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雀东南飞 语文

《孔雀东南飞》被语文教材删除,到底哪里错了?为什么常说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东北飞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7 20:25:38 浏览5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孔雀东南飞》被语文教材删除,到底哪里错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名句,它出自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的千古名篇,曾经也是我们语文教材当中一首让学生“脑壳痛”的必背长诗。不过这首长诗最近却被语文课本移除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实际上有很多以前教材的必读课文被现在的语文课本移除了,比如鲁迅的《药》等等。甚至连被誉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每次《出师表》都被一个叫做胡觉照的教授要求移除课本,他的理由是这会导致学生“愚忠”,这就不是很合理了。人能够做到 “忠”已经不错了,你却硬要说人家的“忠”是愚忠,那么 为了个人利益而蝇营狗苟才是“智忠”吗?所以《出师表》并没有删除,那么《孔雀东南飞》为什么被删除了呢?

实际上作为一篇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孔雀东南飞》肯定是吗,没有问题的。之所以被移除,是因为专家们看到了《孔雀东南飞》内在的思想影响对学生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只要仔仔细细地看看《孔雀东南飞》文章的内容,就能一定程度地理解有关专家删除了《孔雀东南飞》的原因。

《孔雀东南飞》讲的是一个小吏焦仲卿与他的妻子刘氏的故事。小吏焦仲卿出身贫寒,甚至他自己都说自己是“薄禄相”,不过他却娶了一个好妻子刘氏。小吏一整天都在外面工作,刘氏在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也并没有违背规矩的地方。不过小吏的母亲却总觉得刘氏不顺眼,想要给焦仲卿娶另外一家女儿。

最后刘氏不得不被焦仲卿的母亲逼回家去,焦仲卿让她等自己说服母亲回来娶她。谁知道刘氏家里人也不是省心的人,他们又要逼着刘氏嫁给另外一个富家公子刘氏不从,却被焦仲卿误会。刘氏感到生无可恋,于是投河自杀;焦仲卿得知之后,感到自己误会了妻子,于是也自缢身亡以殉情。

整个故事是很凄美的,但是也是从悲剧走向悲剧的,最后两个主人公都为情所困,自杀殉情。那么这样的故事给正处于青春萌动时期的孩子看了之后,会产生什么效果呢?首先肯定有很多人会觉得遗憾、痛苦,其次又有很多人会觉得非常羡慕他们两个人的心心相印。最为可怕的是,很有可能学生学了之后效仿他们,因为早恋的事情与父母以死相逼,甚至一死了之。

所以 从这个角度看起来,《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确实不太适合给学生作为必修课文。因为文学作品都是能够对人的价值观进行塑造的,同时也可以对人的情绪进行感染,所以给孩子们看什么样的书,塑造孩子们怎样的价值观,必须落实在教材的选择上面。

这大约也是很多教授对于语文教材吹毛求疵的原因之一吧,因为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暗示。比如鲁迅的一些文章,笔者自己就很喜欢看,但是其中有很多文章看多了确实对人的心理产生严重的阴暗情绪,因为鲁迅生活的时代就是一个非常阴暗的时代,他向读者传递的情绪就是一种阴暗的情绪。所以很多以前的课文被现在的教材编写人员给删除了。

为什么常说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东北飞

谢谢邀请。这是个我国古代关于爱情的悲惨故事。关于孔雀为什么要东南飞的问题,我尝试回答如下:

第一,孔雀东南飞的来由。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叙事诗,最早发现于南北朝时期陈超的徐陵编著的《玉台新咏》,原来的名字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也叫《焦仲卿妻》,后来不少人根据习惯取诗歌的第一句为题,就叫做《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全诗共有352句,1765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几千年来影响深远。

第二,孔雀东南飞故事凄婉悲切。诗歌讲述了一个叫刘兰芝的女子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刘兰芝自小冰雪聪明,勤劳善良,17岁嫁给了焦仲卿。婚后夫妻恩爱,幸福甜蜜。但是婆婆却反对,横加干涉,百般刁难。刘兰芝被迫无奈告诉了自己的丈夫,并提出将她退回娘家。夫妻爱人被迫分离,万分痛苦,临别时发誓互不相负。谁料,刘兰芝回到娘家后,却遭到了趋炎附势的哥哥的威逼利诱,让她改嫁给太守的儿子。新婚前一天,刘兰芝和焦仲卿相见,抱头痛哭,两人于是约定“黄泉下相见”。在太守儿子结婚当夜,刘兰芝便“举身赴清池”,跳河自杀了,焦仲卿闻讯也“自挂东南枝”,上吊自杀了,夫妻两自此双双毙命,这就是孔雀东南飞的凄婉爱情故事。

第三,孔雀东南飞并非是方向确指。据考证,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在江南一带,首府南京。南海在南京的东南方向。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后,据说化为孔雀飞向东南。为什么不往别的方向飞呢?我个人认为,南海有观世音菩萨,因此这种解释合情合理。《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震撼人心的爱情悲歌。在封建社会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诗中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热烈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这对恋人为了忠贞的爱情以死抗争的可贵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无数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