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在曹营心在汉上一句

身在曹营心在汉上一句(如何理解“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最初是用来形容谁的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0 21:29:31 浏览7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最初是用来形容谁的呢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人在曹营心在汉。(一句话就全包括)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关羽还是徐庶

一切皆有可能,“人在曹营心在汉”是后人对前人的评论,并没明确指向谁,对这样的提问早前己回答过,在此不再多赘。

???谢谢!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万事劝人休瞒昧"什么意思呢

举头三尺有神明,相信这句话大家经常会听到,但是还有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万事劝人休满昧。

其实这几个字可以用正大光明来形容,告诉人们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你想骗取别人以获得信任,结果只是骗取了自己的良心。

这个世界上有人聪明,有人老实,但聪明与老实也是可以转换的,也是相对的,很多人认为那些常常欺骗别人的人是聪明人,而轻信别人的人则是老实人。

其实不然,因为那些所谓的聪明人骗取了别人一次,但是他不可能骗取别人第二次,尤其是老实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人已经贴上了骗子的标签,想再上他们的当,那简直就难如登天,这样想一想,谁聪明谁老实可想而知。

举头三尺有神明,以前的人们还相信鬼神,尤其是佛教文化在我国根深蒂固,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瞒不过神灵的眼睛,神明在哪里?举头三尺就有神明,听过灶王爷吗?我记得过年的时候每年都给灶王爷祭灶,奶奶告诉我,灶王爷是记录人间各种事情的,每到快过年的时候,灶王爷就会将家里所有的事情上报给天庭,虽然我知道是假的,但是仍然感到很快乐!

举头是否真的有神明?这个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瞒不了别人的,做人做事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愚昧的以为可以骗得了别人,你可以欺骗别人,但是你可以欺骗自己的良心嘛?

不畏人知畏己知,没有什么事可以欺骗到自己的,而这里所说的愚昧就是自欺欺人,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这句话其实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令人深思的,告知人们与人为善,正直,善良,细细品味这句话,其实也有禅意,是非常令人值得深思的一句话。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要去做欺骗别人的事,不要去做自欺欺人的事,这其实才是大智慧,有句话叫大智若愚,那些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很愚钝,其实并不是他们愚钝,而是他们参悟了很多。

非常值得令人深思的一句话,可以成为人生的座右铭,可惜很多人看不透,信者自信,无需多言。

“但愿世间无人病,宁可架上药生尘”出自哪里你认为现在还有这种人吗为什么

谢猴哥之邀!

过去,我国很多地方的中药店都是挂一副对联 上联:但愿世间人无病 下联:宁可架上药生尘 横批:天下平安 。现如今,药店则会挂一大横幅,买十赠五,购药满128元送鸡蛋10个……。这个黑色幽默说出了现实中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无耐与悲哀;同时,也钩起了对那幅充满医者仁心对联的探究。

传说乾隆年间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江南名医叶士天路过一座破庙,在门前遇到一位衣衫褴褛几乎冻死的乞丐。叶士天把乞丐背入庙里,脱下外套给他取暖,还给他喂食喂药。乞丐终于得救,叶士天欣慰不已,露出真诚的微笑。通过聊天得知,乞丐是个孤儿,无法生计。心地善良的叶士天,不忍心让他继续行乞,决定把乞丐带回家中收为徒弟。几年后,乞丐可以独自给病人抓药、诊断,却变得没有以前开朗,原来是想念家乡了,叶士天得知此事后,送他些许钱财,并找人将他安全送回故乡。

乞丐听从叶士天的建议,在家乡开了一家叫做药济堂的药店,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郎中。他始终不敢忘记临别前,恩人叶士天的一番叮嘱: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切勿因贪恋钱财,而丢失仁德之心。为此,郎中亲自写下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恙,宁可架上药生尘。

医者仁术,大医精诚,虎居杏林,悬壶救世。现在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由解放初的34岁提高到如今的78岁,北京和上海甚至到了85岁。这其中与我国广大的医护人员的救死扶伤和医学科学进步是分不开的。当然,本文开始讲的冷笑话,也反映出现在医患关系很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恢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现“但愿世间人无病 ,宁可架上药生尘 ”理想场景,已为期不远了!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哪两个人的典故他们下场如何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成语,出自于《三国演义》。意思是说“人在曹操的营地里,但是心思却还是在汉”。比喻人忠贞不二;也指做事不专心,开小差。这个成语主要有三个主人公,分别是:

1、荀彧

曹操的谋士荀彧足智多谋,为曹操出谋划策,举荐了不少的人才。曹操早年反逆臣董卓,救汉献帝与危难之间。而荀彧忠于汉室,曹操平反有功,就一直跟随曹操。但是后来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荀彧也看出了曹操有异心,并不是真正的想兴复汉室。道不同,不相为谋,渐渐的,二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2、关羽

刘备打着姓“刘”的旗帜,称自己为刘邦的后人,遂兴复汉室。公元200年,曹操打败刘备,捕获关羽。曹操十分敬重关羽,对他礼遇有加,想让关羽归顺自已。而关羽、张飞、刘备三人早以结拜为兄弟,关羽不忍背叛刘备,最后过五关,斩六将,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3、徐庶

谋士徐庶是曹操的军师,就是他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进入曹营。但是他进入曹营后,一句话都不说,还暗暗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计。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由此而来。

看到这里,小编真是太同情曹操,感觉他好孤独的样子,身边都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忠心于他。最后,小编提前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2019年暴富、暴瘦、暴漂亮。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正门上有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你知道是什么来历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有一名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时任南阳知府湖北宜昌人顾嘉衡所题。虽然顾嘉衡因为身份特殊不想辩“襄阳南阳”,但这里还是要辩一辩的。


首先,开宗明义提出观点:躬耕之争的根源在于古今行政区划的变化,导致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南阳市”的区划远小于诸葛亮时代的“南阳”!

  • 诸葛亮躬耕之地最早的记载当然是《出师表》中的“躬耕于南阳”一句,但这个“南阳”不是今天的南阳市,而是东汉的南阳郡,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平顶山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随州市 、十堰市的部分地域和今襄阳市的枣阳、襄州、樊城、隆中、谷城、老河口,甚至还包括今陕西商洛市东的武阙关。而且东汉的南阳属于楚文化的荆州不属于中原文化的豫州。
  • 正是由于后世“南阳”的行政区划较东汉大幅缩小,导致躬耕地不再属于后世南阳行政区划范围内,而“躬耕于南阳”一句又太有名,才会有后人错误把“后世南阳”等同于“诸葛亮时代的南阳”。就这样逐步形成所谓躬耕之争。

其实,在元代以前诸葛亮躬耕地还是很清楚的!元代以前所有史书都记载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

◎诸葛亮死后约70年,东晋《蜀记》记载:“(西)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此碑南宋时还保存在襄阳。南宋王象之编撰的《舆地碑记目》记载: “襄阳府碑记,诸葛武侯故宅碣,晋李兴撰。”

从此以后隆中做为诸葛亮躬耕地的具体地点,成为了1700年来史书的共同记载,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任何争议,当然也就没有“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 正史《裴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注《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最早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具体地点的记载,也是唯一计入正史的记载。
  • 正史《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习)凿齿既罢郡,归与秘书曰:吾以去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

隆中做为躬耕地明确记入正史,而且是正史中唯一关于躬耕地的记录!可见当时隆中作为躬耕地是毫无争议的,当然也就不存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不仅是正史,中国历代编撰的地理志也有许多关于隆中为躬耕地、为刘备三顾地的记载。中国历代地理志不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山川地理,还包括了与之有关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古迹。

  • 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编撰的综合性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沔水)又东径襄阳县北。”
  • 南北朝南梁鲍至编撰的区域性地理志《南雍州记》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先有人姓董居之,灭门后,无复敢有住者。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髙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 唐代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编撰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记载:“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北二十里。”
  • 北宋地理学家乐史编撰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记载:“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以上从北魏到北宋历代地理志都无一例外的记载襄阳西二十里的南阳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是刘备三顾地!而且没有任何一部地理志提到还有其它躬耕地的传说。

  • 比如《水经注》对宛城周边的地理和人文历史有详细介绍。“淯水……又南迳宛城东,其地故申伯之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伐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其东城内有旧殿基,周二百步,高八尺,陛阶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周一百步,高五尺,盖更始所起也。城西三里,有古台,高三丈馀,文帝黄初中南巡行所筑也。淯水又屈而迳其县南,故《南都赋》所言淯水荡其胸者也。 …… 淯水又南,梅溪水注之。水出县北紫山,南迳百奚故宅…… 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者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 盛弘之著《荆州记》以为三公置。余案淯水左右,旧有二澨所谓南澨、北澨者,水侧之汶。聚在淯阳之东北,考古推地则近矣。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城西有孔嵩旧居。”

从宛城开始,郦道元从北向南介绍了宛城周围的古宛城、古台、梅溪水、百奚故宅、三公城、范蠡祠、何进故宅、孔嵩旧居等古迹,唯独没有提在淯水西不远处的梅溪水边有个所谓“卧龙岗“,没提有所谓“诸葛亮躬耕地”,没提有所谓“魏晋开始祭祀诸葛亮”的祭祀地!

  • 要知道当时南阳地区就在北魏控制之下,而郦道元本人曾担任过鲁郡太守和东荆州刺史,这两个地方都曾属于东汉南阳郡。可以说郦道元要了解南阳地区的人物古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 那么郦道元为什么只字未提卧龙岗周边有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呢?
  • 为什么反而说汉江南岸当时属于南朝控制下的隆中是刘备三顾地呢?

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历史上卧龙岗周边原本就不存在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可见诸葛亮躬耕于襄阳西二十里的南阳隆中本来就是历史事实。可见当时根本就不存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真正分歧的来源是元代蒙古人编撰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大元一统志》。

在该志中,蒙古人一方面继承了历代地理志关于隆中的表述,另外也记载了隆中有与刘备三顾有关的遗迹。

◎“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葛井,在襄阳路,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同时也创造性首次提出有一个叫卧龙岗的躬耕地。

◎《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 “卧龙冈,在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又荆州记云:南阳县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孔明尝登此山作梁甫呤......”

这一点不但与正史《裴注三国志》相矛盾,而且还为了证明这个卧龙岗还加入了一条篡改的关于“独乐山”的史料。

来看看在元代之前的史料是如何记载的吧!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记载:“邓城西七里有作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为梁甫吟。”

◎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记载“独乐山,盛弘之荆州记云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

◎宋代郭知达注《九家集注杜诗》记载:“盛弘之荆州记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

◎宋王洙注《分门集注杜工部诗》记载“盛弘之荆州记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甫吟。”

以上比元代早的史料都证明《荆州记》中关于“独乐山”的记载是“邓城西七里”,不是“南阳县西七里”。而且除了这个《大元一统志》外,没有任何史料再说独乐山在“南阳县西七里”。而邓城遗址就在今襄阳樊城。

可见所谓的躬耕地争议正是元代通过篡改史料形成的结果!


此后明清地理志也继承元代将两者并立。

《大明一统志》的记载

◎襄阳府《山川》条记载:“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隆中书院,在隆中山。蜀汉诸葛亮尝寓此,后人因建庙祀亮,元改为书院……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葛井,在(襄阳)府城西。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

◎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诸葛井在卧龙冈上诸葛草庐前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真……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大清一统志》的记载

◎襄阳府《古迹》条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水经注:沔水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阳县西二十里。诸葛亮家于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县志:山畔为草庐山,半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数人,下为躬耕田……诸葛井,在襄阳县西二十里隆中山东。《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旧宅有旧井一,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县志:隆中山畔孔明隐处有眢井,名六角井……诸葛武侯庙,在襄阳县西隆中山,即武侯故宅,本朝雍正八年修。”

◎南阳府《古迹》条记载:“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诸葛书院在南阳县西卧龙冈,元至大二年勅建……卧龙冈在南阳县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王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忠武祠在府西南卧龙冈,即诸葛亮故庐,旧为祠以奉之春秋祭祀……诸葛井在南阳县西南卧龙冈。”

从元明清三代全国性地理志对比可以发现,隆中的历史记载是一贯的,即为诸葛亮家、刘备三顾地。而元代因篡改史料才出现的卧龙岗,在元明清三代的表述却不一致,如《大元一统志》没提卧龙岗有诸葛草庐、《大清一统志》没提卧龙岗是躬耕地,而元明清三代地理志都没提卧龙岗与刘备三顾有关。这与隆中1700年连续不断的完整历史记载比较起来明显缺乏说服力!


综上分析的可知,“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出现及其复杂化是元代蒙古人编撰《大元一统志》时通过篡改史料编造“卧龙岗是躬耕地”而产生的。

而1700年来隆中是诸葛亮家、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三顾地的记载不仅有完整连续的史料链条,连元明清三代官修地理志都不敢否认,甚至还是两次记入正史,是正史中唯一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具体地点的记载!我想诸葛亮躬耕地的真相如何?答案是不言自明了!

问心无愧自找上一句是什么

“问心无愧”,简短的四个字,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

“问心无愧”,源自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之语,他曾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来自勉。

是啊,尽管尽善尽美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但实现起来,又谈何容易!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风雨的洗礼。可能有生活的艰辛,可能有拼搏努力却仍一无所获的失落,可能有我爱他、他爱她的感情纠结,可能有望子成龙偏是熊的遗憾……

这,就是生活。

于是,非止一人发出感叹: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

既然人生的完美很少,我们就不能什么都想要。

我们不能奢望生活的巧克力盒中,颗颗都恰好符合我们的口味;我们不能只为了自已心中的那份爱情,抛却尊严而去一味的追求;我们更不能误以为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应该有期望的结果……

那么,我们还有奋斗目标吗?当然要有!

那便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自古以来,很多仁人志士,便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做为自已人生的座右铭。林则徐不计个人安危虎门销烟的爱国之情,古代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凌云壮志……他们用坦诚和努力,书写了历史辉煌的篇章!

我们,现代社会中的平凡一员,甚至可以没有伟人、名人、古代君子那般“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胸怀,只要怀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之心,勤勤恳恳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尽管生活还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我们努力并尽力了,依旧平凡的人生,也定会生出洒脱与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