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李敢,汉武帝为何不追究
- 为何卫青一死,汉武帝立刻灭了他卫家,他犯了什么错误
- 霍去病英年早逝,为何能墓葬汉武帝茂陵
- 霍光害怕汉武帝吗为什么
- 汉武帝到封禅泰山时,为何不带自己儿子却偏偏带霍去病的儿子
- 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会不会和汉武帝有关
- 卫青到底有多厉害他在世时,汉武帝为什么不敢动卫子夫
- 霍去病若不英年早逝,汉武帝能容他安享晚年吗
- 我朋友认为汉武帝将霍去病的儿子带上泰山封禅后霍去病之子的死并非病死这种正常死亡,他的看法有道理吗
- 史记中卫青霍去病为何是奸佞是司马迁对他们有什么意见吗
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李敢,汉武帝为何不追究
这个事儿,换成其他帝王,大概率也是像汉武帝一样不追究,或者不痛不痒的“处罚”一下,相反,如果汉武帝真的追究了,甚至于按律处置霍去病,那才更让人想不通吧?
简述事情始末
李敢是飞将军李广的三儿子,他大哥李当户、二哥李椒都已经战死了,只有他跟父亲李广参加了漠北之战,只不过李敢是跟霍去病一路,而李广则跟卫青一路。
按汉武帝本意,是不打算让李广上战场的,毕竟年纪大了,不过李广不服老,请战,所以汉武帝私下里跟卫青也指示过,避免李广碰匈奴单于主力。所以卫青打仗的时候就由他自己带着好友公孙敖去找匈奴单于主力(当然,此举也有意给公孙敖争军功之嫌),让李广和赵食其从右路迂回包抄,李广虽表达不满,但终究军命难违,也就去了。
结果李广他们由路不熟,迷路了,卫青跟匈奴单于打了一仗,虽然胜了,但是单于却跑了。等收兵回营以后,按惯例,卫青找李广前去问话,以便向上汇报,结果李广觉得卫青有问罪之意,他也不想忍受刀笔吏的羞辱,然后就自杀了。
后来,李敢听说他父亲李广的死跟卫青有关,他就把所有的罪责都怪到了卫青的身上,一怒之下打伤了卫青。卫青担心李敢因此而受责罚,便把这个事儿给压了下来,没有报出来,但是,这个事儿还是让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知道了。
于是,在一次陪同汉武帝甘泉宫狩猎的时候,霍去病借机将李敢射杀。
水言水语
这个事儿,说起来卫青即使有责任,也是很小的。
李广不服老、不服输,虽然胆气可嘉,但是脾气确实是大了一些。
李敢找卫青复仇,也算情理之中,只是有些小孩子气。
卫青不把自己被打伤的事抖出来,是他大气的表现。
霍去病报私仇,肯定是责任最大的,但是他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汉武帝确实也不大可能为了一个李敢,把霍去病给舍了。在那个年代,汉武帝一句话,谁又能说不是呢?
为何卫青一死,汉武帝立刻灭了他卫家,他犯了什么错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远都在不断变化当中。
卫青早年是平阳公主府上的一个马夫,他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以后,卫青也就飞黄腾达了,逐渐成为了汉武帝的心腹。
那个时候窦老太后的外戚、王太后的外戚都在争夺大汉朝的权柄,窦婴、田蚡互相撕扯,忙得不亦乐乎,汉武帝就搬个小板凳,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热闹。
为啥?因为他实在是插不上手,两位太后都是厉害角色,一个是奶奶,一个是老妈,他能得罪谁呢?但是汉武帝也有一颗夺权的心,所以他想到了扶植属于自己的外戚力量,因此卫青就这么发迹了。
卫青逐渐担任了侍中、太中大夫、大司马大将军等重要职务。伴随着他在讨伐匈奴战场上的优异表现,卫青家族逐渐成为了大汉朝第一外戚,直接把老窦家和老王家给气晕了。可是你觉得这样一来汉武帝就会高兴了吗?
一、一家独大,是汉武帝所不能容忍的。
当时卫青家族有多强大呢?卫青本人是大司马大将军,他的三个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分别被封为长平侯、阴安侯、发干侯。
此外卫青的外甥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霍去病的儿子霍嬗也被封为侯爵。连同卫青在内,一门六侯。事情还没结束,卫青的姐姐们也不简单。
卫青的三姐卫子夫是皇后,另一个外甥是太子刘据。
卫青的二姐卫少儿,原本和霍仲孺私通生下了霍去病,后来又嫁给了开国丞相陈平的曾孙陈掌做媳妇儿。
卫青的大姐卫君孺也很厉害,她嫁给了当时的丞相、葛绎侯公孙贺做媳妇儿,他俩的儿子公孙敬声也是九卿之一,被汉武帝提拔为太仆。
丞相、骠骑将军、大将军全部都是他们家的人,此外还有那么多侯爵,甚至跟汉朝元勋的后裔都攀上了关系。
这老卫家是要做大做强,成为大汉朝第一大贵族啊!汉武帝作为一代明君,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卫青家族如此壮大下去,显然这是要威胁到皇权了。
二、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卫家。
第一个措施,提拔霍去病。
很多人有疑问,霍去病不是卫青的外甥嘛!提拔霍去病岂不就是助长卫青集团的力量?其实你需要换个思路看这个问题。
当初卫青是这个集团的领袖,大司马大将军,一言九鼎,霍去病只好跟在后面打转。可是汉武帝把霍去病加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地位和卫青相当,这就很有意思了。
也就是说汉武帝在卫青集团中,选拔出了两位领袖人物。这事儿对卫青集团的打击是很大的,因为这会直接导致卫青集团分裂成两派。
不得不说汉武帝手段太辣了,从外部进攻,只会让他们家族更加团结。从内部攻陷,才能让他们逐渐分裂。
霍去病也成了大司马以后,显然就不怎么听话了。即使他的心还是向着卫青,可地位已经不允许了。因为那帮跟着他的兄弟们,不会允许霍去病再做卫青的马仔,他们希望自己的领导独树一帜。这么一来这帮人也会沾光。
第二个措施,废除卫青三子的侯爵。
霍去病死了以后,汉武帝辛苦栽培多年的心血也就这么没了。朝堂之中再次一边倒,全都倒向了卫青,这是汉武帝所料想不到的。
为此进一步打击卫青集团,成为了汉武帝的重要工作。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随后公元前116年,卫青的大儿子卫伉就因为“矫制不害”而被免除了侯爵。
这事儿关联性太强了,所谓“矫制不害”其实就是善意地假传圣旨,没有造成什么伤害,甚至还有功劳。因此往日犯此罪者,不仅不会被责罚,甚至会受到嘉奖。
可是卫伉就这么被免除了侯爵。又过了5年时间,公元前112年,卫伉的俩弟弟卫不疑、卫登,都因为进贡的黄金成色不好,从而被汉武帝免去了侯爵。
一眨眼功夫,卫氏家族就失去了4位侯爵,要不是在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的话,卫伉也不可能承袭长平侯爵位了。
第三个措施,斩草除根。
汉武帝狠啊,狠起来连自己的三族都要诛灭。巫蛊之祸爆发以后,汉武帝逼死了自己的皇后卫子夫、自己的儿子刘据,还在混乱之中,诛灭了刘据全家,只留下了刘据的小孙子刘询。
此外丞相公孙贺和太仆公孙敬声,作为卫氏集团的成员,也没能幸免。早在巫蛊之祸爆发之前,就被汉武帝逮捕下狱逼死了。
不久之后老卫家为数不多的侯爵卫伉,也在巫蛊之祸中被杀。而卫不疑和卫登都消失在了史料之中。
真够狠的,汉武帝花了数十年功夫,悉心培养起来的外戚力量,最后却被自己一手给毁了。老婆孩子都不要了,还要卫氏外戚干嘛?
总结:没了卫氏外戚,汉武帝该咋办?
说实话,卫氏外戚对汉武帝还是相当忠心的,而且他们在汉武帝时期,一直都是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
无论军事上的卫青、霍去病,还是政务上的公孙贺、公孙敬声,都是比较负责任的。此外后宫之中的卫子夫也能做到一国之母的表率,太子刘据更是仁厚忠义之辈。
所以说这集团的覆灭,对汉武帝本身来说,也是巨大的损失。不过我们不用为汉武帝担心,人家小手段多着呢!
既然能够扶植起卫氏外戚,为什么就不能再扶持另外一个外戚集团呢?于是乎,李氏集团再次走到台前。
李夫人深得汉武帝宠幸,她的儿子刘髆也是汉武帝比较聪明的儿子。此外汉武帝还特地重用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将其封为贰师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大宛等国。李夫人的另一个哥哥李延年,更是汉武帝十分钟爱的音乐家,他被封为协律都尉。
老李家看样子要走上汉朝前台了,可惜的是他们家跟卫家完全没法比。李广利比不上卫青和霍去病,打匈奴不给力,反而投降了匈奴。李延年就更别想跟公孙贺相提并论了,一个唱歌的,咋能治理国家呢?
至于李夫人,也比不上卫子夫。昌邑王刘髆,也无法取代刘据的位置。所以李广利死后,老李家又被汉武帝给灭了。昌邑王刘髆也是郁郁而终,和汉武帝同一年去世。
这怎么说呢?两次灭掉自己亲手扶持起来的外戚集团,也就汉武帝做得到了。人狠起来,真的是六亲不认。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霍去病英年早逝,为何能墓葬汉武帝茂陵
能葬茂陵,都是功臣权贵。
霍去病,汉武帝时期北伐匈奴的名将,功勋卓著,是汉武帝的一大宠臣,且英年早逝,武帝非常痛惜,生前能给的都给了,死后能享受的荣宠,也只能是葬在自己身边,陪伴左右。
而且那时期人还是迷信,皇帝把能臣良将葬在身边,还有保护自己的意愿!
霍光害怕汉武帝吗为什么
霍光(?——前68年),字子孟,山西省临汾市人。他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也是大司马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和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刘彻(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对内,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外,彻底扭转了西汉一直以来对匈奴的战略守势,通过连续征伐扩大了汉家天下,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
霍光在其兄长霍去病的保荐下入宫,充当了宿卫宫廷的郎官,正式步入了政坛。由于他本人性格沉稳,而且深知自己不是靠着正当途径进入宫廷,所以为人处事更加低调。
霍光凭借自己一贯的严于律己和勤勉侍奉,逐渐赢得了汉武帝的青睐和信任。据《汉书·霍光传》记载: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
汉武帝虽然文治武功显赫,但在步入晚年后,变得刚愎自用和孤僻难测。他不仅猜忌众臣,猜忌皇后,就连自己一手悉心栽培的太子刘据都不再信任,在“巫蛊之祸”中逼其自杀。
太子死后,汉武帝刘彻痛心不止,将涉及“巫蛊之祸”的所有人员全部诛杀。之后,刘彻有意册立自己聪慧伶俐和体魄健壮的幼子刘弗陵为太子。
刘彻担心刘弗陵太过年幼,恐怕引起朝局的变动,于是命人绘制了“周公辅成王”的画像交给了霍光,以此表达了自己要求霍光进行辅政的政治遗愿。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谥号为“孝武皇帝”。
在霍光的辅保之下,刘弗陵正式登基称帝,史称“汉昭帝”。而霍光则出任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磾和上官桀等人,遵照汉武帝遗诏共同辅政。
汉昭帝即位之初,因为武帝晚年间的一系列祸乱尚未完全平息,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当时的政局极不平稳,可谓是波诡云谲。
与霍光同为辅政大臣的上官桀,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甚至,他还联络燕王刘旦,密谋共同发动政变,推翻幼帝刘弗陵的统治,彻底改变汉武帝的一系列临终安排。
幸亏,霍光敏锐的发现了这个政治阴谋,强势屠杀了上官桀的满门,铲除了他所有的势力。甚至,霍光连燕王刘旦和长公主都没有饶过,极大地保证了西汉政权的稳定。
从此以后,权势熏天的霍光完全掌握了西汉王朝的军政权力,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年的专权统治生涯。
汉昭帝刘弗陵,尽管聪敏睿智,但却没有像他父亲刘彻那么轰轰烈烈。因为,这位皇帝在二十一岁时就过世了,而且最要命的是,他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那么,问题来了,这煌煌大汉的万里江山,该由谁来继承?这个问题,必须由辅政大臣霍光来解决。
朝中的勋贵和宗亲们,开始推举广陵王刘胥作为新帝。但是,霍光却坚决反对,他深知刘胥此人纨绔子弟,打架斗狠和巫蛊诅咒可以,治理国家一窍不通。
霍光本着对江山社稷和汉家天下的忠诚,决心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可是,霍光的这次迎立之举失算了。刘贺完全就是徒有虚名,实则酒囊饭袋一个,他登基后一件正事儿都不干。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霍光本着这样的认识,在短短的二十七天后,就把这个废物皇帝刘贺给废了。据《汉书》记载:
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之后,霍光开始更加小心谨慎地选择新帝。最后,选定了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不过,那时的刘询还叫刘病已,他结束牢狱之灾后流落到民间,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当霍光找到刘病已时,“刘农民”当时就直接吓懵了,不住叩头。心说:“爷啊!爹啊!你俩究竟犯了多大的罪,我这是要二进宫啦!”
他真猜对了!霍光此行的目的,的确是让他二进宫。不过,是进皇宫,而且还当皇帝,更是改了一个亮堂的名字——刘询,史称“汉宣帝”。
宣帝即位后,霍光继续辅佐。汉宣帝真切体会过民间的疾苦,开始像文景二帝一样,积极推行“与民休息”的无为治法,贯彻汉武帝“轮台罪己诏”的中心思想,使得西汉王朝彻底结束了混乱的局面,再次出现了国力的中兴,史称“昭宣中兴”。
作为四朝大臣和三朝辅臣,霍光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没有辜负过汉武帝的临终嘱托。不过,大史学家班固在肯定霍光功绩的同时,却对于他管教家庭的能力提出极大的质疑。
霍光的妻子名叫霍显,本来是低贱的陪嫁婢女,由于霍光原配夫人没有生育而充作了妾室,为霍家生下了儿子。
霍光的原配去世后,他将妾室续为正妻。从此,这个女人的野心进一步扩张,甚至一心要将女儿霍成君推上皇后的宝座。据《外戚列传上·孝宣许皇后》记载:
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
啥意思?汉宣帝刘询在民间时,就已经娶了许平君作为糟糠之妻。但是,现在称帝后,霍光却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嫁与刘询成为皇后。汉宣帝不同意,但碍于霍光的权势,没有直接回绝,只说我念旧,无意另寻新欢。
可是,霍光的老婆为了让自己女儿成为皇后,竟然买通太医在许平君生产之时害死了她。
尽管霍光在事前并不知情,但事后还是选择包庇自己的老婆。汉宣帝虽然勉强册封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却坚决册立了许皇后所生的儿子作为太子。
可见,汉宣帝已经开始提防霍光,担心霍家的外戚权势过大,会危及到大汉的统治。
在霍光过世后的第二年,依然不知收敛的霍家,居然想谋杀丞相,甚至废汉篡位。这样,自作孽不可活的霍家终于被灭族。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
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
总结霍光的一生,在作为封建能臣和忠臣的同时,却没能很好的管教和约束自己的家人。甚至,在发现端倪时,还出于私心进行纵容包庇,最终导致了灭族的结局。据《汉书·霍光传》记载:
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最后回答,霍光在自己人生的起步阶段,肯定是害怕汉武帝的。但是,随着汉武帝的过世,随着霍光一步步掌握了西汉的军政大权,他对于汉武帝就谈不上害怕了。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汉武帝到封禅泰山时,为何不带自己儿子却偏偏带霍去病的儿子
泰山封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象征性。
“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出自汉班固《 白虎通义 》“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出自汉刘向《五经通义》意思说帝王受命于天,每逢天下太平,向上天报告,感谢上天佑护。其实真正目的就是宣扬帝王的显赫政绩,向天下世人,甚至前人、后人宣告帝王的功勋举世无双,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汉武帝在泰山封禅8次,平均不到三年一次,完全超出了“古者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
汉武帝首次泰山封禅是在公元前110年,这年是即位后第30年,并该年号为“元封”。也就是这次,汉武帝独与已故将领霍去病的儿子霍嬗登泰山行登封礼。
现在回答题主问题,汉武帝为啥要带霍嬗封禅泰山,而不带自己的儿子?
①对霍去病功绩的肯定。
霍去病三次远征匈奴,功绩卓著。十七岁首次出征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杀得四散逃窜,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并且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其后出征取得战绩就更加卓著。在漠北之战中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可惜英年早逝,去世时不到24岁,正值建功立业之际。汉武帝将霍去病修的坟墓修建祈连山的样子,并追谥为景桓侯,就是对这位爱将功绩的肯定;六年后首次封禅泰山带着爱将之子就是对其功绩的最大肯定。
包括汉武帝对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的培养及重用,也有霍去病爱屋及乌的原因。
②对霍嬗的深切期望。
霍嬗在霍去病去世后袭冠军侯爵位,封为侍中,颇受汉武帝疼爱,并精心进行培养,有意等他长大以后继续霍去病的功业。
霍去病去世之时,霍嬗还在襁褓之中;泰山封禅之时,霍嬗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汉武帝带个孩子封禅泰山,既是对功臣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今后能够继续开疆拓土的希望。
可惜霍嬗比自己老子霍去病更加命薄,在封禅之后就夭折了;汉武帝特地做《思奉车子侯歌》表达对这个孩子的思念。
③自己的儿子带不得。
此时太子为19岁的刘据,汉武帝要带儿子只能带太子,这位未来皇位继承人。因为封禅泰山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带着那个儿子也就意味着将来要继承其衣钵。
刘据性格“仁恕温谨”,汉武帝“嫌其材能少”,认为没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对其日渐疏远、关爱减少;此时汉武帝封禅泰山还有意开拓进取,当然不会带着认为没有远大志向的儿子了,可是其他儿子又带不得,否则众人都会以为汉武帝要换继承人了,何况此时卫青还在世。
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会不会和汉武帝有关
谢谢悟空邀请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这是英年早逝的霍去病留下的千古名言。十七岁封冠军侯、十九岁为将军、二十一岁加官大司马。在多数人看来,此刻的霍去病正是仕途坦荡,前途无量大有可为之时。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甚至连卫青的门客也纷纷转投霍去病。
可偏偏就在其战功赫赫,贵为皇帝身边红人的时候,却突然传出了死讯。年仅二十三岁的霍去病,于公元前117年逝世。世人除了对其扼腕叹息之余,对其死因却充满了怀疑。
这样的怀疑,缘于正史上对于霍去病的死因,并没给出一个完整而具体的答案,以至于各种猜测其死因的说法甚嚣尘上,以图找出一种贴合事实的合理解释。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与之同时期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只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卒”字。虽说“卒”同“猝”,可到底怎么死的?硬是没说。是司马迁不知道内情不敢乱写,还是得知了什么内幕而有所顾虑?没人知道。
倒是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补记上说了个大概,霍去病是病死的,但也只是借霍去病弟弟霍光之嘴说出,“光未死时上书曰: 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究竟得了什么病,还是没松口。
霍去病之死与汉武帝有关,只是猜测其死因的众多说法之一
后世猜测霍去病死因的说法主要有五个。它们分别是,一、功高震主,为汉武帝所杀;二、饮食不慎,感染瘟疫;三、因射杀李敢一事忧郁而终;四、诈死隐居;五、患病。
霍去病之死是否与汉武帝有关?这要从几方面来看。所谓的“功高震主”,一是要手握兵权拥兵自重;二是能威胁皇权;若要将其诛之,还得看是否仍有利用价值。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南宋岳飞,若真的直捣黄龙,迎回钦、徽二帝,触动最大的却是南宋皇帝赵构。因此,十二道金牌恰是当时皇帝焦虑程度的真实反映。
又如平定西藏乱事,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年羹尧,虽立下赫赫战功,但手握重兵,且周边能威胁大清江山社稷的危险业已解除,对雍正皇帝而言,其可利用的价值也基本耗尽,最缺的,反而是治理地方协助管理国家事务的能手。
反观霍去病,虽立下赫赫战功也手握兵权,但汉武帝手上还有一个卫青。撇开双方的亲属关系,汉武帝在当时情形下,匈奴单于拒绝对汉称臣,汉武帝正作战争准备,并派霍去病率军歼灭匈奴主力。
霍去病的去世是在准备战争阶段,适逢汉武帝急于用人之时,而霍去病也一直忠心耿耿一心报国。因此,既无拥兵自重,也无威胁皇权,更当用人之际,汉武帝并无害死霍去病的理由。因此,霍去病之死与汉武帝无关。
霍去病之死的其他说法
饮食不慎,感染瘟疫据《汉书·本纪》记载,“骠骑将军登临瀚海,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这个说法应以上述记载进行推断而来。说的是霍去病的部队出征时不带粮草,完全依靠掠夺敌方粮食。
首先,在众多的史书当中,从未见霍去病所率大军的将领死于瘟疫,或士兵大面积感染的相关记载;其次,霍去病去世时,并非身处大漠与匈奴对战;最后,霍去病作为大将军,后勤及安全保障必然受到加倍重视和保护,连普通士兵都未见感染,就别说是身居高位的霍去病了。因此,这说法也不成立。
因射杀李敢一事忧郁而终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李敢在漠北大战后获封关内侯。此后,李敢为报父仇将卫青击伤,而卫青也一直隐忍。后来,被霍去病知道这事后,在汉武帝组织的狩猎活动中借机将李敢射杀。
霍去病射杀李敢是有意为之,代舅舅出头,并非是一时头脑发热所作的举动,应是经过深思熟虑找准机会才下手。若说霍去病在射杀李敢后,会因此事忧郁而终,显然只是牵强附会之说。
诈死隐居
贵为朝廷重臣的霍去病要诈死隐居,这种可能几乎为零。首先,要躲过汉武帝的众多耳目;其次,隐居是要隔绝与外部所有联系,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最后,能说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又怎会做出临阵脱逃隐居之事。
患病
患病之说是最有可能,也最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司马迁只记载“卒”,也可能确有难言之隐。汉朝时,医疗水平并不高,在现代医学看起来只是稀松平常的普通病症,在当时可是会掉性命的。
另外,当时对于某些未知的疾病也没有一个认知,若记载死于“怪病”一类的,反而会有损其名。还有一个观点是,既然“卒”与“猝”同,那么霍去病或是猝死的,毕竟他的儿子霍嬗,也是年纪轻轻就猝死了。
卫青到底有多厉害他在世时,汉武帝为什么不敢动卫子夫
历史进入西汉中期的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面对匈奴的进犯,不再选择退缩忍让,而是果断出击。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给许多名将提供了一个让他们能够扬名历史的舞台。
在这些赫赫有名的大汉名将之中,卫青和他的外甥霍去病,是两个我们大家都能耳熟能详的名字。而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又是大汉天子刘彻的皇后。这一家子,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人生赢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卫青去世十几年后,太子刘据被奸臣江充诬陷下咒谋害父皇,无处伸冤,被迫自尽。已经失宠的卫子夫受到儿子的牵连,也被迫自缢而亡。卫氏家族也因此遭到了沉重打击。
后来,汉武帝发现自己上了江充的当,悔恨交加,杀光了江充的全家,祭奠太子和皇后。可是为时已晚,毕竟人死不能复生。虽然最后,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汉宣帝做了天子,但是卫氏家族却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的荣耀。
卫子夫是在卫青去世十余年后受牵连而死的。很多朋友也因此发出感慨:卫青在世的时候,他姐姐和外甥的地位可是非常稳固的。卫青多活个十几年,他的姐姐和外甥很有可能就不是这种悲惨的下场。
我们不禁要问:卫青到底有多厉害,能够在身前保障姐姐的地位安然无恙。
笔者在此给出自己的看法:卫青在世的时候,卫子夫的地位并未受到威胁,卫青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全部。
卫青战功赫赫,深受汉武帝信任。
我这里先列举一下卫青的几次军功:龙城之战,其他三路汉军都是无功而返,唯有卫青的汉军得胜而归;将近一个世纪前的楚汉之争时期,匈奴趁着中原混战夺取的河套地区,被卫青光复;漠南之战,卫青指挥汉军斩杀匈奴军上万余人,打得匈奴右贤王狼狈逃窜;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再次告捷……
我们来看看他的姐夫汉武帝是怎么看待他这个小舅子的。汉武帝授予了卫青大将军的职位。除此以外,卫青的三个儿子当时年纪还很小,也都被姑父汉武帝下令封侯。俗话说爱屋及乌,一点不假。汉武帝面对卫青的儿子们,尚且都要给予如此丰厚的封赏,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看重自己的这个小舅子。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卫青对此却推辞不受。他对姐夫说:“我能有这功劳,都是因为陛下的英明调度,以及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和我的儿子并没有任何关系。将士们的功劳,不应该让我的儿子得到赏赐。”
卫青的这种态度也让汉武帝赞叹不已。后来,汉武帝又赐亲给小舅子卫青,让他娶了自己的姐姐平阳公主,两个人互相娶了对方的姐姐。汉武帝肯把姐姐托付给卫青,说明他是很信任卫青的。也正是因为卫青在世时汉武帝对他的欣赏,卫子夫的地位得以保障。
霍去病同样战功赫赫,深受汉武帝信任
霍去病首次出战,率领八百名勇士发起闪电战,袭击匈奴军,结果战果辉煌,斩杀了单于的叔祖父,俘获了匈奴的亲王。最著名的还属霍去病和舅舅卫青通力协作的漠北之战,匈奴损失兵力十余万。
霍去病在一次战斗中,还缴获了匈奴用以祭祀天神的金人。缴获这个东西,类似于二战期间的美国杜立特空袭,军事意义不大,但是对敌人的侮辱性极强。
接着,像上文一样,我们也用两个具体实例来看看,汉武帝是怎么对待卫氏姐弟的外甥霍去病的。
第一件事情最早和他的舅舅卫青有关。根据《史记》记载,飞将军李广跟随卫青出战匈奴,分兵进军。但是李广很倒霉,他因为迷路而误了行程,没能在约定时间成功会师。用现在的话来讲,卫青准备把李广移交有关部门。
当时的李广,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将军了。一想到自己六十来岁了,还要蒙受这等耻辱,悲愤交加,自刎而亡。卫青也没想到自己的举动害死了老将军,心中颇为懊悔。
李敢是李广的儿子,当时也是汉军的一员将领。他认为卫青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怀恨在心。虽然不能杀了卫青,但是他可以用别的方法。他寻找到一个机会,打伤了卫青。
前文提到,卫青比较宽宏大量。加上对于李广的死,他也心中有愧。于是即使李敢打伤了自己,他也不愿意声张。但是卫青能忍,霍去病却忍不了。霍去病“舅舅不急外甥急”。
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霍去病,见有人敢打伤自己的舅舅,很是恼火。后来,霍去病趁着跟随汉武帝出猎的机会,射死了李敢,借口说是自己不小心把李敢这个大活人当成了猎物。汉武帝对事情的真相心知肚明。但是他选择了包庇霍去病。
霍去病人不如其名,因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心痛不已,于是任用他的弟弟霍光。(两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此霍光与卫氏家族并没有血缘关系。)汉武帝临终时,托孤大臣之一就是霍光。
汉武帝托孤霍光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条很重要:他是霍去病的弟弟,汉武帝爱屋及乌,因此托孤于他。由这两件事情可见:汉武帝也是很看重霍去病的。既然如此,如果霍去病能够有正常的寿命,活个六七十岁。那么就算舅舅卫青去世了,凭借汉武帝的信任,霍去病也是有能力保住姨妈卫子夫和表弟刘据的地位的。
卫青在世时,卫子夫色尚未衰。
巫蛊之祸的时候,昔日美艳动人的皇后卫子夫,此时也已经是年老色衰了。自然而然的,汉武帝对她的宠爱也就大不如前了。那么这和卫青在世期间的情况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卫子夫是怎么坐上皇后宝座的。
卫子夫并非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先前,汉武帝因为卫子夫的美色而看中了她,于是废掉皇后陈阿娇,让卫子夫上位。史家推算:卫青去世时,年才四十几岁。而卫子夫比起弟弟,也就大了一两岁。这也就是说,卫青在世的时候,卫子夫风韵犹存。这么一来,卫子夫依旧留有一定的资本,还是能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卫青在世时卫子夫地位并未受到威胁,汉武帝对卫青的看中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并不是全部。卫氏姐弟的外甥霍去病的功劳,以及卫子夫自身的条件,也是保障卫子夫地位的原因。
霍去病若不英年早逝,汉武帝能容他安享晚年吗
霍去病若不是英年早逝,汉武帝是不能容他安享晚年的。
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兼姐夫,就是这样的双保险,再加上卫青的低调都没有让汉武帝放过他,霍去病跟汉武帝的关系比卫青差远了。
不论关系,论战功的话,功劳越大越受猜忌,想那霍去病若是再活几十年,大将军卫青也不如霍去病了,昔日的“冠军侯”肯定也是大将军,以冠军侯的脾气,战功一定超越他的舅舅卫青的。
我们再来说说汉武帝,汉武大帝雄才大略毋庸置疑,但多疑的他只要觉得对他的权利有威胁的人,就会毫不犹豫地除掉,这样就容易被小人利用。江充诬陷太子谋反,最终导致太子和皇后卫子夫都自杀了,这就是汉武帝,他对自己最亲的人都没有多少信任。
以上推理基本上得出一个结论,霍去病即使不英年早逝,也必须死在汉武帝前面。
我朋友认为汉武帝将霍去病的儿子带上泰山封禅后霍去病之子的死并非病死这种正常死亡,他的看法有道理吗
答,谢谢邀请!不好意思,因为没有什么史料作为依旧,以下的✍?,纯属个人的瞎说八道。
汉武帝之所以带霍去病的儿子一起去参加泰山的封禅大典,说明什么呢?就是汉武帝觉得自己的对匈奴的作战,是他可以封禅大典的资格。
要知道古代帝王很多,但是能够在泰山上封禅大典的就那么几个,为什么呢?它是帝王必须要有足够的业绩才可以进行封禅大典的。
一提起汉的对匈奴作战,就会让人想起来了霍去病,“封狼居胥”他让后世千秋的男人都把这当成自己成功的梦想。可惜他死的比较早。至于他为什么英年早逝,有两种可能,一是感染瘟疫,一个就是遗传病。要是结合他的孩子在封禅大典后回来就死了这件事的话,我怀疑应该是遗传性的问题居多。毕竟一个皇帝陛下对于靠祖先的辉煌活着的官二代,富二代来说,不怕他们吃喝玩乐,吉祥物的作用大家都懂得。
史记中卫青霍去病为何是奸佞是司马迁对他们有什么意见吗
主要原因就是司马迁对李陵同情闹的。司马迁因为李陵的事情被牵连地受了“宫刑”,你说此时是不是“泥人还要有三分土性”了呢?
司马迁虽然是史官,但却是世家出身。祖上从秦始皇开始就已经在朝任官,所以司马家族和陕西李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非常的好。同时因为替李广的孙子李陵说了几句话,就被“宫刑”了,你说司马迁能不窝火吗?再加之祖上就存在的情感,所以带有自己的情感,站在李家的角度去写史记也在情理之中。而且卫青霍去病确实是靠着娘家才得以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一点也是事实存在。汉朝还没有科举,大部分官员都是贵族世家通过“举孝廉”出来的,对于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社会下层人士,自然就带了有色眼镜。在西汉那种情况下,对于外戚一直都是嗤之以鼻的。
卫青原先只是公主府上的一个马奴,主要负责喂养马匹,以及为公主牵马,而他的姐姐则是一个舞姬,后来汉武帝去到公主府上见到了他的姐姐卫子夫,于是就喜欢上了这个舞女,后来还将她封为了皇后,这个时候汉武帝也正准备着手攻打匈奴,在了解卫青之后,认为他是一个可塑之才,于是就派他率领兵马,前去攻打匈奴。
而这霍去病则是卫青的外甥,从小父母就对他不管不顾,父亲不管他的是因为他是一个私生子,卫青与自己的外甥一样,也是母亲与人私通之后所生下来的,所以他们两个不仅没有什么家境,出身还这样不光彩,而司马迁是撰写历史的人,经常对他人评头论足,所以对卫青与霍去病这样出身不太光彩的人才会持有偏见。
卫青还是性格内敛,但是霍去病年轻气盛,又自恃才高。在注重礼仪的传统封建社会,对于掌握历史记录的文臣来说,霍去病除了打仗厉害其他的方面根本上不了台面。汉武帝常年征战,虽然功勋卓著,但是老百姓却苦不堪言。而汉武帝却又是个有个性的皇帝,几乎重用的都是至亲之人,好在卫青霍去病还是给力,没有给汉武帝丢脸。但是汉武帝好战的个性,深得武将的崇拜但是对文人来说却非常的厌恶。所以司马迁自然也不喜欢汉武帝,连带着卫青、霍去病也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