出第二次立太子的闹剧。

第二次废太子,是必然的,康熙是政治家,用人有独到的眼光。第一次废太子已经决定了胤礽是政治工具的命运。也就是说,康熙帝在第一次废太子时已下决心不会让胤礽做接班人了,为了帝国再立废一次,是作为皇帝的康熙,从政治利益出发做出的权宜之计。

乾隆贸易制裁沙俄却意外养出个强敌,中亚浩罕国为何始终觊觎新疆

题目中所说的乾隆贸易制裁沙俄和中亚浩罕汗国的强大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至于浩罕国觊觎新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变化过程。

一、乾隆贸易制裁沙俄的前因后果

早在1728年,即雍正六年,清政府就和沙俄签订了《中俄恰克图条约》,双方约定,在恰克图、尼布楚、祖鲁海尔设互市进行贸易。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尼布楚、祖鲁海尔两地较为偏僻,因此,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贸易的唯一据点。

恰克图作为中俄边界小城,分为南北两城,南城由中国人居住,被叫做“买卖城”,北城为俄国商人居住。

在这里,以晋商为主的中国商人,出售茶叶、大黄、瓷器、丝绸等物品,再由俄罗斯商人万里迢迢运往俄国的心脏地带——莫斯科、圣彼得堡。

1755年,清朝政府禁止俄罗斯商人来北京,此后,恰克图,这个在蒙古语里面叫做“有茶的地方”,成为中俄贸易的唯一通道。

不过,在盲目自大的清朝统治者眼中,对外贸易可有可无,至于茶叶等物品,只是用来驾驭沙俄等蛮夷的一种手段而已。

譬如在1750年,乾隆就下旨称:“俄罗斯地虽富庶,而茶布等物,必须仰给内地,且其每年贸易,获利甚厚,不能不求我通市,中国因得就所欲以控制之。”

所以在乾隆在位期间,曾经先后三次下令关闭恰克图市场,分别是1762-1768年,1778-1780年,1785-1792年,前后加起来总共达15年之多。

不过到了1792年,乾隆同意恢复互市,恰克图就已经再次恢复贸易往来,到了1800年,俄国从恰克图贸易中所征收的税收,已经占俄国全部关税的五分之一。

当时,一个恰克图,就足足抵过了俄国三个省的税收。

此后,双方贸易稳定增长,每年交易额占当时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源源不断的茶叶从这里进入俄国。

一直到1860年,中俄贸易全面放开之后,这里才逐渐衰落下去。

二、浩罕国的建立与强大

浩罕汗国由乌兹别克九十二个部族之一的明格部建立,时间大约为1710年,1740年,定都为浩罕,是以得名为浩罕国。

不过早期的浩罕国实力相当弱小,还要受到来自准噶尔汗国的强大压力。

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终于在1757年彻底击败并灭亡准噶尔汗国。此后,浩罕国迅速发展起来,并开始填补准噶尔汗国灭亡后所留下的权力真空。

1757-1759年,新疆爆发大小和卓之乱,乾隆派军队镇压叛乱后,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

在清朝强大军事实力的威胁下,浩罕国主动请求成为清朝藩属国。

另一方面,由于新疆结束了几十年的战乱重新恢复稳定,此后中国与西亚、南亚的陆路贸易再次打通并恢复。

因为与清朝的密切关系,浩罕国垄断了新疆的进出口贸易,源源不断的茶叶、丝绸、陶瓷从叶尔羌、喀什噶尔出发,经过浩罕进入波斯和俄国。

当时中亚市场上流通的金银装饰物,武器甚至日用品都是由浩罕汗国所垄断。

浩罕国因此日益繁荣起来,并在1800年征服塔什干,打通进入哈萨克草原的通道,1810年征服突厥斯坦,先后臣服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之后,浩罕国成为中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强国。

浩罕国统治者阿里木被周边部落尊称为大汗,浩罕国也成为了“浩罕汗国”。

所以,浩罕汗国强大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贸易,但却不是因为所谓的乾隆制裁沙俄的缘故。

三、浩罕国觊觎新疆的前因后果

前面已经说过,浩罕国之所以能够繁荣,是因为垄断了新疆对外贸易。但浩罕国强大起来以后,不可遏制地产生了对新疆的觊觎之心,尤其是喀什等地。

另一方面,新疆距离内地遥远,清朝前期先后在此用兵几十年,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代价,自然不愿意再次动乱。

所以,从清朝角度来看,并不愿意在新疆附近出现一个强大的浩罕汗国。

为了遏制浩罕国的野心,清朝方面有意识采取措施限制浩罕商人在新疆的经商活动。

浩罕汗国的应对措施就是暗地在新疆策划叛乱,试图以此为手段将新疆从中国境内分离出去。

前面提到的大小和卓动乱虽然被清廷镇压,但大和卓之子,萨木萨克就一直躲在浩罕国,包括萨木萨克在内的不少叛乱贵族也得到了浩罕汗国的庇护。

1826年,萨木萨克之子,张格尔在浩罕汗国的支持下,返回新疆,建立“赛义德·张格尔苏丹国”,史称“张格尔之乱”。

这场叛乱打断了新疆维持几十年的稳定,尽管叛乱在1828年得到平定,张格尔本人被押赴北京处死。

但经历叛乱之后的清廷,被迫对浩罕国采取绥靖政策,同意其向新疆六城地区派遣“长老”,继续垄断新疆对外贸易的权力。

尝到甜头的浩罕国此后继续暗地支持叛乱分子,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到来。

这就是1860年前后的中国大动乱,太平天国、英法联军、西北回乱搞得满清政府焦头烂额,狼子野心的浩罕国果然再次出手。

1864年,新疆库车发生暴乱,很快波及全省,浩罕国再次把张格尔的儿子,布素鲁克送回新疆境内。

不过,没想到的是,护送布素鲁克的浩罕军官阿古柏野心爆发,在次年扶持布素鲁克成立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此后,阿古柏又赶走布素鲁克,成立所谓的“洪福汗国”。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浩罕国,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利益,反而因为阿古柏的叛乱,失去了从新疆获得的利润。

1875年,左宗棠率领清军进入新疆,第二年,已经几乎收复所有北疆领土,“洪福汗国”灭亡。

同样在1875年,俄罗斯军队以“前任可汗要求武力保护”的理由,侵浩罕国,同样也在1876年攻克浩罕,正式吞并浩罕国。

始终觊觎新疆的浩罕国,就此彻底消失在历史当中。

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三月初,康熙帝唯一在世的兄长——五十一岁的和硕裕亲王福全患重病,卧床不起,身体状况堪忧。这个消息让和兄长感情深厚的康熙帝十分难过,推迟了原定于不久后启程赴塞外巡视漠北外藩蒙古诸部的行程,于三月二十六亲临东城台基厂的裕亲王府中,探望兄长的病情。此后,康熙帝先后于五月初八日、五月十五,两次亲赴裕亲王府探视病势愈发沉疴的福全。尤其是五月十五这天,在福全的病榻前,康熙帝手握已不能下床、只能躺在榻上迎接圣驾的兄长福全之手,流泪劝慰其好生休养,保重身体,待自己从漠北巡视回来后,再前来府中看望。福全哽咽不能言,只是不断点头称是。

兄弟俩交谈良久,康熙帝才在福全的不断恳求下,依依不舍地告别兄长,离开裕亲王府返回宫中。次日,康熙帝终于踏上已经推迟了两个多月的巡视塞外、安抚外藩蒙古诸部的行程。让康熙帝没想到的是:这一走,就是他和福全这两个相伴了五十年的兄弟之间的永别。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初,在漠北行宫驻跸处的康熙帝连连接到噩耗:六月初八,京师有急报:和硕恭亲王、康熙帝的五弟常宁于六月初七薨逝。虽然常宁在世时,康熙帝和这个弟弟关系并不好,对他夤懒乖张的性格也十分不满,平日里多次责备和处罚,但是现在人死了,什么恩怨也不必提了。康熙帝在随驾的皇子中选取数人,返回京师经理常宁的丧葬礼仪,并代表自己致祭,然后颁诏内务府,让有司监修常宁的坟茔墓地,立碑亭牌楼,以示纪念。

六月二十四,返京处理恭亲王常宁丧礼的皇子们又有急报传来:皇伯父、和硕裕亲王福全病情加重,危在旦夕,即将不起。和得知弟弟常宁薨逝时的平静心情所不同的是,获悉兄长福全病危消息的康熙帝焦急万分,下令提前结束巡视漠北行程,立即返京。但是皇帝出巡在外,随驾官员兵丁众多,回程缓慢,不能即刻到达京师,所以康熙帝令随扈的皇子们提前出发,代表自己先一步回京探望伯父裕亲王。

六月二十七,京师再次传来急报:和硕裕亲王福全患病不治,于二十六日病薨!没有能够见兄长最后一面的康熙帝悲痛万分,当众落泪,命诸臣加快大营速度,好让自己能尽快返京,致祭兄长。

七月初一,康熙帝抵达京师,连皇宫都没有回,就马上赶到裕亲王府中,亲临福全的葬礼。在兄长的灵柩前,康熙帝摘除冠缨、换上青色袍服,亲自奠酒,同时痛哭流涕、不能自己,向兄长致以深切的悼念之情。随同祭奠的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都按照康熙帝的诏令为伯父穿孝,轮流在裕亲王府兼管丧礼典仪。七月初三,康熙帝再次亲临裕亲王府致祭,并赐马、驼、金帛、银两,用于福全丧葬典仪使用,并给福全赐谥号“宪”。

七月初五,裕宪亲王福全出殡,康熙帝亲奉孝惠皇太后临裕亲王府,恸哭致祭,亲视灵柩发送出府,然后才奉皇太后返回宫中。八月初四,康熙帝命按照当年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的例子,在每年按制度由朝廷于蓟县黄花山王陵常祭裕宪亲王二次之外,额外再加祭一次,以示对兄长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十七,生母庶妃董鄂氏(和顺治帝宠妃董鄂氏同族),比三弟康熙帝玄烨只大不到一岁(康熙帝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因为顺治帝的长子牛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只活了八十九天就早夭而亡,所以福全是顺治帝实际上的长子。

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一天,顺治帝无事,想看看自己的儿子们,于是便召几个大一点的皇子: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到乾清宫寝殿和自己见面,以叙父子亲情。皇子们奉诏前来后被,顺治帝一一询问他们的近况生活如何,并带有点戏谑、逗耍的口吻问几个儿子:“汝等将来志向如何?”

常宁时年只有三岁,嚅嚅不能言,只是不断取糕点吃食,顺治帝见状哈哈大笑。福全年纪最长,已颇知事,于是规规矩矩地垂手回到:“愿为贤王。”顺治帝微笑着颔首,觉得次子老实听话,朴实忠厚,贤王的志向不虚。轮到玄烨时,他语出惊人地大声回答:“愿效法皇父、安定天下。”

这让顺治帝十分惊奇,不由得仔细关注这个以前并不是很在意的庶三子起来,见这个儿子目光清澈、身板虽然小但是努力站得挺拔,看向自己的眼中一片沉稳、聪慧的模样,不由得脱口而出地赞誉:“好!”,对玄烨的表现很是赞叹。

自此,在顺治帝的心中,次子福全留下了朴实忠厚的形象,三子玄烨则有着显露外向、敢于任事的个性。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罹患天花,病重将崩。去世前,在母亲孝庄皇太后和传教士汤若望的劝慰和分析下,顺治帝最终确定了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因此重蹈自己悲剧的皇三子玄烨继承大统。正月初七,顺治帝驾崩,初九,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和父亲生前选定的辅政四大臣辅佐下,八岁的玄烨在太和殿正式的登基,成为清朝第四代皇帝(入关后的第二代),即清圣祖康熙帝,实现了他当年“效法皇父”的愿望。

康熙帝继位后,对于兄弟们很是关照(顺治帝诸皇子,除康熙帝外活到成年的只有次子福全、五子常宁、七子隆禧),先后在康熙六年(1667年)晋封十五岁的次兄福全为和硕裕亲王、康熙十年(1671年)晋封十四岁的五弟常宁为和硕恭亲王,康熙十三年(1674年)晋封十四岁的七弟隆禧为和硕纯亲王。其中唯一的兄长福全还在封王的同时被授予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资格。这体现了康熙帝对于兄弟们的亲厚兄弟感情,福全也是顺治帝诸子中,第一个晋封亲王的皇子。

福全虽然没有被立为嗣皇帝,但是他自幼性格柔顺,心地朴实,对祖母、父亲、嫡母、生母等长辈都十分有孝心,对行辈低于自己的诸弟也感情亲厚。三弟玄烨当年越过自己继立为帝,福全没有任何的抱怨和不满,自幼年时开始就和弟弟康熙帝相亲相爱、并忠诚尽力,全心全意辅佐康熙帝,以成就其功业。

所以康熙帝感念于兄长一直以来的忠诚和友爱,对福全关怀倚重,多次授予他军政重任、参与议政,作为自己处理朝政的重要助手和心腹,对他信任有加。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古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进犯漠北喀尔喀蒙古,攻占了大片臣服于清朝的喀尔喀蒙古领地,然后打着追击喀尔喀部的借口,直入漠南,到达距离京师只有七百里的乌朱穆沁。噶尔丹志得意满之下,甚至发出“君上(指康熙帝)长南方、我长北方”的狂言,令清朝上下一片哗然。

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康熙帝决心出兵反击噶尔丹,以保护北方边境和藩属。经过朝议,康熙帝下诏命皇兄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古北口迎敌;皇弟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两军进夹击,合讨噶尔丹。皇长子胤禔则随同伯父裕亲王出征,以历战阵。大军出发后,康熙帝也亲自出塞督战,坐镇后方,居中部署,指挥前线大军迎击准噶尔。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福全率领大军,在漠南乌兰布通和准噶尔部遭遇,随后展开激战。福全亲临前线,指挥大军和准噶尔军来往拉锯、拼死搏杀,激战中清军大将、康熙帝舅舅佟国纲也当场阵亡。在清军左右翼进攻下,噶尔丹设立的“驼城”防御终于全线崩溃,被清军攻入阵中,死伤惨重,只得自战场撤军,脱离和福全所指挥的清军接触。

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方知清军之强,于是假意派出使者和福全议和,表示低头服软。暗地里却但趁福全大胜后思想松懈之时,加紧撤退,,逃出清军追击包围圈。福全起先闻报准噶尔来议和,一面驳斥其使者狡辩之词,一面下令全军戒备、养精蓄锐。以备再战。九月初,噶尔丹再派使者前来请罪,表示愿撤出边境,听从康熙帝发落,但是本人没有露面。福全所派出的使者前去宣令,也不见准噶尔大营所在,只得返回奏报主将裕亲王福全。

福全得到军报后,知道噶尔丹已经逃遁出国境,不能再追击歼灭其部众,而且大军出塞日久,后勤粮草渐渐不足,继续维持驻守比较困难,于是没有请示康熙帝便下令班师返回内地,与康熙帝御营会合。

康熙帝本来想一举歼灭噶尔丹所部,但是没有想到兄长半途回师,致使计划落空,因此对福全擅自退兵大为不满,下诏命福全率部返京,驻扎在朝阳门外,不许入城,等候处置。

但是康熙帝心中知道兄长为人忠厚内敛,此次作战未竟全功不是故意为之,所以不愿对兄长过多责罚,另外他顾忌到如果大张旗鼓地处罚福全,那么以皇长子胤禔为首的诸将会迎奉自己的意见,对福全大加诋毁,于是密诏随福全出征的胤禔:“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此举意在使诸将不得揣摩上意、搜罗罪名、攻讦主将福全。因此胤禔在先行受议政王大臣会议询问时,只有一句话:“我与伯父裕亲王所供相同。”其他将领也纷纷供述,言称皆同裕亲王所供,没有其他异议。

福全原本想将此战前后详情原原本本写成奏章,呈交康熙帝,其中还录有侄子胤禔及部分将领不听号令、擅自出兵的情况,但是在他得知康熙帝密诏胤禔、要他们上奏时不得和自己奏章有异之后,即惭愧又感动,还有些不安,于是为人纯朴的福全将已经写好的奏章烧毁,哭着说:“我复何言!”,另外再写奏章,把乌兰布通之战未能全胜而归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

得到福全的供述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后,初步议定福全的过错,向康熙帝奏报询问结果,准备以劳师无功、靡费军资、纵敌逃遁的罪名将福全处以削爵惩罚。康熙帝不同意这个处理意见,降旨减轻处罚,以乌兰布通之战最终获胜为理由,免去了兄长的夺爵处罚,止同意罚其亲王俸禄三年、撤销所辖三佐领,并退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此了事。

福全得到旨意后,没有二话,立即接受。此后,三十八岁的福全再也没有参与过朝廷军国要务,只是作为国家亲王、富贵闲人,按例列班,参加朝会大典而已。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噶尔丹再次入寇漠北,康熙帝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噶尔丹,于是决定亲征漠北,清军兵分三路、约定会合在克鲁伦河,迎击噶尔丹。康熙帝亲率中路军出征、福全作为对战过噶尔丹的前任统兵大将,也随同出征,以备康熙帝咨询。

五月,清准两军在昭莫多遭遇,清军在康熙帝指挥下,占据战场高地、居高临下依险俯击,火器弩铳齐发,另有藤牌兵专门攻击准噶尔骑兵,经过激战,噶尔丹所部被彻底击溃,其福晋阿敦也被击毙。噶尔丹只率数十骑狼狈逃窜。次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噶尔丹服毒自杀,清准战争告一段落。

昭莫多之战,福全也随同康熙帝全程参与,虽然没有亲自上阵,但是也以自己的经验向康熙帝提出过许多有利意见,为全歼噶尔丹部做出了贡献。这次参与作战,也是福全最后一次踏上战场。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福全受命监修京师国子监文庙,完成监修之后被康熙帝记功,归还其三佐领,并封其第三子保泰为裕亲王世子,以示嘉奖。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福全罹患重病,康熙帝得知后推迟了出巡塞外的计划,数次亲临其府中,探望兄长的病情。六月,康熙帝在巡视塞外时得知福全病势加重,急命随行皇子返京照看。六月二十六,福全薨逝于裕亲王府,时年五十一。

尚未返京的康熙帝在驻跸地得到噩耗后悲痛万分,立即中止出巡,火速赶回京师,亲自到福全府上致祭奠酒,出殡时又亲奉皇太后驾临参与,目视灵柩出府,痛哭失声。之后,康熙帝给兄长上谥号“宪”,称裕宪亲王,并安排内务府、工部在黄花山福全陵寝监造亲王规制的园寝、建造碑亭、牌楼,常年四时两祭之外,额外再加祭一次。

福全去世后,思念皇兄的康熙帝命画工精心绘制了一幅自己和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的画像,时常取出悬挂观看,以此寄托对福全的思念之情,和手足同老之意。

福全的裕亲王是恩封王爵,按制度,需要降等袭爵,但康熙帝和兄长感情深厚,不忍在其去世后立即减损其爵位,于是特旨允许福全之后的裕亲王爵可以再承袭三次,因此福全第三子保泰、第五子保绶的次子广灵、第三子广禄都先后承袭裕亲王,直到福全的曾孙、广禄的第十二子良焕时,才按制降为裕郡王。此后爵位三世三降,到福全的七世孙继善时,以奉恩镇国公世袭,直至清末,最后一代裕亲王系的世袭奉恩镇国公是福全的九世孙魁璋。辛亥以后,清朝覆灭,福全的后裔也成为平民,融入社会百姓里,在史书中失去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