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伊朗方面为何在28日称不谋求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这是服软的表现吗
随着5月2日的临近伊朗与美国摊牌的时间也已经所剩无几,美国针对伊朗实施原油出口为零的计划,正在国际上影响着伊朗的主要石油贸易伙伴。美国已经在中东地区部署了两个航母战斗群,加一个两栖攻击打击群,而且在陆地上还部署了10架F-35A战斗机,包括18架F-15E战斗机。显然针对伊朗的威慑已经十分浓厚,伊朗方面自然也明白美国的架势。
伊朗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巴盖里是在28日出席一场与伊朗高级警官的会议时表示的:
“我们希望霍尔木兹海峡保持畅通”。巴盖里说,伊朗对保障霍尔木兹海峡安全负有责任,伊朗不希望关闭海峡。不过他特别强调:“若敌人升级敌意,我们也有能力(封锁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每天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货物进出,也包括伊朗的货物。显然,伊朗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巴盖里的话语,也是对外界表达了一种伊朗并不想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态度。毕竟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会涉及到中东地区多个国家的石油出口,以及贸易运输。影响的不仅仅是伊朗,还包括中东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严重的是扰乱了世界石油市场。这会让整个世界因为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会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暴涨,给世界本来就疲软的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
伊朗深深地明白这一点,也明白美国人最终的目的。那么伊朗不能掉进美国的圈套,就成为当前的当务之急。美国的目的自然是想要迫使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然后美国已解除封锁为由,不断的与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进行军事上的交手。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不断的限制霍尔木兹海峡油轮的通过能力,国际油价螺旋式上涨就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状态。显然这一点对于美国国内的能源大佬们,自然是十分有利。更进一步的也能促使特朗普在2020年总统大选期间获得能源大佬们的支持。
而作为伊朗方面本身军事实力确实无法与美国相抗衡,另一方面,伊朗也表达了有能力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实力。而是最终的宗旨,却是伊朗并不想要去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而是希望美国放弃对伊朗的限制。那么伊朗力量总参谋长巴盖里所表达的,并不是向美国妥协,也不是向美国服软。只是向世界证明,伊朗没有威胁霍尔木兹海峡,更没有威胁世界经济,同时也不想让美国的阴谋得逞。
当然,巴盖里的表态显然是软化了很多,这比之前伊朗的强硬态度显然差了一些。但是这并不代表伊朗会真的屈服于美国,毕竟这40年来与美国的缠斗当中,伊朗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经验。在对抗美国的道路中就是一个长期的拉锯战,伊朗不可能永远的表现强硬,也要适当的缓和地区紧张局势。这样有利于伊朗,也有利于本地区不会爆发大规模冲突。的而巴盖里显然是在降低地区冲突的紧张态势,前提自然也是在维护伊朗的国家利益!(淡然小司原创,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一个人有没有文化?
1、文化不是读了很多的书
有些人读了很多的书,以为自己很有文化,其实不然。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博士后,他们的差别只是在于知识储备量的多少,至于有没有文化,要看各自的修养。
2、文化不是外表有多斯文
文化不是戴着一副眼镜斯文的样子。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看外表,要看他的内心,外表斯文内心粗俗,那不叫有文化。
3、真正的文化,包含这四个内容:
(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就是一个人有修养,这个修养要在心里生根,根深蒂固,不会因环境变化而改变,这才叫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2)不用提醒的自觉
善解人意,自动自发,不用别人提醒。比如,地铁上看到老人来了就让座,这是起码的礼节,这就是有文化的表现。
(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讲到自由,很多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比如高铁上的霸座男女,为了自己的自由,损害了别人,这就是没有文化的丑恶嘴脸。
(4)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助人为乐,为他人着想,善良用对地方,这样的善良就值得称道,这就是有文化的具体表现。
总之,文化,它是一种修养,看得见,摸得着,可知可感。有文化的人,令人喜欢,相处舒服。
小学生上学就是文字化的开始。有的人没有上过学,没有被文字化过,用文字表达事物和自己内心思想的时候,表达不出来就容易发火,说粗话,特别是在和人有争议的时候。
修养不代表文化,修养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扶植修改。
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许他主攻的是别人不知道的项目。隔行如隔山,所以别人不能理解他的专业。
不同的文化注重于不同的特长,在某些领域精通,就是某种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不一定对每一行都精通。在这一行有文化,到了别的专业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个医生给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给机器看病就无能为力了。同样道理机械师给机器看病手到病除,给人看病就不行了,因为他们被文字化的专业事物不一样,学习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样。
他们相互之间的论文交流也会有这个现象,谁都看不懂谁。如果他们相互之间,一个聊病理,一个聊机械,他们谁也听不懂谁在说什么,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就没有被对方的专长文字化过,他们都有文化,谁能说他们没有文化。只是他们对事物用文字化信息表达出来的东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没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应用变化的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个一个相片组合起来的视频。组合起来的文章就是一部电影故事。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够明确表达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传递明确的信息。让人一看就明白。有的人对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装懂还要东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东西来拼凑,让看的人一头雾水。这是不好的文化。
但这不是关于文化唯一的定义。
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为“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是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共同写的,这本书共收录了关于“文化”的定义,竟达166条之多。
人们不禁要问,关于“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定义?难道就没有—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的“文化”定义吗?
没有,我们无法给“文化”下—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这是因为,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一个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概念也如此,概念也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整体,也具有整体性。“文化”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它也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整体,也具有整体性。
比如有一个纪念碑,它是由A、B、C、D、……等部分组成的整体,如果甲乙丙丁几个人同时观察这个纪念碑,他们观察的是同一个纪念碑,但却是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甲观察的是A、乙观察的是B、丙观察的是C、丁观察的是D。由于观察的是纪念碑不同的部分,也就是不同范围的东西,因此,他们关于纪念碑的描述或结论,有可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