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在死战不退的情况下,马超、赵云联手对战关羽、张飞,哪边胜
- 四大名著中,哪部作品的文学性更高
- 秦可卿为什么要带贾宝玉去自己房中午睡
- 白先勇先生为什么独喜欢程乙本《红楼梦》,而且还说有幸今生有全本《红楼梦》可读
- 为什么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﨏,难道真是因为下雨不杀他
在死战不退的情况下,马超、赵云联手对战关羽、张飞,哪边胜
武力问题,一般以“演义”为准;
马超、赵云、关羽、张飞,同为蜀国的“五虎上将”;所以!此次战役,应该是蜀国的一次内斗;而且指明了是死战不退的情况,也就是说,必定有一方会倒在血泊之中;
显然,这位题主是敌国打入蜀汉内部的特务,从内部挑起蜀汉五虎的血战,削弱蜀汉的内部力量,以达到吞并蜀国的目的;五虎失其二,岂不成了“三虎上将”;蜀国本就兵微将寡,如今痛失两虎,加上黄忠年迈命不久矣,五虎已去其三;题主的智慧可抵百万雄兵,佩服至极;
闲话不多说,既然这边问的是赵云、马超对战关羽、张飞,哪一方胜出?那我们就围绕正题来展开分析,看看究竟这两组猛将,谁的胜率更高;
先说结论;个人认为!赵云、马超一组的胜率更大!!!
张飞战马超;
张飞战马超就比较直观,可以直接参考“葭萌关一战”;
- 张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与你大战三百回合”,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没人肯跟他大战三百回合;
- 可以说在葭萌关前,是马超成就了张飞的一次梦想,现在终于有个傻蛋,肯陪这个疯子一起疯了;
- 马超接住张飞,就是一番酣战,先斗百余合,再斗百余合,天都黑了,二人的战斗激情,依然未消减半分;再战二十余合之后,在刘备的极力劝阻之下,好说歹说,二人方才善罢甘休;
此战,两人打了将近三百回合,并未分出胜负;这说明什么?说明二人的实力极其接近,即便再斗下去,也很难分出个胜负所以然来,顶多是各自累死收场;
所以!赵云、马超对战关羽、张飞一战,实际上可以看成赵云与关羽的个人表演;
关羽我们都知道,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战绩极其风光;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属于一刀流大师,持久战力不足;如果关羽在几合之内,没有斩杀掉敌人,那么?他的战斗意志以及体力,将会越来越弱,甚至低出一个档次;夏侯惇几番单挑关羽,庞德几番溺战关羽,与黄忠的几番决斗,皆可证明关羽的短板所在;有时候,甚至连纪灵这样的二流武将,在关羽面前都可以走上几十合不败,或者在关羽右臂少力的情况下,徐晃都可以七八十合将其击败;
反观赵云,则不然,赵云属于越战越勇型;初出茅庐,即能在五六十合之内战平河北第二名将文丑;长坂坡一战,更是七进七出,于百万军中斩杀曹魏战将五十余人;之后打平许褚,击败张郃,斩杀高览;汉水大战中,更是突入万军从中,直教张郃等当世名将望而生畏;
而且,赵云的个人武力值,常常被称为“演义”第二,仅次于吕布;以关羽的能力,显然不足以在数合之内斩杀赵云,此战一旦展开,必定上演持久争雄的局面,于关羽来说,肯定是不利的;
所以!个人认为,赵云、马超对战关羽、张飞,在死战不退的情况下,赵云方的胜率更大;
四大名著中,哪部作品的文学性更高
四大名著其实指的是四部书。一部是《水浒传》,一部是《三国演义》,一部是《西游记》,还有一部是《红楼梦》。
按说,这几部书并不同一年代同一邦国,需要区别划界的来看。但延亘了几百年直到如今,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书作反倒偃旗息鼓作鸟兽散,唯有这四部书越来越受到来自民众的喜欢和爱戴。
这四部书中,《水浒传》应该成型最早,接下来的就是《三国演义》。其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本是同一朝代同一时期的人物。据可靠资料记载,俩个人还是名正言顺的师徒关系——施耐庵为师,罗贯中为学。
就我个人来说,我接触的第一部四大名著就是《水浒传》。那时青葱,也只是小学年纪,若干捭阖纠葛不懂,只记得看个热闹,对书中的人物如林冲、鲁智深、武松、花荣、关胜、董平、张清等高手佩服得五体投地,深悔晚生了几个世纪,恨不得及早投胎,和他们厮混在一起,也用义薄云天的豪气干云和万马军中斩将搴旗的绝世武功博得个青史留名,万古流芳。
后来又被赵子龙单骑救主、大战长坂坡;关云长水淹七军,过五关斩六将和张翼德喝断当阳桥恶斗吕奉先所吸引,开始迷上了《三国演义》。
但说实话,这部书虽然也是号称白话文,其实一点也不好懂。这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甚至有些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就是因为这书中的语言文字和《水浒传》相去甚远。如果说《水浒传》是一部白话文小说,那《三国演义》可称得上是半文半白,泥古不化。
所以,相较于《三国演义》,我个人更喜欢《水浒传》。
后来接触到了《西游记》。感觉吴承恩这高人真是无孔不入,一心营造的上天入地神鬼莫测让我再次靡废沦陷,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倒不是什么语句有惊天之处,而是这个令人感到炫酷的人妖大战充满了奇诡的魅力,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接触最晚的,应该是《红楼梦》。虽然家里早有早前的竖版繁体,但翻了几页即刻觉得乏善可陈,无聊透顶。就是因为其中没有我喜欢的万马军中战犹酣,血染征袍红。
开始喜欢甚至迷上《红楼梦》,是在陪儿子读书的阶段。那时候一心陪儿子,也没什么娱乐项目聊以打发闷坐的时光,就拣选了《红楼梦》来读。
谁想这一读就上了瘾,和打吗啡抽大烟一个德行,宁可不吃不睡不干活,也要捧着这书看得执迷不悟,天昏地暗,就像东北人对二人转的评价“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没办法,就是喜欢,莫名的喜欢,无来由的喜欢,是打心里头往外的那种刻骨铭心的喜欢。就再也拔不出来心绪,一直随着故事情节的延宕随波游走。
迄今为止,在我有限的的读书记忆里,《水浒传》是接近于翻烂了的一部书,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那些天罡星、地煞星都能倒背如流;《三国演义》大概在六七遍之间,其中尤以子龙的片段最让我神往膜拜,一心想着那个姿颜雄伟、白马银枪的少年将军;《红楼梦》则是翻来覆去的读,从粗读、细读到精读、研读,怎么也在十遍以上,还是觉得这个宝库实在太过诱惑,总有挖掘不完的宝藏待你发现和整理,也打算一如既往的继续读下去,直到看不到字的那一天为止;而儿时最爱的《西游记》,则基本成了书架上的摆设,蒙尘若许,却总也想不起来再拿起它。
以我个人不太成熟的文学阅读观点体会,《红楼梦》无疑是文学性最强、最引人入胜的读物,说它是文学顶巅上的璀璨明珠一点也不过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目前仅止是残存的前八十回,但其文学内涵和容量却不能小觑,完全可以媲美世界上任何一个时代的古今中外煌煌名著,并且依然光华烁烁,独步芳华。
曾经有人建议把《红楼梦》单独提出来使之成为文学之最,其余的三部著作加上《金瓶梅》再合成四大名著。这个观点我个人持极度首肯的态度,也坚决拥护这一举措。因为《金瓶梅》原本就是四大名著之一,后来是因为《红楼梦》的横空出世,才被刷下来成了摆设——应该说,《金瓶梅》回归四大名著,确属理所应当,众望所归。
这里免不了再提一下《西游记》。原本对这部书兴趣最浓,也最珍爱,后来却是最厌烦的一部书,连端起来的兴趣都没有。盖是因了其中的妖魔鬼怪没了人形,有些像现今那些突发奇想天马行空的所谓网络流行小说,其文学意境却也参差无二。
综合起来比较,个人觉得《红楼梦》文学性最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奇书;第二位应归于《水浒传》,不仅写尽了天下好汉喧嚣江湖,也写满了人世沧桑、大树凋零;《三国演义》就只能排在第三的位置了,虽然那里有我最钟爱的英雄赵子龙;而《西游记》则为末端殿脚,是我本人认为文学性最不突出的一部经典。
图片来自网络
秦可卿为什么要带贾宝玉去自己房中午睡
好问题!这里是曹雪芹的一处重要隐笔,暗示了贾宝玉与秦可卿之间的一段隐藏关系。
明清时期,年轻男女之间,必须严格遵守男女大防,不得随意接触。即使今时今日,女儿家也不会随便让人进入自己闺房。
但红楼梦作者却偏偏让秦可卿带贾宝玉到自己房间午睡,在那个年代,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不知廉耻。
作者为何要故意这么写?
因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贾宝玉和秦可卿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而书中不少情节,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秦可卿剧照
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贾宝玉闻听噩耗,当场便喷了一口鲜血。
(贾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得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得“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
从贾宝玉听到秦可卿去世的反应来看,贾宝玉与秦可卿之间,实是令人疑惑,叔叔辈听到侄儿媳妇死讯,何至于口喷鲜血这么严重,何况这侄儿媳妇还是宁国府那边的。此为其一。
贾宝玉剧照
其二,脂砚斋在脂批中,多称呼黛玉为“颦卿”,将宝钗唤作“宝卿”,其余女子也多以“卿”称之。
唯有将秦可卿,称呼为极亲热的“可儿”,这也证明贾宝玉与秦可卿之间的关系,绝不似表面看来那么简单。
其三,在“午睡”情节里,贾宝玉进入秦可卿房间后,其表现也极为奇特。
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宝玉便觉得眼饧髀软,连说:“好香!”
贾宝玉在这里的表现,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形容,那只能是“意乱情迷”最贴切,
那宝玉才合上眼,便恍恍惚惚地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
接着贾宝玉睡着了,开始红楼书中最重要的“梦游太虚幻境”,而他睡着的时候,梦中梦到的还是秦可卿。
秦可卿剧照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贾宝玉对秦可卿的态度都不太寻常。
那秦可卿对贾宝玉,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原文对此有过详细描述。
有一嬷嬷说道:“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媳妇房里睡觉的礼?”秦氏笑道:“嗳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了,就忌讳这些么?上月你没有看见我那个兄弟来了,虽然和宝叔同年,两个人若站在一处,只怕那一个还高些呢。”
从文中可见,秦可卿只当贾宝玉是个孩子,而此时的贾宝玉,确实也只是个孩子,因为这时他只有9岁。
儿时贾宝玉与林黛玉剧照
秦可卿死时,贾蓉20岁,贾蓉又大贾宝玉9岁,所以去世时贾宝玉大约11岁。而秦可卿从生病到去世,中间经历了约2年时间,所以文中贾宝玉入秦可卿房间午睡的年龄,只有9岁左右。
秦可卿只当贾宝玉是个孩子,但贾宝玉对秦可卿态度,却是不同寻常。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平和”的秦可卿,正是贾宝玉的初恋,或者说暗恋对象。
这一点在后文也得到了印证。
贾宝玉在游完太虚幻境后,并没马上返回,而是与秦可卿在梦中云雨了一番。
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儿女之事,难以尽述。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
从辈份上讲,贾宝玉是秦可卿的叔叔辈,二人年龄又相差甚大,毫无疑问,贾宝玉这番暗恋,是个不容于世的禁忌之恋。
秦可卿剧照
这似乎有些难以理解,尽管贾宝玉暗恋自己侄儿媳妇确实算是个难以说出口之事,但作者却把这点事连篇累牍地认认真真地写了一遍,有这个必要么?
还是有必要的,因为红楼梦是“大旨谈情”,“情”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和明线,贾宝玉这段情虽说是禁忌之情,那也是情。
而且这段暗恋,是后面贾宝玉和林黛玉生死之恋的前奏,宝玉和黛玉之间,不能突然之间就爱得昏天黑地,那样会显得太突兀。
所以贾宝玉对感情的认知,必须要有个自然的成长过程,他对秦可卿的暗恋,正是有这番作用在内。
贾宝玉剧照
从另一方面讲,这件事对作者本人来讲,也是比较重要的。
因为贾宝玉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他对自己人生这段成长往事比较在意,他要浓墨重彩一番,也只能由他去了。
贾宝玉少年慕艾,暗恋秦可卿,并非什么大逆不道之事,谁都有过青春期,红楼梦作者,也是一样。
歌德曾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引为世界名著,曹雪芹也不遑多让,这一段,正是具有中国封建主义社会特色的“少年贾宝玉之烦恼”。
文/梦醒锦官城
文章推荐重磅深度大文:《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
白先勇先生为什么独喜欢程乙本《红楼梦》,而且还说有幸今生有全本《红楼梦》可读
#泛文化写作营# 一白先勇其人
白先勇作家。出生于1937年7月11日广西桂林。回族人。中国国民党桂糸高级将领白崇禧先生的公子哥,排行老八。白崇禧先生一生,共有十个孩子,七男三女。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其中九个孩子都很活泼,深受白崇禧老先生的喜爱。
可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却很内向,也很少跟兄弟姐妹们一起玩耍,当然更不会讨白老先生欢喜。但是,长大后的他却成为白崇禧先生所有子女中名气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个,他就是白先勇。
白先勇从小体弱多病,7岁时,曾患有肺结核。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
1956年,毕业于台湾最早、最有名望的公立建国中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和马英九,连战以及朱立伦等名人共为该校校友。同考入今国立成功大学,随后转入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攻读英国文学。
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讲授中国语文和中国文学。并在那里定居,1994年退休。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
二何为程乙本
在红学界,大家通常把《红楼梦》分为;程甲本、程乙本和脂残本。
(1)脂残本,说通俗一点就是手抄本。乾隆十九年,大家把手抄本也叫做“甲戌本″。除此以外,市面上还有两种手抄本即“己卯本“、“庚辰本“。后来这三个版本在印刷出版时统称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2)程甲本,是经高鹗整理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后,又补写了后四十回的完备本子。我们叫它“程甲本“。这个本子出版不久,即有北京琉璃厂东观阁刻本出现,到上世纪初,木刻《红楼梦》有一百多种,都是根据“程甲本”翻印的。
(3)程乙本,应该是在乾隆五十七年间,高鹗与程伟元根据己出版的程甲本加以修订后,用活字印刷术将共计120回文稿起名为《红楼梦》,并排版加印出来。具体时间,大概在程甲本印刷完成后的大约70天左右,故名程乙本。
三白先勇为什么对《红楼梦》程乙本情有独钟
1791年到1792年之间,所有《红楼梦》的印刷本,都是经过程伟元排版印刷的。包括被我们称之为“程甲本“和“程乙本″的《红楼梦》。当时书名叫《绣像红楼梦》。作品首页,由程伟元作序,高鹗题跋。扉页是《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被称之为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它的艺术成就和它的高度是不言而喻的。可遗憾的是,一提到它的版本归属,大家立马议论纷纷,没完没了。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白先勇以课堂讲义为版本编纂而成的《细说红楼梦》
在出版的同时,也给许多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为什么“程乙本”这么重要?《红楼梦》诸多版本中,究竟差异几何?问得好!
(1)自从白先勇七岁得了肺结核以后,在恢复期间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都在陪伴着他。从此他走进了《红楼梦》的世界。到了美国圣塔芭芭拉大学以后,他用了尽二十多年的心血,为学生们导读《红楼梦》。退休以后,在母校台湾大学历时三个学期,为同学们专题讲解《红楼梦》。亳无置疑白先勇教授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大家可想而知。
(2)红学大家胡适先生,在民国的时候,就曾经极力推崇《红楼梦》“程乙本”,十几年来,风糜一时,在海内外的影响都很大很。直到一九五四年,针对胡适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开始全面否定并加以批判后,从此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才开始名落孙山,逐渐被其他版本所取代。
(3)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文学家林语堂,曾经说过:《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地位,最大的魔力,主要在后四十回,而不是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恒古未有的大成功”。
(4)正如白先生在台湾大学演讲时说到:我为什么对“程乙本“情有独钟,因为《红楼梦》是我的文学圣经,指导我写作的百科全书。桂冠版在《红楼梦》出版史上应该是一道里程碑。从小说艺术和美学观点看,以“程乙本”为底本的台湾桂冠版,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红楼梦》版本。在美国加州大学,我讲授《红楼梦》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我一直采用桂冠这个本子。作为教科书,桂冠版优点甚多,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由此可见,白先生一语道破天机。这也正是他唯独喜欢“程乙本″的根本所在。
三白先勇为什么说今生有幸能够有全本《红楼梦》可读
著名台湾女作家张爱玲,在和朋友聊天时曾嬉言:我这一生中最感遗憾的事就是,曹雪芹《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完。而我感到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
何其相似乃尔!白先勇几乎在每每点评《红楼梦》时都说,我最有幸的一件事,就是有《红楼梦》全本可读。白先勇之所以这么说,其理论是建立在他肯定了,后四十回出自曹雪芹之手,最低限度也应该是曹雪芹有残稿留传下来。程伟元和高鹗二位充其量不过是截长去短,修修剪剪而己。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几十年来,白先勇以“庚辰本”为底,参照“程乙本“的基础上,在程伟元和高鹗后四十回中反复比较分析得出;
(一)全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而最终能够一一接榫,自成一体,就不会出于他人之手,加上人物举止,言行、性格语调在前后亦无矛盾;特别是后半部分描写贾府繁华落去,作者寄于笔端的哀悯和追念,绝非是高鹗能够轻易写得出来的。而且后四十回由盛入衰,节奏加快、文字萧疏也都是情节发展的合理需要。
(二)诸如对秦钟、袭人、晴雯、芳官等人的具体描写,不妥之处比比皆是。失去依凭的尤三姐挥剑自刎,明显是把整个人物彻底写塌了。
(三)无论是宝玉、黛玉的定情手帕,还是蒋玉菡、花袭人结缘的汗巾,都流畅地贯穿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没有任何假借他人之手,再续前缘的痕迹。
(四)至于后四十回由盛入衰,节奏加快、文字萧疏也都是情节发展的合理需要。
白先生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部天书,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红楼梦》的,一种是没看过的。看完《红楼梦》的人他会对人生观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红楼梦》里面到处都是中国式的人情世故;在极端复杂的宗法社会底下,该怎么表现礼数,这本书应有尽有。
作者创作时将其整个生命的经历体会都熔铸到了作品之中啦,而阅读活动进行时,读者自身的遭遇和感悟也将深刻影响其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五结束语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几百年来《红楼梦》打动了多少读者,又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读了一辈子《红楼梦》的白先勇之所以十分推崇包含后四十回的“程乙本”,正象他所说的一样,我们应该感到荣幸,荣幸的是,今天我们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为我们整理出来了一部有前有后,有头有尾的,共计一百二十回足本的《红楼梦》。
附白先勇主要作品名录
散文集《蓦然回首》
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
长篇小说《孽子》等。
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2018年,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和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
(完)
为什么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﨏,难道真是因为下雨不杀他
出题人应该将地址搞错了,是困在上方谷,我查阅原版三国演义上方谷之战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讲的是后三国时代诸葛亮第六次出岐山的时候。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司马懿是怎么被困上方谷的?
上方谷之战是孔明第一次引司马懿出来对战,同时也是他最后一次引他来出战。司马懿在前五次抵抗诸葛亮的时候,他心知肚明,诸葛亮的阵前用兵,当今天下恐怕无人能敌。
孔明最大的弱点始终在他的后方,所以除了跟他耗,一直拖后期甚至大后期,否则没有别的出路。况且司马懿也派过别的大将出战,能赢诸葛亮的好像还真没有,就连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在木门道都中计了,最后都凉凉了。
这也是司马懿一直坚守不出战的原因,毕竟出战就是送人头献祭嘛。诸葛亮眼看着司马懿就是不出来,也很着急啊,于是千想万想,想出了一个连环的套路:
第一步,先是造出一堆木牛流马,让高翔领着军队运军粮还交代高翔一定要让魏军知道咱们用这个东西运粮,最好让魏军连粮带车一起抢走。
第二步,派大将王平,把魏军运的粮食全部劫走,具体是这么操作的,诸葛亮当时已经料到司马懿肯定会派人仿制出一大堆木牛流马也用来运粮食,但司马懿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个运粮器的是有机关的,这个机关就在木牛流马“嘴”里的“舌头”部位,旋转一下它就怎么推也推不动,王平就带了一队人冒充检查司马懿大军粮草的,然后就偷偷摸摸在木牛流马上动了手脚,运粮器动不了就使得魏军很惊慌,王平趁机把粮草劫走了。按说这就已经血赚了,可是这还没完事儿。
第三步,大军粮食全没了,就算司马懿他平时喜怒不形于色,此时也是气炸了,他要下定决心把这个粮食夺回来。于是孔明就把上方谷布置一个粮草大营,然后山谷周围全都布满了引火物,做成致命的陷阱。然后还让马岱引一支部队蹲草丛做伏兵。最后一步就是让魏延诈败做诱饵,把司马一家引入上方谷。
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本来司马懿父子是妥妥的挂了,但是老天仿佛给换剧本了,突然下起了雨,把这个大火给浇灭了。最后诸葛亮看到此景,口吐鲜血,当场自闭,没过多久就收拾收拾跟姜维交代了后事去世了。
说到这里有人就问了,诸葛亮不多智近妖吗,为啥最后没把司马懿弄死呢?难不成没下雨?要么就是放水了?那不对呀就算下雨了,那马岱的伏兵是不是也可以用箭射死司马懿?
这当然不可能是诸葛亮放水了。之前都说了,诸葛亮为了上方谷这一战可谓煞费苦心,说不准多少亿的脑细胞都耗掉了,怎么可能放水呢?这个跟空城计不一样,你要说空城计是司马懿为了保全自己故意没看破诸葛亮的计谋给他放了水,尚且可以理解。
关于下雨这件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诸葛亮的天气预报没算准(更准确的说是没有想到下雨这种极小概率事件就这么巧那天发生了)。也许是诸葛亮年轻的时候物理没太学明白,上方谷它是个山谷,冷空气沉积在谷底,大火一起,空气温度急剧上升,引发空气强烈对流形成雨云,很有可能因为这个下了暴雨。
但是如果要是从古人的心理角度考虑有木有这个可能——古代人还是比现代人畏惧天的,就是哪怕灭族也不能逆天。当时下了场暴雨,就是诸葛亮也好,马岱的埋伏部队也罢,他们的内心真的就是一首凉凉送给自己,尤其诸葛亮,“知天意逆天难”,诸葛亮觉得天意难违于是也就有点想要放弃治疗了,反正在他看来蜀汉是必亡的,他只是想报答先帝刘备知遇之恩,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至少他活着的时候不能输。
还有一个客观的事实不能忽略,当时诸葛亮数次北伐的情况,可都是魏国的兵力是蜀国的数倍,诸葛亮深知要想灭掉司马懿,只能用奇招,既然火都没有了,就算马岱的军队能放箭,奈何也没有那么多部队呀,司马懿虽然被围,不过没有火了想突围也不难。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只是《三国演义》当中罗贯中设计的一个情节,作者是想给蜀汉增添一丝悲剧色彩,体现出天意难违这个立意,认真你就输了。
其实上方谷这一情节的灵感来源,应该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的“卤城之战”,司马懿确实出战了,也确实是大败了司马懿,不过没有火攻这个环节,下了大暴雨倒是有的,这就使得蜀汉水路运军粮出现了障碍 ,再加上李严误了军粮,最后灭掉司马懿近在眼前,最后却卡在了军粮上,无功而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