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是因为曹参无能吗?如何评价萧规曹随的曹参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2 00:52:51 浏览7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萧规曹随,是因为曹参无能吗

并非曹参的能力不如萧何,而是曹参有真正的大智慧。曹参的能力并不逊色于萧何,否则萧何也不会在自己临终的时候举荐曹参为丞相。

之所以“萧规曹随”,因为萧何的各种法令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两人最开始的政治主张就是一样的,并没有冲突。更何况,如果曹参因为与萧何之间的个人恩怨而随便朝令夕改,才是真正的愚蠢无能。

曹参与萧何,都是当年跟随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有功之臣。当时的萧何作为丞相坐镇关中,而曹参尝尝挂帅出征,与高祖一起杀伐四方。不过天下安定以后,身经百战负伤累累的曹参,却位居萧何地位之下,心中未免不快,最终将相失和。

不过有人也认为,当时曹参萧何“将相失和”是怕高祖刘邦疑心,毕竟天下已定,皇帝也不希望将相之间关系太好。

经过多年楚汉争霸,天下荒废,萧何主张清静无为,而这与曹参心中坚持也是一样的,两人在沛县的时候就都主张黄老思想。萧何死后,曹参继承丞相之位也就没有必要违心去更改萧何的法令。

而清静无为就是不能够过多去干涉,如果曹参去随便更改萧何的法令,朝令夕改就是对于无为而治的最大破坏,这对于整个汉朝初期的民力恢复,都是非常不力的。

萧何临终举荐曹参,而曹参拜相恪守萧相旧例,三年里安静守护汉朝江山,留下了“萧规曹随”的美名。

如何评价萧规曹随的曹参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曹参战功赫赫,封功时,众将论为第一,定上朝排位时,众将又举为第一,虽然最终都被刘邦按下,将萧何列为第一位。曹参乃是了不起的英雄,不但战功赫赫为汉朝建立立下实打实的硬功勋,而且接过萧何的相位承前启后,给天下修养生息的时间。改进时毫不犹豫,该守安分守己,实在难得。

多攻战之力少谋划之才

取得立足之地

刘邦在沛县起兵,实力弱小,全靠手下将领拼命才占得一席之地,而曹参正是其中姣姣者。刚刚起兵,刘邦就发现,北面的胡陵和方与都有秦泗川郡的驻兵,立刻带领曹仓等人前去攻战,而后,赶紧回到丰,第一次与秦的部队正面作战,曹参大破泗川监平带领的秦军。刘邦再次主动出击,绕过微山湖攻击泗川郡守壮于薛地,拿下守军。回沛县的路上,发下胡陵又被秦军夺回,曹参又攻取胡陵。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曹参居功至伟。

忠心耿耿

此时,雍齿在丰叛乱,同时方与也反叛,曹参先攻下方与,又与刘邦一起攻丰,没有攻下。随刘邦去找景驹借兵,然而并没有借到,攻击砀县,得到6000兵力,又攻下下邑,回军击丰,仍然没有拿下,但是曹参一直跟着刘邦。刘邦从项梁处借兵将,终于打败雍齿,拿下丰地。此间曹参一直跟刘邦共患难。

在友军面前打出威风

刘邦拿下打败雍齿,收拾兵马去投奔项梁。项梁派刘邦攻打亢父,曹参将亢父拿下。紧接着随刘邦与项梁合兵攻东阿救田荣。这是刘邦第一次与项梁合兵,战东阿也是项梁考验刘邦军的重要时机,此战,曹参冲破章邯阵脚,大破章邯。可以说,这一战,给刘邦赢得了非常要紧的砝码。而后,刘邦与项羽合作,常常一起出兵,直到项梁战死。刘邦与项羽的合作过程虽然时间不是太长,毕竟给刘邦直接了解、接触项羽的机会,对后期楚汉相争起的作用不容小视。此文暂且不提。

关键时刻都有亮眼表现

刘邦被封汉王时,于关中封了第一批侯区区几人,其中就有曹参,可见他在灭秦时期功劳之大。随刘邦回击三秦,曹参在陈仓战胜章邯军;东进彭城,曹参于定陶打败龙且;刘邦兵败彭城,西撤,一路不少反叛和楚追兵,曹参分别击败叛将王武、程处、柱天侯。又击败楚柱国陈婴于南阳。迂回至荥阳再辅佐刘邦。刘邦军大败时,仍然凭借其勇力,赢得一分生机。

与韩信分兵攻击魏豹,拿下大部分西魏地,生擒魏豹;击败夏说,为韩信灭赵扫平外围;作为第二长官与韩信东灭齐国,并于潍水战前打下济北之地,给韩信战略空间;后平定齐地剩余力量,留守齐地,稳定后方。可惜没有直接参与亥下之战。

整个曹参的战功,都是以勇猛作战取得胜利,没有记载他出谋划策。这算是一个美中不足之处。

有收成之策缺创画之能

曹参一直担任齐地的相国,期间各地战乱不断,刘邦忙于平叛,然而曹参在齐地启用隐士,以黄老之策治天下,齐地非常稳固,即使英雄如田横也被赶到小岛上,不得不投降刘邦,同时,以齐相国身份领兵协助刘邦平定叛乱,其中最为严重的陈豨、黥布叛乱期间曹参均参与平叛。而且,稳定的齐地让齐王刘肥的儿子--刘章等刘氏后人--成长起来,对后期诛吕安刘起了重要作用。这是曹参初次体现其守成治国的才华。

直到萧何去世,曹参接班任相国。曹参完全按照萧何立下的规矩治理天下,采用怀柔手段平息官吏之间的矛盾。给疲惫的天下以修养的时间,给逐渐崛起的吕姓一定的震慑,平衡朝局。

虽然曹参不善于制定政策,但是,他高超的智慧让萧何制定的政策得以稳定的实施,乃是大功一件,不容小视。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的正是这种情况啊。如果曹参上来改弦易辙,那么百姓新政策尚未熟悉,又要变更,将无所依从;朝廷百官也会因为政策改变而产生相互攻击的现象,那么上下一起失序,则新芽将干枯,汉也就难以延续。所以,不善创建,反而成为一个优点。

野心与优雅

非但攻战与治国功勋卓著,跨越武功与文治,少见。难得的是,论功行赏时,能够心平气和。众将都挑头争功,欲让曹参得第一功,而曹参看得透彻,不争不抢。

该让时不留恋权位,做诸侯国的相,可以说是高功低配,然而曹参仍然用心做事,启用贤才,抓住天下需要休养生息的主要矛盾,齐国大治。避其锋芒,不争之争。等到萧何去世,帝国需要掌舵人,虽然朝廷有陈平等治理之才,曹参知道他们难有威望使政策延续,毫不推辞,立刻走马上任。实乃当仁不让。

初起,甘居人下,能勇猛作战;功成,位极人臣,能默守陈规。历史上有功的文臣武将很多,然而兼具武功与政治才能的当属凤毛麟角,曹参正是其中之一。

一个人,无论才能大小,非常关键的是要有智慧平衡野心与能力,让二者能够步调一致得前进。

与君共勉。

欢迎大家关注 夜航船水手,一起看历史。

“萧规曹随”有何深意,真的是萧何定下的规矩好到无一可以变更那么简单

萧规曹随并不是说萧何做丞相时定下的规矩好的不能改变,所谓时易事移,凡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就有不同的政策,这是肯定的,曹参接任丞相后,之所以不变萧何定下来的规矩是他聪明的政治态度,为的是明哲保身,是做给吕后看的。

萧何病重的时候,惠帝刘盈前去探望。惠帝问萧何:“您走后,谁可以替代您呢?曹参行吗?”萧何说:“您能让曹参做丞相的话,我死也瞑目了!”萧何去世后,曹参接任丞相,大家想知道曹参是如何工作的,大家去看发现曹参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行为懒散,一点都没有丞相的样子。惠帝坐不住了,让曹参的儿子去探探口风。结果曹参很生气,抽了儿子一顿鞭子,说:“你哪有权力过问国家大事?”于是惠帝亲自去见曹参,直接问他:“您是怎么想的,整天喝酒不干事,究竟为何啊?”曹参就问惠帝:“请问皇上,您和先帝比哪个更英明呢?”惠帝说:“当然是先帝啦,这不是一目了然嘛,我比不了先帝。”曹参又问:“我和萧何哪一个更能干?”惠帝说:“好像你不如萧何啊!”曹参就说:“我自认没有萧何厉害,只要完全按照他留下的规矩办事就好了,国家一定会稳定的!”原来曹参上任后仍旧用萧何以前的下属,沿用老规矩办事,没有任何的更改。惠帝想了想,觉得曹参说的有道理,于是不再管他了。这就是萧规曹随的典故。

萧何能让曹参接任丞相就已经证明了曹参是个有能力的人,没能力萧何怎会推荐呢!当了丞相的曹参之所以不改变萧何以前实行的规矩,一方面是萧何的确做的很好,他的政策适应了国家的运行,确实没有去改变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曹参的真实想法了,曹参作为新官上任,他自然想有一番作为,问题是曹参当时做不到啊!要知道当时可是吕后把持朝政啊,惠帝基本上就是个傀儡,你要创立新的规矩必须要经过吕后的同意,要改变萧何定下的规矩可能会招致吕后的反制。要知道萧何和吕后以前可是一齐合谋杀死韩信的,吕后和萧何可是有些非同一般的关系的。你动了萧何的规矩,吕后就会有想法了,吕后会认为是不是直接冲着她去的,是否想对付吕后啊,夺她的权啊,动萧何是借口,对付吕后才是真的呢?就算吕后没有想法,你惠帝实行的新规矩就能够实行吗?吕后可不想惠帝建功立业威胁到自己的权威,一静不如一动,惠帝最好什么都不要干就好,以吕后的权势,惠帝有什么新的创意也做不了,这就是现实。所以曹参不会为了实行不了的事情而得罪了吕后,这就是明哲保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惠帝的安全着想,他对惠帝说的话已经暗示了现实的情况,刘邦在世的时候,都拿吕后没办法,比不了刘邦的惠帝就能搬倒吕后了?因此有什么想法都要暂时压制,等真正掌握了权力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就是曹参的良苦用心,惠帝也听明白了曹参对自己的暗示,所以就什么都不做,一切按照老规矩办就行了,韬光养晦就很好嘛!

萧规曹随的故事正好体现了曹参老谋深算的政治思想,也证明了惠帝是个明白人,萧何确实是个政务干才!

萧规曹随、半部《论语》治天下、难得糊涂是贬义还是褒义为什么

谢敬!

萧规曹随,半部《论语》治天下,难得糊涂是褒义还是贬义?为什么!?从题主的中心意思上不难看出,此难得糊涂是含贬义,因为《论语》是给世人定下了一个准则和行为规范!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哪能容得任何一个人犯起半点马虎和糊涂呢!?

如果萧何曹参他们扛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大旗,吃喝玩乐,行贿,受贿,贪污腐败,再假装糊涂,那岂不是祸国秧民吗?!所以萧何曹参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这个难得糊涂绝不是褒义,而是地地道道的含贬义!!

这个题目出的好!内涵丰富!!深刻有哲理!

(谢悟空!谢阅)!

(正月初十)!

成语中的人物:约法三一章()十面埋伏()马革裏尸()暗渡陈仓()萧规曹随()无颜江东父老()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 (班超)马革裹尸(马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 (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