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农村俗语“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啥意思
老话说“丧期三年不过“。古代更严格,仕人要告“丁忧“三年。李商隐30岁前曾经历父亲、恩师(令狐楚)、母亲和岳父(王茂元)相继过世的悲催。为母守孝三年后,李商隐仕途大门已关闭。
所谓“三年不沾红“,首先过年和喜事不贴红对联。三年内基本原则是素、静、俭。
“五年莫养宠“,话说家有幼儿别养小动物。
丧家三年不沾红
若按老传统,守丧期间,不可洗澡、剃发、更衣、贴红对联,不可进行娱乐和交友等活动。总之,原则上保持素俭质朴生活。当然,在古代远非这么简单。
社会发展,有些风俗习惯也得与时俱进,很多旧的条条框框都去了,但“三年不沾红“一直在民间延续至今,以表对逝者的追思和尊敬。
“丧期三年不过“由来:
老辈习俗认为,幼儿出生,三年不离母怀,期间每时每刻都要父母悉心照料,恩情重如山。所以,当父母故去后,子女也应当还报三年。
过去守丧期间一切从简,不可外出应酬,不可如常居家,不可饮酒吃肉,不可夫妻同房,甚至不可洗澡、理发、更衣,过年不贴红对联。大户人家请人唱个曲儿啥的全部戒了。
居丧三年内,孝子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穿孝服素衣,睡草席,枕土砖,吃素食……一切生活回到初点,以静思父母养育恩情,以表达对离世亲人的哀悼、怀念和尊敬。
现实说法:
小编老家鲁南,谁家有长者过世,自家包括叔伯以及直系后辈,三年内春节均不可贴对联。春节民间都要拜年,丧家不用外出给其他长辈拜年,其他晚辈也不用去丧家拜年。
本家有喜事,丧家也不可贴红对联和喜字。红白事冲突,向来以白事为大,自古如此。
农村朴素,事儿也多,遇事找人帮忙常有。通常情况下也不会惊扰丧家,这也是尊重。
丧孝禁忌有例外:
比如,丧家有生疾者,或体弱多病者,则不必拘于礼法。死者为大,生者当安,毕竟,后人安好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宽慰。
又如,国家社稷有需求,则须以大局为重,服从国家征召,为国为民出力。忠孝难两全则以国为重,毫无疑问,这也是逝者对后辈的期望。可见古人之胸怀,哪怕一个平民。
育儿五年莫养宠
“丧家不沾红“属古今礼法,“育儿莫养宠“则是很现实的话题,无论古今都是。
过去老百姓养不起今天所谓宠物,但看门狗可以有,狗不嫌家贫。古今从不乏好鸟、好虫者,你二大爷有没养过鸟?这些都算养宠。
养孩不易,尤其幼儿期,物质、时间和人力投入都很大,过去条件差,孩子夭折,或出意外是常事,君不见过去村村都有守村人。
玩物丧志,花钱花时间,而且这玩意容易让人着迷。老头边遛鸟边遛娃,鸟还在笼里,娃遛沟里了……这种疏忽有时很要命。
另外存在卫生和安全问题。小娃爱动又好奇,宠物携带的细菌、疾病,对免疫力脆弱的幼儿都是风险,一个不注意甚至出现抓咬伤害。
养个娃往往投入两代人、几个家庭的精力,一边养娃一边养宠物怎么靠谱?任何细微闪失都可能造成终身悔恨。
今天,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哟,家家都有宠物哎咳哎咳哟……
不,她们叫毛孩子,一边是两条腿的孩子,一边是四条腿的孩子。好宠者自豪地说“他们是最好的朋友“。没错,1800天,假如有一次你不在场,毛孩子和熊孩子发生冲突……
我家孩的小闺蜜,两个月前已经历过了。
更大问题,今天几乎可在任何场合看到宠物。毛孩子和熊孩子都是宝贝,经常一起上新闻。每每都引发社会关注,网络争吵。
小编结语
“丧家三年不沾红“,说的是对父母之孝。
小编认为这种古老孝道应当传承。父母怀抱三年,恩情如天;父母故去,子女还以“三年不沾红“,还有什么好说的?仪式只是追思方式,回归素简生活,静下心好好体会父母恩情,这才是核心意义。
学会感恩,为人之本。感恩从父母长辈开始,但不要等到父母老去才开始,那没用。
“育儿五年莫养宠“,说的是对孩子之爱。
小编认为挺有道理的。不过今天看来,这涉及毛孩子和熊孩子话题,都宝贝的很,小编哪个都不敢乱点评。不知各位如何看待?
老人下葬当天就脱下孝服,三周年也不过,大家认为这个风俗好吗
从大多数传统意义上讲,情理不通。但如果该地区风俗如此,大家都这么做,也只能入乡随俗、见怪不怪了。
礼仪应当讲,但重在务实,老人生前只要尽到了应尽的孝道,给了老人足够的关爱,那么逝后则问心无愧、无遗无憾了。
至于应遵守那些规矩和礼仪,十里乡俗九不同,各循其规、不要太出格就好。再为此争论不休就没多大意义了。
古代守孝三年的官员,靠什么收入生活
古代(自汉代起),父母死后,官员必须去职(辞去官职)持丧三年(实际为27个月),称“丁忧”。官员丁忧期间不能进行婚嫁,不能进行吉庆之典。官员如有丁隐匿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叫“夺情”,或者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叫“起复”。
官员丁忧期间虽会停发俸禄,但朝廷会按官员的经济情况和级别赐予治丧费用和路费等,一定级别的官员也可以向朝延奏请赐祭,再加朝中同僚的馈赠、地方和下级官员的孝敬,应该是得去的。更何况“千里去做官,为了吃和穿”“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个官员没有田产积蓄。再者,在古代社会真正能读书做官的有几个穷人,穷苦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钱去读书考取功名?不要被戏文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