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失音”是怎么回事
失音是指语声嘶哑,甚则不能发音的病证。《内经》名曰“瘖”或“喑”,后世医家根据发病的机理,称为“喉瘖”,以示与中风舌强、语言謇涩的“舌瘖”有所区别。
本篇讨论的失音是以“喉瘖”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喉炎,喉头结核,声带创伤,息肉及癔病所引起的失音,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若其他疾病而兼有失音的,亦可参照本篇治疗。他如妇女在怀孕期而失音者,称为“子瘖”,则属妇科范围。
【源流】
失音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书中称本证为“瘖”,或直称为“不能言”,《灵枢·忧恚无言》有专篇讨论“无音”症。关于失音,《内经》中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感受外邪。如《灵枢·忧恚无言》提到:“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合不致,致无音。”《素问·气交变大论》有:“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二是脏气内伤,如《素问·宣明五气》中有:“五邪所乱……搏阴则为瘖。”《素问·脉解》提出:“内夺而厥,则为瘖痱,此肾虚也。”《难经》首先正式提出“失音”的病名。
唐宋以后对失音有进一步的认识。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指出:“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肾怯失音相似》提到:“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失音乃猝病耳。”将失音与重病大病之后,无力发声的情况作了鉴别。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明确地将失音分为喉瘖及舌瘖两类:“邪入于阴,搏则为瘖,然有二证:一曰舌瘖,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声则如故也。二曰喉瘖,乃劳嗽失音之类,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舌瘖主要见于中风,而喉瘖则是本篇讨论的重点。《古今医统·卷四十六·声音候》指出病分三因:“有内热痰郁,窒塞肺金而声哑不出者,及有咳嗽久远伤气而散者,此内因也。有外受风寒,腠理闭塞,束内郁嗽而声哑……此外因也。”李梴《医学入门·卷四·痨瘵》说:“咽疮失音者死。”指出了痨瘵出现喉头生疮而失音者,预后较差,难于治愈。张介宾《景岳全书·声瘖》对失音的辨证提到:“实者其病在标,音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病在本,内夺而瘖也。窍闭者,有风寒之闭,外感证也;有火邪之闭,热乘肺也;有气逆之闭,肝滞强也……此皆实邪之易治者也……内夺者,有色欲之夺,伤其肾也;忧思之夺,伤其心也;大惊大恐之夺,伤其胆也;饥馁疲劳之夺,伤其脾也……此皆虚邪之难治也。”说明了五脏皆可以为瘖,而以心、肺、肾三脏为主。失音的辨证要分虚实,实邪易治,虚邪难治。清代出现了不少喉科专著,如《重楼玉钥》、《咽喉脉证通论》、《咽喉经验秘传》、《尤氏喉科秘书》、《寒氏喉科秘书》等对本病均有论述。
【病因病机】
形成本病的原因虽有多端,但总的可归纳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由于风寒外袭,肺气为之壅遏,气机不利,则寒邪凝结于喉,以致喉部气血滞流,脉络阻滞,声户开合不利而为瘖。《千金方》提出:“风寒之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如感受风热燥邪,或寒郁化热,肺受热灼,清肃之令不行;或热邪灼津为痰,痰热交阻,窒塞肺气,升降失司,气道不利,亦均可致音声不扬。此外还有因肺有蕴热,复感外寒,寒包热邪,肺气壅闭,失于宣畅而致失音者。
2.久病体虚
慢性疾患,久咳劳嗽,迁延伤正,或因酒色过度,体质不强,以致体虚积损成劳,阴虚肺燥,燥火伤阴,津液被灼,肺失濡养,致声道燥涩,发音不利。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肺失濡润,而致声瘖。亦有久病阴伤气耗,气阴两虚,鼓动无力而致者。如《古今医统》所云:“凡病人久嗽声哑,乃是元气不足,肺气不滋。”
3.情志刺激
此因忧思郁怒,或突受惊恐,而致气机郁闭,声喑不出。情志因素致瘖与内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4.其他原因
用声过多、过强,声道损伤,津气被耗;外感疾病,表证未除,误用升补之剂,或过用凉遏之品;食道异物及呼吸道下部异物壅阻;各种外伤及氨气、氯气等有害气体亦可灼伤声道而致失音。
二、病机
失音一症,可归纳为外感与内伤所致两大类。因感受外邪,阻塞肺窍,而致肺气壅遏,失于宣畅,会厌开合不利,声音嘶哑者,此为“金实无声”,其病属实。内伤失音,多系肺燥津伤,或肺肾阴虚,精气耗损,咽喉、声道失于滋润,而致发音不利,此为“金破不鸣”,其病属虚。一般说来,内伤失音临床表现多以阴虚为主,每可兼有气虚。若属情志致病,郁怒伤肝,肝气侮肺,或悲忧伤肺,肺气郁闭,不能发音者,则为内伤中的实证。
失音的病位,虽属喉咙和声道的局部疾患,病变脏器主要在肺系,但同时与肾密切相关。喉属肺系,肺脉通于会厌,肾脉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肺主气,声由气而发,肾藏精,精足则能化气,精气充足则上承于会厌,鼓动声道而出声。若客邪闭肺,或肺肾阴气耗损,会厌受病,声道不利,皆可导致失音。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本病以声音嘶哑为主症。
2.外感失音一般发病急,病程短,伴有肺卫不和的症状。
3.内伤失音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失音呈持续性加重,多有慢性病史。
二、病证鉴别
失音与喉瘖、舌瘖:喉瘖为喉中声嘶,而舌本运转自如;舌瘖为舌本不能运转言语,而喉咽声音如故,每有眩晕,肢麻病史,或同时伴有口眼斜及肢体偏瘫等症。
三、相关检查
间接喉镜、直接喉镜、纤维喉镜检查有助于原发疾病的诊断。喉功能检查对检查喉的解剖、喉肌功能和功能异常以及早期发现病变均有较大的价值。喉部X线检查如X线平片、断层片、喉部造影以及CT检查,对喉异物、喉狭窄、喉外伤后软骨骨折的诊断很有价值,必要时用MRI对观察喉肿瘤的侵犯范围有帮助。
【辨证】
一、辨证思路
失音应辨外感与内伤。凡急性发病,病程短,或伴有外感表证者,多属外感引起;病起缓慢,病程长,或有反复咳嗽病史者,多因内伤疾病所致。
二、类证鉴别
1.实证失音有寒热与气郁之分
风寒者,常卒然声音嘶哑,伴咽痒咳嗽不爽,鼻塞头痛等;痰热者,声音嘶哑,重浊不扬,咳嗽黄痰,或有身热;气郁者,多因情志郁怒悲忧引发,常呈发作性,或伴有咽中梗塞不舒。
2.阴伤失音注意肺肾的偏重
声音嘶哑且与咽痛喉燥并见者,或有咳呛气逆,多为肺燥津伤所致;声哑反复不愈,日渐加重,或伴干咳少痰,潮热盗汗,形瘦腰酸者,多为肾虚阴亏所致。
三、证候
(一)实证
1.风寒证
症状: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或兼咽痒、咳嗽、胸闷、鼻塞声重、寒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
病机分析: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气道不利,故卒然声音不扬,甚则音哑、咳嗽、鼻塞;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头痛,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2.痰热证
症状:声音重浊不扬,咳痰稠黄,喉干或痛,口燥,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风热犯肺,肺失肃降,痰热交阻,壅塞气道,故发音不扬,声音重浊,咳痰黄稠;热伤肺阴,则喉干或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象。
3.气郁证
症状:突然声哑不出,或呈发作性,常因情志郁怒悲忧引发,心烦易怒,胸闷气窒,或觉咽喉梗塞不舒,舌苔薄,脉小弦或涩滞。
病机分析:郁怒伤肝,肝气侮肺,悲忧伤肺,肺气郁闭,而致突然声哑不出;气郁化火则心烦易怒;肝气上逆,肺气不降,夹痰交结,则胸闷气窒,咽中梗塞不舒;脉小弦,或涩滞不畅,是肝郁之候。
(二)虚证
1.肺燥津伤证
症状:音哑,咽痛,喉燥,口干,或兼咳呛、气逆,舌红苔薄,脉小数。
病机分析:燥邪伤肺,津不上承,故喉燥,咽痛,口干;津液内耗,肺气不宣,故咳呛,音哑,气逆;舌红苔薄,脉小数均为肺燥津伤之候。
2.肺肾阴虚证
症状:音哑,喉燥,日久不愈,兼见干咳,少痰,耳鸣,目眩,腰膝酸软,甚或潮热,盗汗,形体日瘦,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分析:久病之后,肺肾阴亏,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失于滋润,故音哑,咽干,喉燥;肺失清肃,则干咳少痰;阴虚生内热,则手足心热,盗汗;虚火内扰,心神不安,故夜不安寐;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阴不足,则腰膝酸软,耳鸣,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证。
【治疗】
一、治疗思路
根据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一般可分为暴瘖、久瘖两类。暴瘖者,卒然而起,多因邪气壅遏,窍闭而失音,其病属实,治当宣散清疏;久瘖者,逐渐形成,多因肺肾阴虚,声道燥涩而失音,或兼肺肾气虚,鼓动无力,治当清润滋养或气阴并补。
二、基本治法
1.疏风散寒,宣肺利气法
适应证:风寒证。
代表方:三拗汤加味。
常用药:麻黄、苏叶、生姜疏散风寒;杏仁、前胡宣降肺气;桔梗、甘草利咽化痰。
加减:鼻流清涕,头痛者,加白芷、防风,并合射干、蝉衣、胖大海利咽喉,开声音。
2.清肺化痰泄热法
适应证:痰热证。
代表方:清咽宁肺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牛蒡子清肺热;前胡、象贝、瓜蒌皮清热化痰;杏仁、枇杷叶宣降肺气;桔梗、甘草、蝉衣、胖大海利咽喉。
加减:痰阻喉中,加僵蚕、射干;内热心烦,酌加石膏、知母、黄芩;口渴咽干,加天花粉、玄参。
3.开郁利肺法
适应证:气郁证。
代表方:小降气汤合柴胡清肝汤加减。前方用于肝郁暴逆,气闭为瘖,以理气疏郁为主;后方用于气郁化火,具有清肝散郁的功效,并可兼清肺热。
常用药:柴胡、紫苏梗、乌药、白芍、枳壳、郁金疏肝理气;桔梗、玉蝴蝶利咽开音;丹参、百合养心解郁;厚朴花、绿梅花、白蒺藜、合欢花疏肝解郁;川楝子泻肝降气。
加减:肺气郁闭,胸闷气逆,配苏子、瓜蒌皮降气化痰;咯痰不畅者,加川贝母、黛蛤散润燥化痰;忧思劳心,精神恍惚,失眠多梦者,酌配党参、远志、茯神、石菖蒲、龙齿、柏子仁以安定神志。
4.清肺润燥法
适应证:肺燥津伤证。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桑叶轻宣肺燥;杏仁、桔梗宣降肺气;南沙参、天花粉、梨皮凉润生津;桔梗、甘草、蝉衣、玉蝴蝶利咽喉。
加减:咳呛气逆,加川贝母、炙马兜铃;口咽干燥加麦冬;如兼微寒、身热、鼻塞、头痛等表证,可酌配荆芥、薄荷以疏风透表;口干咽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天花粉。
5.滋肾养肺法
适应证:肺肾阴虚证。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药:麦冬、百合养阴生津润肺;生地、玄参滋肾水降虚火;当归、白芍养血滋阴;桔梗、甘草、凤凰衣、玉蝴蝶、蜂蜜利咽喉;诃子肉、胡桃肉敛肺。
加减:如兼见潮热、盗汗、口干、心烦、颧红等火旺证候者,加知母、黄柏;兼有气短、自汗、神疲无力、舌质淡红等气虚证候者,酌加生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等。此外,由于用声过度,声道损伤,津气被耗而失音者,主要在于适当休息,控制语言,同时可服黄氏响声丸,或用桔梗、甘草、胖大海等泡茶服。
三、复法治疗
1.疏散风寒,兼清里热法
适应证:失音属“寒包火”证。症见口渴,咽痛,烦热,气粗,苔薄黄,脉浮数。
代表方:大青龙汤加减。本方可散寒解表,兼清里热,适用于风寒束表,里热炽盛的外寒里热证。
常用药:麻黄、桂枝散寒解表;生石膏、黄芩清泄里热;杏仁、桔梗、射干宣肺化痰利咽;蝉衣、木蝴蝶利喉开音。
2.温肾宣肺法
适应证:素体肾阳亏虚,风寒外袭,太阳少阴两感证。症见卒然声喑,咽痛欲咳而咳不畅,恶寒身困,舌苔白,舌质淡,脉沉迟或弦紧。
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本方温经助阳,散寒解表,适用于阳虚之体复感风寒。
常用药:麻黄辛温宣肺疏表;细辛温经散寒;附子温肾祛寒。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蒲公英、板蓝根各30g、蝉衣6g,煎服。适用于急性喉炎引起的失音。
(2)胖大海6g,玄参12g,开水冲泡代茶。适用于慢性喉炎失音。
(3)雪梨1个,去核,填入川贝母末3g,加蜜30g,同煎服,每日2剂,治痰热及肺燥津伤所致的咳嗽音哑。
(4)胖大海2只,桔梗2g,甘草2g,青果2g,木蝴蝶2g,沸水浸泡代茶,频饮,治风热、痰热及肺燥津伤之失音。
(5)沙参30g,桔梗30g,诃子肉60g,硼砂6g,共研末,蜜制为丸,每丸重6g,每次1粒,每日2~3次,含化咽下。用于久疳,声哑不能言者。
2.常用中成药
(1)黄氏响声丸:功能与主治: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用法与用量:口服,炭衣丸每次8丸(每丸重0.1g)或6丸(每丸重0.133g),糖衣丸每次20丸,每日3次,饭后服用。
(2)铁笛丸(片、口服液):功能与主治:润肺利咽,生津止渴。用法与用量:铁笛丸口服或含化,每次2丸,每日2次;铁笛片含化,每次2片,每日4次;铁笛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
(3)景天虫草含片:功能与主治:补肺益肾,养阴润喉。用法与用量:含化,每次1片,每日3~5次。
3.针灸治疗
(1)体针:主穴:肺俞、扶突、合谷。配穴:风寒侵袭加曲池、风门;风热外袭加大椎、列缺;痰多加丰隆;久病体虚配肾俞、太溪或补或泻。
(2)耳针:耳穴:咽喉、心、肺、神门、内分泌或选取有敏感点。操作:常规消毒后,以毫针刺入,进行捻转。暴喑,用强刺激,留针5~10分钟;久喑,可用埋针法,埋1~3天。对急、慢性失音,均有较好的疗效。
(3)穴位注射法:耳穴:廉泉、强音穴(结喉旁开2寸)。操作:取生理盐水2ml,用5号针头刺入廉泉穴内0.5cm左右,得气后,注药,每日1次;也可取10%盐酸普鲁卡因3ml,用6号针头刺入强音穴(向结喉方向)1.5cm,有针感后,注药。对急性失音疗效较显著;对慢性失音,如声带小结,喉肌疲劳所致者效果较差,肺癌引起的失音无效。
五、临证勾要
1.“金实不鸣”者,主以宣肺散邪,又当辨清寒热
肺者,清虚之脏,为气之主,譬钟也,谓之金,凡感受外邪,或因风寒犯肺,寒气凝滞,肺气失宣,开合不利,或因风热燥邪,灼伤肺阴,或寒郁化热,煎熬津液,痰热交阻,壅遏肺气,出现突然声音嘶哑,都属实证。治疗总以宣肺散邪为原则,病因寒者,宣肺散寒;病因痰热者,清肺化痰;寒包火者,则宜选用麻杏石甘汤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2.“金破不鸣”者,补肺益肾为要,忌妄投苦寒攻伐
肺主气,肾纳气,二脏均与发声有关。若肺气虚损,气无所主,或肺肾阴亏,肺燥而热郁,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失于濡润,犹如金破则不鸣也。此类多为慢性久疾,治疗当以补肺益肾为主,如黄芪、党参、黄精补肺益气,地黄、胡桃肉滋阴益肾;百合、沙参清金润肺。虚火明显者,加知母、黄柏以滋肾清热。但忌妄投苦寒攻伐,恐其伤正也,诚如《红炉点雪》说:“若夫水亏火炎,金伤声碎者……即施益水清金法,尤恐不适,若更以苦寒妄治,虚虚之祸,岂不旋踵而至哉。”
3.病久反复,可从气从痰从瘀论治
声音嘶哑,反复发作,或时轻时重,若为情志不畅引发,多为肝郁肺闭,气机不畅,治疗重在疏理肝气,解郁开音,如柴胡、郁金、枳壳、绿萼梅、合欢皮之类;气郁津行不畅,滞而为痰,痰气交结喉咽,自觉咽中痰滞感,或咯吐少许白黏痰液,则可加用行气化痰之品,如陈皮、半夏、贝母、僵蚕、瓜蒌等;久病入络,或有舌质紫暗瘀斑,脉来细涩者,均可从瘀论治,方选会厌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桔梗、生地、柴胡、枳壳、赤芍、丹参、泽漆、甘草等活血通络。
【特色经验】
1.感冒声哑,声带急性水肿,治疗不离解表宣肺,表邪去肺气和则声哑自愈。可用前胡、桔梗、牛蒡子、射干、蝉衣、僵蚕、生甘草为基本方,并从邪气的属性和兼夹证候而加减,如风寒客肺者,加蜜炙麻黄、杏仁;风热闭肺者,加桑叶、薄荷、黄芩;痰多口腻者,加生苡仁、浙贝母;发热头昏者,加荆芥、防风、柴胡等。
2.声带小结或息肉所致声哑者,病机多为脾虚湿阻,痰瘀交结,治疗当以健脾运湿,化痰祛瘀,软坚散结。常用药如苍白术、茯苓、薏苡仁、木蝴蝶、蝉衣、石莲肉、赤芍、桃仁、泽漆、海藻、山楂等。若伴有胸闷、气逆、咽喉堵塞感者,加郁金、青皮、佛手、香附、旋覆花等理气散结,通畅气机;咳嗽痰黏,声带有黏液积聚,肺失清肃者,加杏仁、法半夏、川贝、桔梗、瓜蒌皮等肃肺化痰。
3.用声过度,声带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或声带闭合不良,松弛无力,可从补益中气治之,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黄精、首乌、淮小麦、脱力草等。
4.在用药的同时,开音之品每可酌情选用,如诃子、胖大海、蝉衣、木蝴蝶等,亦需注意辨证选用,如外感表邪未解,内有湿热火邪,或因气虚致喑者,诃子不宜使用;胖大海药性甘寒,质轻宣散,有清热润肺之功,故风热所致失音,特别是伴有大便干结者尤为适宜,相反若脾虚便溏者禁用;木蝴蝶有润肺疏肝和胃的作用,故失音因情志所致者尤宜。
二、验案举例
戴某,女,36岁。有失音史已历十载,病起于感冒咳嗽之后,继则每在气候突变、情志郁怒、多言高语后发作,经旬日而渐复。就医检查诊断为慢性喉炎,此次发作已经3个余月,语言嘶哑不复,故予入院治疗。刻下见声嘶语喑,咽燥不适,多言则喉痛作哽,咽弓两侧轻度潮红,自觉颈项如束,心烦内热,口干欲饮,眩晕,腰酸腿软,小溲色黄,舌苔薄白质红,脉细滑。
初从肺肾阴虚,湿热在下,津不上承,声道失濡,而致音喑不语论治。予滋养肺肾,兼清湿热之剂。先后仿沙参麦冬汤、麦味地黄汤、增液汤、滋肾丸等方意,参入蝉衣、玉蝴蝶、诃子、胡桃肉、白蜜之类。治疗1个半月,咽痛声嘶有所改善,而音喑不复,转从肺肾阴虚,肝郁不达,肺气郁闭进治。在滋养肺肾的同时,兼以调肝解郁,理气开肺。药用南北沙参、麦冬、生地、玄参各10g,枸杞子12g,玉蝴蝶1.5g,青蛤散15g,川贝母、炒枳壳各5g,白蒺藜15g,广郁金、光杏仁各10g。连服2周,发音稍高,但有如耳语,声喑不亮。上方加炙麻黄1.5g,通草3g,再进。3日后突然发音响亮,仅微有嘶哑,原方出入巩固,观察半月,声音完全恢复而出院。
【预后及转归】
凡外感风寒、痰热蕴肺的失音,一般容易治疗。若肺肾阴虚,久瘖不愈,濒于虚损之境者,称为“哑劳”,每为严重征兆。当辨病求因,分别对待。他如因情志所伤,气郁失音,则又可呈反复性发作。
【预防与调护】
对失音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必须注意避免感冒。少进辛辣、厚味,或暴热饮冷等。因于情志郁怒所致的失音,则当避免精神刺激。如与用声有关者,更需避免过度高声多言,以利恢复。
心里烦躁疑心太重是怎么回事
放开心,不要想的太多,有时候笑一笑,所有事情就过去了。不要自寻烦恼。
小儿睡觉总觉害怕,有什么东西,浑身发热哆哆嗦嗦怎么回事
脾胃失调,心神不安,所以平时益生菌加灸热疗,脾经,肺经,心经这三条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