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教师参加扶贫工作合适吗
- 古代历史上的诸多变法,哪次最成功
- 腾讯允许注销QQ号,是QQ时代要结束了的标志吗
- 头条上什么问题,才算一个好的问题
- 很多人学了中医很多年,为什么中医技术总是提不高
- 混的差的男人关心啥
- 哪些爱情小说让你爱不释手
- 唐太宗为何亲自砸掉魏征墓碑
- 头条上有一些自媒体创作者没开通权益却还在默默的坚持,你怎么看
- 为什么同样是骂中国人,鲁迅就可以被大众接受呢
教师参加扶贫工作合适吗
不合适!教师本身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个是需要时间,需要大量的工作,大量的研究,寻找好的方法,适合学生的教育办法。
照目前的形势,教师真的不适合去参加扶贫工作,这个是有其本身决定的。
本来教师就忙,这个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试想一下,教师不好好教书,去扶贫,浪费的是谁的时间,是自己的吗?不是,是学生的,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教师,平时就忙,需要花时间去研究,如何让学生高效学会,这才是关键。
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庭,也有父母,孩子,他们也需要陪伴,也需要照顾,难道让教师放弃自己的家庭,去教育学生吗?这样的学生,让人放心吗?
这样的学生,他们合格吗?
古代历史上的诸多变法,哪次最成功
中国人一直求变的,为了富强的生活环境,几千年一直在不停的变法中,《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我们因穷而思变,因变而通,因通而能长久,这一切上天都会眷顾,所以是大吉大利的。从有历史记录以来,比较有名的几次变法。春秋:管仲改革。战国:商鞅变法。汉朝:晁错政改。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清明:戊戌变法。还有很多的政改与革新。
这次的问题是,哪次最成功。
我个人认为是商鞅变法,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有影响力、贯彻最深的一次变法。我们来分析一下,商鞅变法的成功之处。
- 改变旧的习俗。原来秦国是,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就是与游牧戎狄差不多,父与子同居一室,男女老少住在一起。从商鞅变法始,儿子要与父亲分开住,男人和女人要有性别之分,使秦朝向半原始的风俗习惯向礼仪文明迈进了一步。人类的改变都要从生活习俗上进行变革,虽然是小事,但其实是大事,因为这样生活让社会有了次序。
- 民众变成帝国争霸机器运转里的一员。也就是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方针,统一听从指挥。秦帝国之所以强大,就是战争机器时刻在运转着,全民皆兵。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五,而相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是中国最早的连坐刑法,以后灭九族的由来。就是五家成立一个单位,这个单位里任何人一个犯法,大家都要连坐。如果你举报别犯法,受到奖励。隐藏犯人从重处罚。等于大家都相互监督,相互告密,人人都是特务。这样谁敢不听从朝庭法律,人不再是人,是机器。秦帝国可以任其侵略其它国家。只要秦王一声令下,没有人敢反对。
- 重新建立秦帝国的威信。在没有公布法律之前,商鞅先立木为信。弄一块木头竖在门前,说谁能从南门扛到北门,赏金五十。有一个人试了,结果真的赏了五十金。民众立马相信朝庭的法律政策了。就开始公布新的法律。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太子犯法。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只能刑他的老师公子虔与公孙贾,然后贴布告示天下。这让民众相信,在法律面前王子与庶人同罪,谁还不敢遵守。朝庭威信立马提升。使秦帝国下的任何命令都能有效的执行。
- 取消井田制,鼓励开垦土地,设立郡县制度,统一度量。井田制度,就是一块田分成九份,里面是王田,外面八块是民田。要统一种植管理。由于井田制,使田中多仟陌。废除后,以税赋向王交粮。并鼓励个人开垦荒地,减免税赋。实行郡县制,使秦帝国再无士族大夫,一次都由秦王决定谁当郡县领导,由分封制度一下迈向秦王集权制。这是中国最早的郡县制度,后世秦始皇一统六合后,实行的郡县制度,就是延续商鞅变法。郡县制度彻底消灭了中国的封建制度,消灭了中国贵族,变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一种平民挑战,才有后世的大汉、盛唐、大宋、大明等王朝的建立。这就是商鞅变法成功之处。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变法只用五年了,秦帝国富强起来,连周天子都把祭肉赐给秦孝公,各国诸侯都发来贺电。
为什么商鞅变法能成功呢,是因为遇到秦孝公,他想变。秦孝公看到秦国落后,厉求变革,同时重用商鞅,给商鞅很大权力,去执行变法。在秦朝贵族反对中强有力的站到商鞅的身边。这是商鞅的幸运,或者秦帝国的幸运。
然而有变,就会动,动会患。变法也带来很多遗。也有失败的地方
一,尽用法,无人性。一切用法衡量所有,那么在社会中没有人性可言,连最基本仁爱之心都丧失了。在商鞅没有变法之前,是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根据王的要求对民众进行教化,不需要用刑法量身。就是因为天下大雨耽误,陈胜吴广不能及时赶到命令的地方,从而犯死罪,横坚都是死,就在大泽乡反了秦。秦兴于法,也亡于法。不是法不好,是法用酷刑,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感受,无人性可言,这样的法律最终也被民众抛弃。
二,连带坐,相诬告。因为连带责任,造成大众如惊弓之鸟,虽然路不拾遗,其实那只是表面现象。大家都成诬告者与被诬告者,人与人之间信任丧失。从商鞅变法始,帝王的特务机关开始建立,酷吏盛行。我们来数一数,汉武帝的巫蛊之祸、武则天的酷吏、朱元璋的锦衣卫、大清朝的文字狱,这一切都可以找到源头。因为帝王需要,可以灭族连坐,这是使法变成杀人工具。最可笑的是,商鞅就死在自己的刑法,秦孝公死后太子登位,因为没有人支持变法,而有人诬告商鞅谋反,商鞅无奈逃出秦国,在途中想住旅店。主人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因为怕连坐,无人敢收留商鞅,秦惠王车裂商鞅,灭其族。商鞅死在自己亲手制定的法律中。
后世的我们如何看待变法,是支持还是反对,支持与反对都有理由。我们今天来看变法,无论他的变法的观点多么正确,也无非为帝王服务,所有变的法都针对普通民众,没有一项是对帝王的,除非帝王自己能主动认错,或者帝王是圣者,但现实太难了,帝王也是普通的人,他有着人正常的欲望与思维,因为没有法的约束,而可以让自己为所欲为,可以随意改变自己法,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变法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帝王的权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为了帝国强盛,可以拿百姓当刍狗,当炮灰。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悲哀。
参考书目:《史记、商君列传》
腾讯允许注销QQ号,是QQ时代要结束了的标志吗
这个消息有点凄凉,就像一位老朋友、好朋友即将离去,虽然大家绝大多数表态不会注销,但越是这样越是有一种挣扎和惜别的感觉。我个人的QQ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除了一些比较大的邮件需要发送,几年也没有和Q友互动了。现在我的邮件功能基本上在钉钉上实现,所以,不注销,也不使用,不注销是因为老感情,不使用是因为有新替代。
第一,QQ过去引领了社会的潮流。在大哥大、BB机、小灵通等一波一波改变人们生活的新宠中,QQ还是具有极大冲击力的,而且经久不衰。我曾经想发起“QQ往事”的热议话题,虽然没有通过审核,但这几天关于这个议题热起来了还是比较欣慰的,那个年代的QQ为社会人际交往提供了固定电话、手机、短信等无法比拟的便利,给社会联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情感、信息,都给人们一种无法抵挡的潮流、无法忘记的往事,也成就了人们飞黄腾达的事业,人们没有也不应该忘却,那两只可爱的小企鹅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理念,更有工作、事业、爱情和人生的梦想。
第二,QQ现在遭遇了新宠的挑战。创新是可爱的,也是残酷的,QQ之后很多软件像雨后春笋,给人们带来一浪又一浪的新体验、新感受、新便利、新高度,人们无法拒绝,尽管QQ官方可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但是这两只小企鹅注定要接受浪花飞哥,比如文字、图文升级、社会热点、大型活动、社区组织、会议视频等等,多有的新交际软件升级换代都对她产生从未停歇的冲击,社会的选择是客观的,也是残酷的,当一个新的事物来临又切中QQ时弊,小企鹅的挑战就越来越严峻了。
第三,QQ面临着吞下守成的苦果。现在的自愿注销,要知道注销必然裂变,即使从感情上不注销也会演变成越来越冷的趋势,最终铸成回忆。这个苦果预料之外,也是想象之中:一是因为QQ这几年把自己的基础弱化了,在各种社交软件陆续推出的过程中,她没有与时俱进;二是因为QQ虽然有所创新,但和其它新软件相比就像有了代沟,步履蹒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节奏;三是因为QQ没有保持初心,忽视了和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当人们的需求日新月异变化时,人们没看到QQ把根留住的表现。推动发展信息化时代的事业,守成的结果就是守不成。携手共创,互关同创。
头条上什么问题,才算一个好的问题
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好问题。
二,开导人悟醒人的问题是好问题。
三,让人收益是好问题。
四,解决矛盾的提醒是好问题。
五,让人正确回答是好问题。
六,危难危急时候帮助他人去解问题是好问题。
很多人学了中医很多年,为什么中医技术总是提不高
1.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如果单纯地对症下药,效果可想而知。
2.中医要有扎实的基础功底,不象西医有帮助检查的仪器,中医只能靠望闻问切,所以功底不扎实很难治好病。
3.学习中医需要悟性,如果没有悟性,即便读书再多,理论与实践脱节也是枉然。
4.医者易辩证难,当医生容易,当个受病人欢迎的好医生难。
5.好中医要有爱心,能做到“大医精诚”,一定是个好中医!
混的差的男人关心啥
混的差的男人关心什么呢?如何凑合着混日子,不求上进,没有进取心,破罐破摔爱咋地咋地,没有期待,没有目标,工作与生活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主见。他们只关心他们的眼前利益,有一点便宜就占,得到一点好处就高兴。
没有上劲心最要命,没有争气要强的志气,甘于落后,不耻于落后,习惯了不受尊重的面孔,我行我素。
这样的人与家庭教育有关系,家庭氛围没有良好的家风,从小生长起来不爱学习,懒惰成性,好吃懒做。
一定要启发他们的自尊心,加强学习,有一个长期教育的思想准备和逾期,使这部分很少数人得到进步提高!
哪些爱情小说让你爱不释手
初中时看过一部言情小说,名字叫《爱在霓裳飞舞时》,非常好看,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了,内容完全可以拍出一部好剧。
唐太宗为何亲自砸掉魏征墓碑
问:唐太宗为何亲自砸掉魏征墓碑?
答:这位提问题的网友有点夸张了哈。唐太宗是下令砸掉了魏征墓碑,但不是亲自,一个帝王亲自动手,太不成体统了吧?!
魏征刚刚逝世,唐太宗倒是亲自撰写了碑文,并在碑石上书丹,这是正能量的东西;要说亲自砸碑,那就失态了。
魏征逝世之初,唐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在碑石上书丹,这说明君臣之间是有“真爱”,那为什么一年时间不到,就出现如此大的反差,要砸掉魏征墓碑呢?
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魏征身上——魏征太不厚道了。
下面,简单把他们两人的关系捋一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上面有个大哥,李建成,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
现在我们读《资治通鉴》,以及新、旧《唐书》,会觉得李建成是坨扶不上墙的烂泥,这些,都是按照唐太宗篡改过的大唐起居注等官修史料编写的,失真了。
后人写的演义小说又在这基础上不断渲染丑化,于是,李建成不但昏庸,而且猥琐。
事实上不是这样,李建成的能力应该不比李世民差多少。
最重要的是,李建成是老大,李世民只是老二。
如果你是李渊,你会选谁做接班人?
即被册封为太子的是李建成,储君,帝国未来接班人。
魏征在李建成手下的部门工作,是李建成阵营里的人。
按照史书记载,魏征经常在李建成耳边嘀嘀咕咕,强烈要求李建成干掉李世民,免除后患。
说起来,魏征这一套,是从瓦岗寨学来的。
魏征早年做过道士,上瓦岗当过强盗,目睹瓦岗首领翟让与李密之间的火并,深谙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一天到晚鼓动李建成先下手为强。
李建成不忍手足相残,犹豫、迟疑,引而不发,最终身死于玄武门。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接着清洗东宫集团,按理说,魏征应该逃不掉了。
但是,李世民手下也有很多来自瓦岗寨的人,大家读演义小说都知道,李世勣、秦琼、程咬金,这些都是。
估计就是来自这些人的嘴,李世民听说过魏征的大名,当然,也知道魏征在李建成面前说过自己不少坏话。
所以,要杀魏征时,李世民多嘴问了一句:“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魏征自知难免一死,就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挑衅性地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嗬哈,有性格!
李世民偏就好这口,就想把魏征收为己用,挥挥手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
补一笔,李世勣的结义兄弟单雄信在洛阳失陷被擒后,怕死,一个劲地托李世勣替自己说情,李世民非常鄙视,不听劝,将他处死了。
反观魏征这次,真押对宝了。
不管怎么样,李世民把政敌的手下收归己用,而且,这人之前还一个劲想要把自己置于死地,可以说,胸怀是够宽广了。
再来说说魏征。
魏征做上了谏议大夫,这是个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他也真不客气,一门心思给李世民提意见。
史书记:魏征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而每一次,唐太宗都慎重地接受,并尽量采纳。
这些进谏的内容都有哪些呢?
来看看吧。
唐太宗巡幸洛阳,入住显仁宫,看到茶具都是隋朝旧器具,奉上的菜色也很普通,便很不高兴地数落了总管一通。
这是一件很小的小事啊。
魏征不认为是小事,跑来面见唐太宗,上纲上线,以隋炀帝奢侈贪婪终致亡国的教训告诫唐太宗,危言耸听,说唐太宗这么弄,那是亡国亡天下的征兆。
唐太宗只好为自己的行为作出了检讨,并对总管作了道歉。
高句丽向唐太宗进献了两位美女。
魏征又跳出来反对接受。
唐太宗只好悻悻地说:“好吧,高句丽人去年进献了两只鹦鹉,弄得我有事没事老想着回宫,真要接纳了这两位美女,估计我连宫门都不想出了。”派人将美女送了回去。
唐太宗拒绝了高句丽美女,后来下诏将官员郑民女儿纳为妃子。
魏征又连跑带跳地入宫进谏:“陛下为天下之主,要把百姓放在自己的忧患时刻放在心上,身居庙堂高宇,要想到百姓都有栖息之所;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皇宫嫔妃充实,要想到百姓得有室家之欢。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却要将她纳入宫中,这是为天下作主的道理吗?”
唐太宗听了,大为扫兴,只好收回成命。
陆家觉得这是个误会,派人递上表章,声明自己家虽然和郑家有资财往来,但并无订亲之事,请皇上不要心存顾忌而放弃这桩美事。
唐太宗将信将疑,心思又起。
魏征立刻一棍子把唐太宗刚冒起的念头打死,说:“陆家急于否认此事,不过是害怕陛下以后因为此事会加害于他罢了。”
唐太宗没办法,只好拉倒。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生育的长乐公主将要出嫁了,唐太宗特别疼爱这个女儿,敕令有关部门准备的嫁妆比皇姑永嘉长公主多一倍。
魏征不乐意,反对说:“汉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下令给自己儿子的封地只是自己兄弟封地的一半。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长公主多一倍,正与汉明帝的意思相反,陛下不觉得惭愧吗?”
唐太宗听了,哑口无言。
魏征老这样唱反调,唐太宗有时候真下不来台。某次,唐太宗私下里跟魏征说:“你可以当时应付一下,等别的时候再来提意见不行吗?”
魏征搬出史上明君舜这一顶大帽子来压唐太宗,说:“以前舜告诉大臣,叫他们不要当面服从,背后却有意见。假如臣当面答应了,以后又来提意见,这就是背后有意见。这可不是稷、契对待尧、舜的态度。”
唐太宗碰了这个冷钉子,可谓自讨没趣。
贞观之治,大唐国力蒸蒸日上,直追西汉之武帝朝、东汉之光武朝,而在西汉之武帝朝、东汉之光武朝,都有过泰山封禅的盛举。唐太宗也就有了泰山封禅的想法,群臣也都热烈响应。魏征却怪话多多,极力反对。
唐太宗在退朝后问魏征:“你反对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
魏征直接揭唐太宗爱慕虚荣的老底,说:“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此举其实是图虚名而受实害之事,有什么值得做的呢?”
唐太宗看着魏征一副欠揍的嘴脸,想发作又无从发作,封禅的事儿也因此黄了。
……
从以上例子,我只看到唐太宗娇纵、溺爱魏征的成分,没看不出魏征对唐太宗有多尊重。
我甚至怀疑,根本就是唐太宗一个人在努力给世人树立一个君臣相得的榜样。
贞观十六年(642年),魏征刚死,唐太宗在史官面前非常严肃认真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现在魏征过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后来的清朝,类似“君臣相得”的剧情也在雍正帝和年羹尧之间上演过。打脸时刻,很快到来。
前文说了,唐太宗亲自给魏征撰写了碑文,书丹碑石。
此外,还下旨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
但是,魏征很不厚道。
魏征为人极工心计,一直以来,他写给皇帝的奏折都留有副本,并在死前交给了史官褚遂良,以求录之国史。
魏征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讪君卖直,为自己博取“致君尧舜上”的好名声。
同时,也是在正告世人:贞观之治,并不是皇帝有多英明,而是多亏有了一个魏征!
这事被唐太宗知道,想想看,唐太宗在魏征面前“忍辱负重”之么多年,不就是想要给世人树立一个君臣相得的榜样吗?
也就是说,你魏征想要博取好名声,唐太宗更想要博取好名声。
现在,魏征要压低唐太宗来提高自己,孰可忍?孰不可忍?!
最终,“忍者神龟”唐太宗还是忍了下来。
魏征生前不知是出于什么心态,越位荐相,向唐太宗极力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二人均有宰相之材。唐太宗按照惯例听从他的花言巧语,拔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则官至检校吏部尚书。但这两人其实都是居心叵测之徒,暗中与太子李承乾谋议造反。
老实说,脾气再好的人也忍不住了。
终于,唐太宗心性大乱,疯性发作,情绪失控,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下旨解除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并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
这一举动,可谓得不偿失,唐太宗差点就毁掉了自己隐忍了十数年树立起来的“明君直臣”形象。
幸好,唐太宗反应快,借贞观十八年初东征高丽失利之机,在史官面前作懊悔状,沉痛万分地说:“如果魏征还在的话,决不会让我犯这个错误了。”然后下令重加赏赐,抚慰魏征家人,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并派人去祭奠魏征,将魏征的碑重新立好,重塑了自己的纳谏惜臣形象。
不管怎么样,那“毁碑悔约”的污点,永远也涂抹不去了。
头条上有一些自媒体创作者没开通权益却还在默默的坚持,你怎么看
爱好文学者,在头条上写写短文,是最开心的一面,和各位文学爱好者互相学习。学无止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管墨汁容天下,两卷诗词写春秋,书香怡人,香遍神州。
为什么同样是骂中国人,鲁迅就可以被大众接受呢
鲁迅从来都没有骂过“中国人”,他骂的是确定了边界的一部分欠骂的中国人。鲁迅从来都没有以“中国人”为整体对象开骂过。
比如,骂中国公知,是骂中国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