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枭首示众的意思

枭首示众的意思(李钟岳为什么不同意秋瑾就义前提出的“写诀别信”的要求)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6 18:39:30 浏览8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李钟岳为什么不同意秋瑾就义前提出的“写诀别信”的要求

1907年7月15日,年仅32岁的鉴湖女侠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前,曾向监斩官李钟岳提出三个要求。

(秋瑾剧照)

那么,秋瑾究竟向李钟岳提出了哪三个要求?李钟岳面对秋瑾的要求,为何只答应了两个,另一个不答应?

事情还得从秋瑾被捕说起。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安庆刺杀了清廷安徽巡抚恩铭。随后,在夺取安庆枪械库的战斗中,徐锡麟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由于徐锡麟起义失败,直接导致秋瑾所在的大通学堂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7月7日,浙江巡抚张曾杨命令绍兴知府福贵,搜查大通学堂并逮捕秋瑾。

山阴知县李钟岳在接到福贵的命令后,心中十分的痛苦。他私下里和秋瑾有过接触,十分钦佩秋瑾的胆识和才干。尤其是对身为弱女子的秋瑾,不但能吟诗作对,还心系家国天下,大胆追求妇女解放,提倡民主革命,印象极为深刻。

此刻的李钟岳,唯一的念头就是如何尽可能地拖延时间,让大通学堂里的秋瑾和学生们能从容撤退。在福贵的一再催促下,李钟岳才不得不在7月13日,硬着头皮带领清兵前往大通学堂。

即便这样,李钟岳仍然还在为秋瑾考虑。他为了阻止清兵开枪射杀学堂师生,故意坐轿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并在抵达现场后,下令“但加逮捕,弗许伤害”。

秋瑾既没有逃走,也没有做任何抵抗。她已下定决心,为革命流血,从容被捕。李钟岳随后押着秋瑾等8人回到山阴县衙。

(李钟岳剧照)

福贵当夜对秋瑾进行了审讯。纵使福贵百般拷问,秋瑾始终只承认参与了妇女解放运动,对指控参与推翻清政府的政治革命活动,一概矢口否认。一无所获的福贵只好暂时作罢,将秋瑾交由李钟岳继续审讯。

第二天,李钟岳在县衙提审了秋瑾,不但没有刑具加身,还对她礼让有加,专门为她放置了一把椅子。审讯的整个过程,就像会客般平静而礼貌。最后,秋瑾的供词只有一句话,这就是传颂百年的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福贵在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痛斥李钟岳故意偏袒秋瑾,责问:“为何不用刑?”李钟岳回到:“均系读书人,面对弱女子,碍难上刑。”

但李钟岳毕竟只是一个区区知县,能量有限,他无法阻止清廷杀害秋瑾的险恶用心。

7月14日晚上,李钟岳接到了张曾杨的手谕,“将秋瑾就地正法”。

李钟岳试图做最后的抗争:“供证两无,安能杀人?”

但他的话不够分量,根本没人理睬。即便李钟岳“竭力阻拒,几至冲突”,但仍然无法挽救秋瑾被害的命运。

行刑前,李钟岳对秋瑾说到:“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随即“泪随声堕”,左右之人也“相顾侧然”。

但秋瑾却毫无惧色,只给李钟岳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准许写家书诀别;二是不要枭首;三是不能剥去衣服。

李钟岳爽快地答应了秋瑾的后两个要求,但对第一个要求,李钟岳却最终没有应允,这又是为什么呢?

(李钟岳和秋瑾剧照)

其一、李钟岳没有胆量答应秋瑾。

秋瑾被害的“罪名”,是参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她在清廷眼里,就是个“政治犯”。

实际上,清廷坐卧不安的,并不是什么妇女解放运动,而是忌惮秋瑾倡导的民主革命。害怕国人在秋瑾的号召下,掀起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推翻腐朽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对于这样的革命者,清廷是不会有丝毫仁慈的,更谈不上同情。绝不会让秋瑾在牺牲前,还有书信存世,哪怕是诀别家书也不行。

再说了,秋瑾如果写家书,还可能因此连累更多的家人。李钟岳不愿意出现这样的后果。

其二、李钟岳没有机会让秋瑾写诀别家书。

从7月14日凌晨2点,李钟岳接到了浙江巡抚张曾杨处斩秋瑾的手谕起,直到凌晨4点,秋瑾被押赴刑场,英勇就义。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李钟岳和秋瑾的一言一行都在福贵的监视之下。因为清廷已经不再信任他了,但福贵又不希望自己手上沾染革命者的鲜血,只好让李钟岳做监斩官。

因此,李钟岳即便敢冒杀头的风险,答应秋瑾的要求,秋瑾也没有机会完成诀别家书。

实际上,李钟岳还是为秋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秋瑾牺牲后仅仅3天,清廷就以“庇护女罪犯”为由,将李钟岳革职了。

离任的李钟岳终日郁郁寡欢,对秋瑾的死始终无法释怀,整日不断地重复念叨同一句话:“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最终,李钟岳因内疚而上吊自杀。

此时,距秋瑾被害不过百日。

(参考资料:《辛亥革命中的秋瑾》)

你见过中国的最后一位压寨夫人吗

没见过中国的最后一位压寨夫人,只听说过最后一位压寨夫人。

一般能被土匪看上的女人,不说风情万种,那也是貌美如花。

在当地也是远近闻名的美人,是男人都想搞到手,娶来做老婆,抱得美人归。

何况是土匪,土匪见了,不用说就会见色起意,打漂亮女人主意。

先都是软硬兼施想把漂亮的女人搞到手,女人从了土匪,那就好说,要是不从,土匪就会来硬的,直接抢人。

把女人抢到手后,押回山寨,和土匪头子成亲,做押寨夫人。

因为当时的土匪穷凶极恶,心狠手辣,连国民政府都拿土匪没有办法,想去围剿,土匪又躲在深山老林里。

一找不到人,二国民政府派的军人少了,根本打不过土匪,弄不好被打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土匪就有这么猖獗。

这样一来,搞得连国民政府都不敢管,不敢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土匪胡作非为,残害当地老百姓。

老百姓知道土匪惹不起,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只好逆来顺受,敢怒不敢言,那时候就处于这种状况。

并且当时的国民政府多多少少都和土匪有联系,互相勾结在一起欺负老百姓。

老百姓的处境是很艰难的,若是谁家有个漂亮的女儿,全家都不得安宁。

不仅国民政府里官员来骚扰,土匪也会来趁火打劫,漂亮的女人想逃出魔掌,比登天还难。

不顺从也只好顺从,做土匪头子的压寨夫人,自从共产党领导的队武打败了国民政府后,中国彻底解放了。

国家才开始派兵清剿各地的土匪,为了肃清匪患,解放军不怕牺牲,英勇和土匪作斗争,终于消灭了全国各地的土匪,人民才彻底解放,不在受土匪骚扰。

同时在这场剿匪的战斗中,解救出了一些被土匪抢去的压寨夫人,能活到现在最后一位压寨夫人,生活在湘西苗寨。

好多去旅游的,专门跑去看中国最后一个压寨夫人,了解当时的情况,同时合影作留念。

可是我没亲自见过中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只从相片上见过,但从相片上来看,中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已到垂暮之年,依然漂亮,年轻时”不用说就是一个绝代佳人。

所以才被土匪抢去做压寨夫人,解放后,能幸运活下来安度晚年,也算是一个完美结局。

三国时期吕布真的是被曹操杀的吗

吕布是许多人心目中,三国时期的第一猛将。在《三国演义》中,他独战三英、辕门射戟,展现出非凡的武勇,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过,就算是英勇如吕布,也斗不过老谋深算的曹操,在曹军大举进攻以及自己人的出卖下,吕布兵败被擒。

小说中,吕布被押送至白门楼,他向曹操乞命道:“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曹操毕竟是个爱才如命的人,所以心中有些动摇,他便看向身旁的刘备,刘备却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代飞将就此殒命,那么,吕布真的是被曹操杀的吗?

吕布的生平事迹可以说许多人都有所了解。他本是五原郡九原县,即今天内蒙古包头市的一个普通人,因为骁勇过人而被选召,并被并州刺史丁原所看重,于是得以随同进京。进京后,吕布又被董卓收买,杀死了自己的主公丁原,从而投入董卓帐下。

后来董卓作恶多端,又多次与吕布产生矛盾冲突,于是吕布又在王允的唆使下将董卓诛灭。谁知,董卓虽死,但其部将李傕郭汜仍然手握重兵,吕布不得已从长安逃出,向东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

他认为自己诛杀董卓,是为其叔叔袁隗被董卓所杀的袁术报仇,于是先去投奔袁术,但“术恶其反覆,拒而不受。”反复无常的吕布在心高气傲的袁术心中只是一个品德低劣,不能与之为伍的人。

在袁术处碰壁,吕布又北上投奔袁绍,袁绍先是利用吕布的武勇击败了聚集于黑山的黄巾贼张燕,但吕布得胜后,便要求率领更多兵马,而袁绍也害怕自己会落得丁原、董卓的下场,于是不敢任用他,甚至还暗中派人刺杀他,所幸吕布及时逃走,才得以活命。

兴平元年(194),曹操因为杀父之仇而攻打徐州牧陶谦,临行前留陈宫驻守东郡,陈宫便与吕布的好友张邈一同将吕布迎进曹操的地盘兖州。不过,吕布终究不如曹操,于是便被赶到刘备的手下,刘备接纳吕布,吕布却再次恩将仇报,趁着刘备出征将其妻儿俘虏,郡县霸占。

这之后便是著名的“辕门射戟”,吕布将刘备的家属归还于他,并将他安置到小沛后,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吕布念及唇亡齿寒的道理,便前往援助。根据《三国志》记载:“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不过,吕布一生的高光时刻也就止于此了,建安三年(198),曹操再度攻打吕布,连续作战三个月后,吕布军中终于有人无法忍耐,几个部将将陈宫捕缚后投降,而“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

和小说不同,吕布面对大势已去的局面,主动让身边人将自己杀掉去见曹操,但因为手下不忍心,吕布才只好自己前去投降。不过吕布即使向曹操投降,但他反复小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于是曹操也只好将其枭首下葬。

秋瑾遇害后,为何杀害她的县令李钟岳会自杀身亡

1907年7月6日,时任安徽巡警学堂监督、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安庆刺杀了庆亲王奕劻的女婿、安徽巡抚恩铭。徐锡麟在被捕后的次日慷慨赴死,受此案牵连,秋瑾被捕后于1907年7月15日遇害。而百余日之后,带头抓捕秋瑾的山阴县县令李钟岳却自缢身亡,这其中又有什么内情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钟岳其人。李钟岳是山东安丘人,在1898年的时候中了进士。由于李钟岳为人正直,不善于拍马溜须,后一直在浙江江山县代理县令职务,直到1907年的时候才扶正,调到山阴县当了个正式的县令,此时李钟岳已经52岁了。

李钟岳是一个具有良知的朝廷小官僚。他调任山阴县令后,非常仰慕当地大通学堂督办秋瑾的才识。李钟岳常常以秋瑾豪情满怀的诗句教育儿子。

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后,他创办的大通学堂也遭到清政府查封。徐锡麟创办大通学堂后,又以所捐道台的身份赴安徽任官职。临行之际,他委派王金发到上海,邀请秋瑾出任大通学堂督办,秋瑾欣然赴任,积极积蓄革命力量。

徐锡麟被害后,时任浙江巡抚张曾扬(此人是张之洞的同族侄曾孙)马上命绍兴知府贵福查封大通学堂,并缉拿秋瑾。由于学堂坐落在山阴,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山阴县令李钟岳的头上,而此时李钟岳上任山阴县令才不到半年。

虽然李钟岳敬佩秋瑾的为人,对秋瑾心怀同情,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只有故意拖延时日,以便秋谨等人能乘机逃脱。大通学堂的大部人员已安全转移,可是秋瑾却豪言“为了革命成功,宁愿流血牺牲”,坚守学堂。

而李钟岳这边一直按兵不动,也引起上司贵福的不满。贵福怒斥李钟岳,如再拖延缉拿命令,即按合谋叛逆罪名严办李钟岳。李钟岳无奈,只得带领三百名新军赶赴大通学堂。李钟岳故意走在队伍的最前边,以免士兵开枪伤人。进入学堂后,秋瑾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光复会成员程毅等人。

秋瑾被捕后,由贵福、李钟岳和会稽县令李瑞年连夜会审。秋瑾自信贵福手中并无实据,因此坚决否认进行反清活动。

李钟岳在暗中还是力所能及地保护着秋瑾。在秋瑾被抓的次日,贵福又指派李钟岳查抄秋瑾的娘家。李钟岳恐怕查出秋瑾反清的证据,所以查抄的时候,只做了做样子,草草了事。

在审讯中,李钟岳不忍心对秋瑾用刑。说是审讯,其实与会客谈话无异。贵福见这样审下去,也审不出个所以然来,所以他亲自跑到杭州,到浙江巡抚张曾扬处汇报案情,谎称秋瑾已认罪伏法。张曾扬信以为真,下令就地正法秋瑾。

贵福有了张曾扬的手谕,命令李钟岳马上处决秋瑾。李钟岳据理力争,称并未有实据,怎可定案?贵福称这是巡抚大人的命令,杀不杀你看着办吧!李钟岳见事已至此,已无法挽回,也想不出什么两全之策,心中极为苦恼。

7月15日凌晨三点,秋瑾提押至大堂,李钟岳泪流满面,恳请秋瑾谅解自己的苦衷。秋谨对李钟岳的一再保护也非常感激,并提出在她行刑时不要枭首、不要剥衣等请求。李钟岳含泪答应了她的请求。四时,李钟岳将秋瑾押至绍兴轩亭口,秋瑾慷慨就义。

秋瑾被害后,贵福又对李钟岳秋后算帐。他将李钟岳在秋瑾案中的种种消极怠慢表现都捅到了巡抚张曾扬那里,李钟岳马上被革职。

李钟岳在秋瑾死后,心志郁结,始终不能释怀。虽然秋瑾之死罪不在他,而他毕竟是具体的承办人。他是一个良知的人,每天都在经受着良心的谴责和拷问,几度不能偷生,但幸有家人发现,才幸免一死。但李钟岳去意已决,终于在1907年10月29日的时候,在家中自缢身亡,终年52岁。或许,死亡对于李钟岳来说,是最好的解脱,他备受煎熬的心灵终于得到永久的宁静。

李钟岳自缢后,各大报刊争相报道李钟岳之死。贵福与张曾扬受到民众的强烈谴责。贵福在绍兴知府任上干不下去了,就溜之大吉改任浙江海运局统办;张曾扬也因民怨极大,由浙江巡抚改任江苏巡抚。

1912年,秋瑾的鉴湖女侠祠在西子湖畔落成。为秋瑾负疚而死的李钟岳并没有被人们遗忘,他的牌位也被供奉在祠中,供后人纪念。

枭字开头的成语

枭首示众、

枭蛇鬼怪、

枭视狼顾、

枭俊禽敌、

枭鸾并栖、

枭心鹤貌

古代没有音响,几万人是如何听到将军讲话的

训话?

冷兵器时代,出师打战,那是流血牺牲,以命相博,誓师大会可不是参加奥运会前的热身运动。

金戈铁马,冒矢疆场,整“训话“这些个文绉绉的玩意,对那些即将奔赴战场,血性骁勇的甲士来说,玩的有点虚。

得来点血性的,能让荷尔蒙爆棚的仪式~

冷兵器时代作为军队的信息指挥工具——旗、鼓、金,传达进退节制的命令。

敲鼓是进军;旗是发号主帅命令;鸣金是退兵。

在战争中,旗、鼓的作用非常大,即所谓“旗鼓相当“,因而古代战争出征,会有两项特别重要的仪式:衅鼓和祭旗。

衅鼓

什么是衅鼓,这个“衅”字,用的很霸蛮。鼓是进攻的号令,把“鼓劲“释放出来,就是释放激情和骁勇,因此那时会有很隆重的仪式“衅鼓”。

怎么“衅鼓”?说白了就是杀人,或猎杀猛兽,把血涂抹在鼓面上,行祭祀礼仪,激发士气的同时,祈求上天保佑。在先秦往往会杀俘虏的败军之将,或敌国使者,衅鼓。

当年秦穆公急于东出崤山,争霸中原,却被晋国死死扼住。晋文公刚死,秦穆公不顾贤臣蹇叔的劝阻,孤军远征郑国,结果在崤山遭晋军埋伏,全军覆没,孟明视等三位大将被生擒。

秦穆公的女儿伯赢劝说晋国国君释放孟明视等三人,孟明视三人万分庆幸没有被晋国拿来“衅鼓“。

回国后,秦穆公对败军之将孟明视等三人予以宽恕,此三人感恩戴德,勤治朝政,秣马厉兵,一年后和晋军再战,打败晋军。秦穆公渡过黄河,亲自重新埋葬了死于崤山的秦军将士,为他们发丧志哀,痛哭三日。

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孟明 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衅鼓,使归就戮於秦 。’” 杜预 注:“杀人以血涂鼓,谓之衅鼓。”《左传·定公四年》:“君以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 杜预 注:“师出,先事祓祷於社,谓之宜社;於是杀牲以血涂鼓鼙为衅鼓。”

祭旗

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不管是战车骑兵还是步兵,杀将起来必定是兵戈交错,尘土飞扬,杀声振聋发聩。这时候,士兵们怎么分辨和听从主将的指挥,甭指望嗓门喊!

战场作战指挥就靠令旗,主帅站在高处,用平时训练时大家约定俗成的舞动方式作为号令。

军旗对作战发挥重要作用,旗在主将在,旗亡军心散。因此能夺取敌军军旗使敌军指挥系统瘫痪是很大的功劳,李广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就曾经在孤身闯入敌阵夺取军旗。

令旗这样重要,因此但凡出征“祭旗”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仪式。杀俘虏祭旗,对出征的将士有莫大的激励作用,或同仇敌忾,或报仇雪恨,让士兵们群情激愤,荷尔蒙爆棚,上战场才能勇往直前。

楚庄王时期,为了争霸中原舞台,晋楚两国发生了几次大的战争,楚庄王死后,晋楚关系缓和了一些,两国提出了交换战俘回国,以晋国的荀罃换楚国的尹襄老。楚共王送荀罃回国时,两人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荀罃首先感激楚国没有把他拿来祭旗。

综上所述,古代出征的誓师大会,真正的训话只能是稍小规模的将士之间的作战安排或部署,当然也是显示“出师有名”,为了除暴安良等正义的名号。大范围的誓师,一般是会用很隆重的仪式,以及锣鼓喧天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场合,主帅训话,估计够呛!

元芳,你怎么看?

古今中外有哪些因为取悦他人(拍马屁)而惨败的例子

谢邀。

“拍马屁”是个有风险的技术活。拍对了,拍得人通体舒泰,皆大欢喜;拍错了,丢人事小,还有可能给自己招来祸事。实在不能不谨慎为之。

题目中说古今中外,但是在下见识有限,只能举两个咱们中国古代的例子了。说起来,也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

  • 一位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谢庄,此人出身于顶级门阀陈郡谢氏,才名满天下。那年皇帝死了心爱的贵妃,满朝廷的大臣都跟着皇帝哭嚎,嚎得越悲痛越受皇帝表扬。谢庄嚎不出来,就呕心沥血地写出一篇《殷贵妃诔》,拍皇帝的马屁。在这篇悼亡文里,他把死去的贵妃娘娘夸成了一朵花,把帝妃二人夸得情比金坚,可昭日月。皇帝一看太满意了,没事就搁眼前瞅。可是他满意了,太子刘子业不满意了。因为这篇文章里,有一句戳太子心窝子的话“赞轨尧门”。当年汉武帝把继承人刘弗的母亲钩弋夫人住的宫门称为”尧母门”。刘子业一看我去!你把殷贵妃比做钩弋夫人,难道殷贵妃的儿子要当太子?那真正的太子我该往哪里放?所以等皇帝老爹一死,太子立马发难。捉来谢庄,只问了一句:“你写这篇破文时,有没有把太子我放在眼里?”可怜的谢庄,当时就晕了过去。然后就被投到大牢里受苦受难,差点小命不保。幸亏过了一年多,刘子业被杀,谢庄才得以重见天日。
  • 另一位,是清朝雍正年间的江南才子汪景祺。这位才子也是系出名门,性情有些狂傲,于是多少年都不得志。等到了知天命之年,忽然开窍了,决定放下身段,为自己找一个晋身之途。就辗转做了大将军年羹尧的幕僚。可是这位汪才子开窍过了头,不要命地吹捧上司,还郑重地写在文章里,献给年羹尧。文中吹捧年是“宇宙第一伟人”,说古代那些名将郭子仪啥的,跟年将军比起来,就是萤火虫和太阳的区别。不知道年羹尧嫌不嫌肉麻,反正后来年羹尧倒台后,这吹捧的文章是把雍正给恶心得不轻,判他“大逆不道”,枭首示众。脑袋挂在菜市口,一挂十来年,直到雍正驾崩,乾隆继位,才有人提起这事,把他的脑袋给取了下来。至于他的家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惨得也不能再惨了。
  •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虚构的故事。《平凡的世界》里 ,秘书长张生民要讨好新上任的省委书记乔伯年,于是带了一帮人风风火火地给乔书记建设小花园,结果乔书记回来,一句话给堵了回去:“谁叫你在我的院子里搞这些东西的?我要留着这地种庄稼呀!” 张秘书长当时就一脸尴尬加懵逼,知道自己“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我是阿财JJ,用心写字,用心回答。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