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竿而起历史事件

揭竿而起历史事件(历史上有哪些最不可思议的历史事件)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1 16:02:25 浏览6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历史上有哪些最不可思议的历史事件

魔鬼张献忠

明末,天下大乱,各地农民揭竿而起,出现多路起义军。起义一词比较褒义,说白一点就是造反,造明王朝有反。众多造反大军中,有一支活跃在四川一带的军队,领头人叫张献忠。此人在历史书上混得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正面形象,和李自成齐名。小时候读历史,还挺佩服此人,以为他老人家有什么光荣事迹,还暗暗为其痛惜,为什么没能夺取政权。

长大以后,读的杂书多了,才渐渐明白张献忠原来是一个土匪地痞流氓,甚至比土匪地痞流氓更可恶,不配称之为人类,他所干的事,没有一件是人干的。

其一,张献忠喜欢杀人。这厮不上马杀敌,下马杀民,反对他的人杀,拥护他的人也杀,和他不相干的人也杀,只杀得天昏地暗,阴风惨惨。四川的老百姓被他害惨了,富饶的天府之国被他搞得荒无人烟,清朝建立后,不得不从外省移民入川。

其二,张献忠喜欢吃人。遇到小孩就抓来蒸食,最喜欢吃女人的脚,他认为风味独特,有如猪蹄。军粮短缺时,就下令用人肉替代军粮。

其三,张献忠无恶不作。张献忠砍下年轻女人的小脚堆成一座山,并将其命名为“金莲峰”,看到白嫩嫩的小脚堆积如山,他带着心爱的小妾前往欣赏,一边看一边谈笑风生:“好看是好看,但美中有不足,如果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不过了。”接着张献忠笑咪咪地对小妾说:“就用你这双脚吧!”说完抽刀砍下小妾的脚,放到“莲峰”上。

崇祯皇帝铲除阉党,你怎么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魏忠贤在天启一朝受重用,权势很大,文官集团与之斗争,遭到残酷打击,魏忠贤营建了以他为首的阉党集团,人称“九千岁“。虽然魏忠贤及其阉党集团恶事做绝,搞得天怒人怨,但他不会危及皇帝的权威。为什么崇祯一即位就要铲除阉党集团?

首先,魏忠贤并不把年青的崇祯放在眼里,放松了对崇祯的警惕,使崇祯得以以迅雷之势拿下阉党集团。

其次,崇祯以皇弟身份即位原本正统性不足,他惧怕成为魏忠贤的傀儡,甚至被他废除,使得崇祯一开始就决心拿下阉党集团。

其三,魏忠贤乱政对明朝造成的恶劣影响崇祯深知,他也知道官心民心希望阉党集团倒台,这么做胜算很大。

再则,崇祯希望大权在握,他不允许任何人专权,而明朝的体制,大政的决策权归于皇帝,魏忠贤虽然权势熏天,但依附于皇权,一旦皇帝撤销对他的支持,他的势力就会土崩瓦解。

所以魏忠贤为首阉党集团顷刻倒台,不是崇祯如何能干,而是明朝体制的强大,以及阉党疯狂之后必然灭亡的趋势决定的。

秦国在一统六国的过程中,哪个历史事件导致秦国后来的一家独大

商鞅变法导致了秦国一家独大,尽管战国七雄先后变法,但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与持久。变法者,利益之重新分割也:如果利益分配让大部分国人都有动力战斗,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强大到统一天下。商鞅变法并不仅仅是秦孝公和卫鞅两人变法的那二十几年,之后的历代秦君皆坚持新法。秦国不断发掘国家的内部潜力,蚕食山东六国,最终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与决心。

强国无二途,唯有变法。战国七雄都变法了,却只有秦国变法最为彻底与持久,其余诸国变法最多三代而逝。魏国的李悝变法,坚持了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两代半;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只坚持了韩昭侯一代。楚国的吴起变法,仅仅九年,之后屈原虽想变法,但是时不与我。燕国仅仅在乐毅主政期间变法了,之后恢复了老路。齐国变法经历了齐威王、齐宣王两代;赵国变法经历了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三代。

一个国家要统一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军队善战,靠的是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离开军队和经济而清谈天意和仁道,那必然是成不了事的。世上无不攻自灭之国,因此必然要用武力攻灭一国,军队善战是攻灭敌国的关键。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打胜仗的基本要素是兵精械利,后勤充足。要保证兵精械利,后勤充足就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将士舍生亡死为国而战,除了道德和荣誉外,少不了物质奖励。

农,民之所苦;战,民之所危。让人民苦于耕种,让人民甘于战阵,这就需要国家法律因势利导了。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让百姓甘于农战,上至将相、下至庶民,所有利益皆源于农战,那么国家的潜力就被充分发掘了。秦国历代国君坚持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一个全新的战国,山东六国半新半旧,故视秦国为洪水猛兽,六国虽然称秦国为虎狼暴秦,但也免不了被秦国兼并统一的命运。

历史上哪些伟大的历史进程,是由小事件导致的

谢谢头条的邀请,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了吴三桂因为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将士占为己有,一怒之下率兵投靠大清,直接让多尔衮的部队轻松通过山海关。最后清兵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占领北京,天下易主,中华大地也开启了将近300年的清朝统治历史。

1、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小举动却影响重大的历史进程。

李自成的小举动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影响了华夏大地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如果当时吴三桂选择坚守山海关,或者选择反清复明,再或者选择投靠李自成,在后人看来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近代历史课本可能会薄一半。

2、历史没有假设,吴三桂的看似冲动的行为,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权衡之策。

当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了京师,但都是鲁莽之夫,军中纪律混乱,吴三桂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新一任统治者的希望,反而是多尔衮率领的清兵,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综合考虑之下,吴三桂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投靠大清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是福是祸?

不管李自成是为了红颜知己还是保全自身利益,他都已经做出了投靠大清,引清兵入关的举动,这一小小的举动却引起了历史的大变动,加速了历史进程。开启了清朝将近三百年的统治历史。

有什么历史常识因新的出土的文物而被推翻了

刚被确定发现的汉文帝霸陵,就推翻了一个流传近千年的“谎言”。

公元前157年,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刘恒,病逝在未央宫,在他死后,汉景帝继位,遵汉文帝遗诏,将其葬入霸陵。

“後七年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宫,年四十七,葬霸陵”---《史记》

根据这段简洁的记载,我们就可以得知,汉文帝在死后埋在了霸陵里,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关于霸陵的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并且让后人困扰了上千年。

这个问题就是,霸陵的准确位置,究竟在哪里?

之所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霸陵的准确位置,这还要从汉文帝刘恒尚未去世的时候说起。

公元前180年,执掌大汉朝政大权的吕后去世,吕后一死,忠于汉朝的大臣周勃与陈平随即发动了“诛吕”行动,将吕氏家族屠戳一净。

而在将吕氏家族杀光之后,周勃与陈平就开始商议,要立谁为新的皇帝呢?

思来想去,最终,周勃等人挑中了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代王刘恒,之所以选他,一方面是刘恒是刘邦的血脉,另一方面,刘恒看起来比较好控制。

于是,周勃安排使者,前往刘恒的封地去接刘恒来长安登基,起初,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大礼”,刘恒表现得十分谨慎,一度认为这是一个圈套,最终还是在谋臣的坚持下,才勉强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

而这一路,刘恒可谓是步步为营,且多方试探,直到他来到长安之后,才知道真的是要自己当皇帝。

带着几分惶恐,和夹杂着些许兴奋,刘恒就这样一脸懵地登了基,史称汉文帝。

而登基之后,刘恒并未如周勃等人想象的那样软弱,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最终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且,在他掌权之后,颁布了不少利于汉朝发展的政策,为汉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来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政绩突出之外,汉文帝刘恒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节俭。

据史料记载,汉文帝曾经有次想修建一个露台,但露台的预算造价出来之后,汉文帝才知道,造这么一座露台居然需要耗费“十家之财”,对此,汉文帝深觉耗资巨大,最终,他下令罢建。

不仅仅是平日里生活节俭,就连自己身后事这方面,汉文帝同样也是秉承着节俭的原则。

汉文帝登基不久后,便开始着手筹备自己的陵墓一事,鉴于汉朝之前的历代帝王,陵墓大多都被不同程度地盗掘,因此,唯恐自己死后遭到“打扰”的汉文帝决定,“因山为陵,不复起坟”。

什么叫做“因山为陵,不复起坟”?简单来说,就是依山凿挖出墓室,地面上不立封土堆。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地宫的位置,无封土可寻,所以,就能保证陵墓的安全,不仅如此,汉文帝还提出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所有缝隙,并用漆将其牢牢粘住,这样就没有人能够打开陵墓了。

“帝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史记》

汉文帝的这个办法,得到了大多数群臣的赞同,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好主意,但有一个人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这个提出不同见解的大臣叫做张释之,时任中郎将,他认为,之前的帝王们陵墓之所以被盗,是因为在陵墓里藏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因此才会招来了盗墓贼的惦记。

而如果不想被盗墓贼打主意,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在陵墓里放那些能引起人贪欲的东西。

张释之的这个提议,让汉文帝深以为然,最终,在原有的陵墓设计方案上,汉文帝又加上了不许把金银珠宝埋入地宫,陪葬器皿一律使用瓦器等诸多规定。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史记》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逝于未央宫,继位的汉景帝遵照遗诏,将汉文帝葬入霸陵,而其陵墓内外,也全都按照汉文帝的临终交代进行布置。

也就是说,汉文帝的霸陵,说起来是一个皇陵,但因为汉文帝提前规定了”薄葬“,因此,其内部并无太多的奇珍异宝,而与其他帝王豪华的陵寝相比,霸陵甚至还颇有些”寒酸“。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寒酸,让霸陵躲过了西汉末年的一次浩劫。

公元前25年,赤眉军进犯长安,城破之后,弑杀更始帝刘玄,立刘盆子为帝,随后,赤眉军在长安城以及周边展开了疯狂的劫掠。

作为埋葬汉朝历代帝王的陵墓,同样也遭到了赤眉军的毒手,像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武帝的茂陵等帝陵均未能幸免。

但出人意外的是,埋葬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却在此次浩劫中,基本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汉书》

霸陵之所以能躲过赤眉军的毒手,并不是因为赤眉军善心大发,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当时的赤眉军都知道,霸陵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挖了也是白挖。

这个结果,若是汉文帝在九泉之下得知,恐怕做梦都会笑醒。

不过,这种”薄葬“的方式,却给后人带来的巨大的困扰,尤其是汉文帝曾经要求的“因山为陵,不复起坟”这个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山川地貌的变化,更是让知道霸陵准确位置的人越来越少,到了后来,已经完全不知道霸陵究竟在哪里。

历史上关于霸陵相关位置信息的最后一次记载,是西晋与东晋交替之际,霸陵遭到了前赵皇帝的刘聪的盗掘,而在这次盗掘之后,五胡十六国时代来临,中原文化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因此,不少文献资料都因此失传,而霸陵的相关位置信息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而后人所掌握的关于霸陵的记载,大多数来自于元代方志学家骆天骧所著的《类编长安志》之中。

骆天骧是长安人,不过,在他出生的时候,长安已经不叫长安,而是叫做安西路,并且,当时正值金末乱世,而长安也已经被蒙古兵占领,不久后,元朝建立。

而作为出身于长安故家旧族的骆天骧,自小经常看到的长安古城,大多皆是”宫阙古迹,十亡其九,仅有存者,荒台废苑,坏址颓坦“,这种景象,让他无限悲凉。

带着这种情绪,骆天骧经过多方奔走调查,同时集合前人所著的相关资料,最终写出了一部包含旧长安事迹以及各类典故的著作,这便是《类编长安志》的由来。

而在这部书中,骆天骧提到,汉文帝的霸陵,位于如今西安的白鹿原凤凰嘴下。

骆天骧之所以认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前文讲过,汉文帝的霸陵第一个特点就是”因山为陵“,也就是利用山体当做陵墓,而在已知的汉代帝陵周边,也只有白鹿原的凤凰嘴符合”山“这个条件。

骆天骧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认可,并且,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明、清时期,都是以骆天骧的说法为准,并且,还在这里进行祭祀,并设立了不少纪念汉文帝的石碑。

也就是说,从元代开始,对于汉文帝的霸陵位置,公开且被承认的说法,就是其位于白鹿原的凤凰嘴。

甚至到了近代,这种说法依然被考古界认同。

但在近几年,关于霸陵在白鹿原凤凰嘴的这个说法,却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考古工作人员开始质疑。

之所以会质疑,是因为考古人员经过对凤凰嘴的实地勘探后,发现这里除了立有几块石碑之外,整个山体基本上看不出有什么人为开凿的痕迹,如果是因为山川地貌发生变化,导致痕迹被掩埋倒也有情可原,但历史上这里并没有发生过能改变地貌的自然现象。

最重要的是,在2011年前后,汉陵考古队用地质勘探等高科技手段,对凤凰嘴整座山体进行了大范围的细致探索,探索的结果,同样是没有发现任何关于陵墓的线索。

最终,考古人员得出结论,认为骆天骧的说法,存在一定的谬误。

与此同时,距离凤凰嘴约有两公里的江村大墓,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而汉陵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则把目光投向了这里。

说到江村大墓,它的发现,还要追溯到2001年,在当年,公安机关查获一批非法汉代文物,经审问,得知这些文物来自于白鹿原江村,这一线索被考古专家得知后,迅速赶到现场,几经保护性发掘,最终在这里发掘出一个特大“亞”字形竖穴土圹木椁墓。

只不过,由于这座墓在发掘出来的时候,已经被盗掘得十分严重,缺乏能够证明墓主身份的信息,因此,没有人知道这座墓究竟埋葬的是谁。

只能是根据墓地的规模以及陵墓内部的布局等信息初步判断,这座墓的主人是一个大人物。

但随着挖掘的深入,以及在挖掘过程中多个细节信息的汇集,这座墓的主人的身份,变得越来越清晰。

首先,这座墓穴的地面没有封土,其次,“亞”字形的墓穴构造,在汉代是皇帝才能使用的墓葬形制,其他人包括诸侯王都不能用这种形制。

另外,在后续对江村大墓外围的8座外藏坑的发掘中,发现了不少刻有”中司空印“、”车府“等字样的印章,这些印章都是明器中代表官职的象征。

由此,专家们判定,江村大墓周边的8座外藏坑,就好比8座官署机构,而如众星捧月被围在中间的江村大墓,就象征着这些官署机构的领导者。

能领导官署机构的是谁,答案是呼之欲出。

而最终让江村大墓的墓主人被确定身份的,是距离它不远的另一座陵墓,这里埋葬着汉武帝刘彻的奶奶窦太后。

窦太后的陵墓位于江村大墓东北方向,其陵墓形制同样也是“亞”字形,据史料记载,窦太后去世之后,是被陪葬霸陵的。

但史料上还记载了另外一条信息,就是窦太后与汉文帝所生的女儿,在死后也是陪葬霸陵,因此,当时考古人员就提出一种可能,江村大墓会不会是窦太后女儿的陵墓呢?

不过,这种猜想很快被推翻,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江村大墓采用的是“亞”字形的构造,作为公主是不可能用这种形制的,其二,就是在窦太后的陵墓与江村大墓的外围,有一道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860米的夯土围墙。

正是这道土围墙,将窦太后的陵墓与江村大墓围了起来,使两者共同处在一座陵园之内。

而这种两座陵墓共处一座陵园的情况,用专业的说法,叫做”同茔“,而一个墓穴埋葬一个人则称之为”异穴“,合起来就是”同茔异穴“。

能采用”同茔异穴“的,基本上都是夫妻。

所以,种种线索都表明,这个江村大墓的墓主人,也就只能是窦太后的丈夫,汉武帝的爷爷,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

当然,考古工作是十分严谨的,没有确切的证据和资料支撑,是不会做出最终结论的,而相关考古工作人员,在经历了数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后,最终确认的了这一考古新发现。

就在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线上会议,会上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确定为汉文帝的霸陵。

至此,霸陵的准确位置终于被确定,而流传千年之久的”凤凰嘴“之说,也因此被推翻,而霸陵的被确定发现,将为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西汉王朝以及汉文帝,带来绝好的机会。

历史上哪些小事件,最终导致了大祸

四平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最终饮恨败走,在和蒋军的对抗中暂落下风,雪上加霜的是,此时总部的一名作战科长的叛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民主联军又遭到了更大的打击,最终败走千里,几乎陷入绝境。

在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中,虽然官兵们浴血奋战,以死相拼,但由于蒋军兵多将广,武器精良,进攻猛烈,所以民主联军打得非常吃力。

虽然主席为了在与蒋府的谈判中争取主动,电令要求守住四平,但民主联军司令林彪在自己损伤过大,且大批敌援军将至情况下,因形势所迫,为了不至陷入重围,保存实力,不得已命令部队撤出四平。

被迫撤出四平的东北民主联军,已折损八千多人,让部队元气大伤,局势也陷入被动。然而此时一件始料不及的事件的发生,导致民主联军形成了刻骨铭心的溃败。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作战科长王继芳的叛变投敌,给部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本来战场上双方士兵投降叛变是司徒见惯的小事,对战局影响不大,但掌握大量机密的王继芳这一举动,却使蒋军的战略意图有的放矢,形成了敌暗我明战场局面。

王继芳少年时参加红军,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小鬼,进入过延安抗大学习,来到东北后跟随林彪在总部工作,是个很有发展前途干部。在总部驻扎梨花镇后,王继芳与镇上的一个女人坠入爱河。

民主联军败走四平,王继芳认为林彪大势已去,加上又与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于是便在撤退途中悄悄溜回,投向国军,并要求面见高长官,说有重要情报禀报。

蒋军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亲自接见了他,并以贵宾礼节相待,王继芳感恩涕零,果真不负所望,将东北民主联军的机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大有收获的杜聿明心花怒放,他原本因为在决战四平时国军受损严重,计划暂时休整,再做打算,但通过王继芳,他现在已知道民主联军受损更严重,战斗力也急剧下滑,并且林彪的去向与位置已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同时他命令部队更换了全部的电台、电报密码,让林彪无法获取到蒋军的情报。

杜聿明随即命令部队乘胜追击,不给林彪喘息机会,于是蒋军各部分路乘汽车和坦克向撤退中的民主联军发起了猛烈追击。

困境之下,林彪只能节节败退,他已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作战,有时民主联军行军一夜,人走得人困马乏,刚要休息,蒋军却已乘车追到,只能起身再跑,情形很是狼狈,部队沿途不断发生逃亡、叛变,造成大量减员。

为了获取谈判的筹码,虽然主席一再命令林彪守住公主岭、长春,但林彪此时已无力回天,蒋军一路攻城拔寨,步步紧逼,民主联军被迫一路北撤,败走千里,退过了松花江,直至国共达成东北停战协议,但部队已折丢了1.5万余人,损失惨重。

后来民主联军利用停战的4个月时间,养精蓄锐,奋发图强,经过一番运作,好不容易才缓过劲儿来,开始逐渐反守为攻,队伍日益壮大,最后强势反击,取得最终胜利,解放东北全境。

王继芳叛变提供的情报是导致杜聿明穷追不舍的主要原因,结果让民主联军丢盔卸甲,一败千里,损失巨大,几乎陷入绝境。

王继芳后来死心塌地的追随蒋军,为其卖命,直到我军解放大西南时,他在重庆被第二野战军抓获,第四野战军(前东北民主联军)官兵得道此消息后,群情激愤,怒火中烧,派人前去将王继芳押解到第四野战军驻地,经公开审判后枪毙,这才解了心头之恨。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为什么迅速消失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虽说依靠武力和勇敢取胜,但是发动战争不是为战争而战争,要有志向和政治目的,因此需要有政治头脑和智慧及威信极高的领导人,历史上向这种有胆有勇而无谋的起事领导人没有一个成事的。

历史上,霸王别姬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霸王别姬的事情发生在秦末汉初。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义军纷纷揭竿而起,推翻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经过数年混战,最后决定性的战役为垓下之战,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的生死之战。

西楚霸王是一个天生的英雄,所以倾慕他的人不少。而刘邦,个人品行上是一个混混,却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他自己是混混,但能用人,团结人,从项羽哪里流出来的能人都在刘邦团队里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因此,垓下之战表面上看是项羽和刘邦的对决,争夺天下的关键战局。实际上是项羽和刘邦团队的战争。以一人之力,对抗一个人才济济的团队,霸王项羽必输无语。

时,西楚霸王有美姬一名,常年跟在霸王身边。这名美姬叫做虞姬。在战争结束的前夜,西楚霸王预见到这里将会是自己人生的终点,想想自己当初揭竿而起,攻下咸阳,威慑各路诸侯的鼎盛时期,内心绝望和悲伤。此时,项羽的谋臣都一一离他而去,英雄末路悲歌之际,唯一能他和诉衷肠的人只有虞姬一人。

虞姬感念项羽对她的厚爱,也深知一旦项羽兵败,自己落入敌人之后,生活将会变得多么坎坷和艰难。与其苟且偷生,不如自刎而死,报答项王的一番情谊。

虞姬踏着歌声,死在项羽怀里。项羽兵败后,乌江自刎。两个人一起共赴黄泉。

英雄和美人的故事是天生的故事题材。即使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但挡不住民间对两个人艺术形象的改造。

民间故事的特点在于不会关注真人真事,以及当事人真正的才能。他们关注的是事情的可想象空间。霸王别姬的事情,在《史记》和《楚汉春秋》仅有寥寥数语记载。可见,在当时历史记录者笔下,虞姬这个人物并不重要。

但是在历代文人墨客中,虞姬却成为一个忠贞、节烈、温柔和善解人意的美人形象。为了断霸王的后顾之忧,宁可自己丧失自杀,也不拖累对方。歌咏赞扬之声不绝于耳。

这和时代的变化相关。尤其是北宋以后,社会整体对女子的束缚和要求越来越严格,经过各种杂曲、小说和诗词的强化,虞姬的形象已经演变成社会对传统女子的要求了。

前面说过,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天生的故事题材。因为,“英雄-美人”和“爱情-死亡”两个最佳的故事题材,它都占据了。而且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强化,霸王虞姬演变成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他背后真实的政治对立和权谋以及天下大势,都被忽略了。

可以说,霸王别姬的故事中,虞姬这个人物的真实度能有10%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