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阅读,是为了什么
- 高中的语文阅读理解怎么才能学好
-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阅读
- 杜牧的经典唯美作品《江南春》怎么赏析
- 《鲁肃过猛屯下》和《孙权劝学》为什么都写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
-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一般是什么类的文章,要注意什么
- 为什么有的年轻人沉不下来看古今中外经典文章
阅读,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点深度。我愣了好一会,想了半天。仅从我自己来讲,阅读,应该为了3件事。
01
这一件终身受益的事,只赚不赔,为什么不做
这世上有很多事是终身受益的,除了读书,还有跑步,健身,还有施舍,给予,同情,爱心……
这些事看起来挺虚的,甚至有点假大空。但那些真正做到这几件事的人,都一定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
我们活一辈子,工作也好、赚钱也好、读书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自己过的幸福开心,让自己受益。
而读书,就是这么一件事,那为什么不做呢?
02
这是一件很有前途的事,为什么不做呢
以前,读书,除了上学,似乎就没啥用了。顶多,考试考得好点,学习学得快点。
但自从知识付费兴起以后,读书这事就变了。它似乎成了一份“很有潜力的职业”。你就专心读书,也能养家糊口,还能提高自己,也没那么累。
当然,这个职业到底能存在多长时间,能带来多少收益,这不好说。
毕竟“全职读书人”这个职业,敢做的还是没几个。但兼职读书人、骨灰级读书爱好者,还是很多的。
03
这是一件“利他”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
“利己”这个就不用多说了,见识、思维、格局、气质等等。
而读书,也能利他。除了读书、写书评,让人看到评论点赞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带来正能量。
说实话,现在真正能做到坚持读书的人,能有几个呢?肯定不多吧。但大多数人又都承认,读书是一件很正、很积极的事情。
所以,他们做不到,你做到了,这就是一种正向影响。
至少,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愿意读书的人。这个人,是你吗?
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欢迎【关注】,一起读书、写作、赚钱!高中的语文阅读理解怎么才能学好
?欢迎您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广义上来说,分为古代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项;狭义而言,指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项。
至于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相信不同的老师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虽然方法有所不同,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不同的省份,考法也不尽相同。
1、江苏高考目前只考“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而反观全国卷,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实用类文本阅读”。
2、江苏卷阅读理解只有主观题一种形式,而全国卷既有主观题,还有客观题(选择题)。
那么,我们高中生该如何学好阅读理解呢?穆老师结合自己10余年的教学经验,给出如下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接着往下看!
老穆支招
一、具备反命题思维能力
高考出题,必然不会按常规出牌,尤其是语文,同样一个考点,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问法,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反命题思维”能力,在紧张的考场中快速识别考点,精确答题。
例:常规问法:赏析第二段划线句子。
特殊问法1:第二段划线句很有特色,请分析。
特殊问法2: 第二段划线句有何艺术特色。
二、具备深挖文章主题的能力(具体方法稍后会做详细解析)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做题目,而是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自己实际生活有何指导意义。
三、每天抽出20分钟阅读文章,增强文章语感力和理解力。
四、掌握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
(1)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讲:人物与人称第2讲:环境(角度细化分析)第3讲:情节(概括、安排、技巧)第4讲:文章结构(标题、段落、线索)第5讲:语言(技巧及特色)第6讲:句子赏析与写作手法
第7讲:主旨提炼
第8讲:探究题1(意蕴类探究)
第9讲:探究题2(内涵、效果、要素)
备注:篇幅关系,不能上传过多图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去穆老师之前的问答或头条去查看。
五、勤加练习,分析答案,不断完善答题技巧和方法
理论归理论,在实际答题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六、具备命题者思维
这是最高一个能力层级了,如果上述五点都能做到,你将进入“命题者思维训练”阶段,如果你是命题人,你该如何设置试题?你该如何设置答案?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加油哦!
?希望穆老师的方法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阅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车如簇,
一句话,读书能改变命运,古今如此。
杜牧的经典唯美作品《江南春》怎么赏析
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很经典的绝句,写了春天的美,讽刺了当政的唐朝统治者信奉佛教,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表达出了自己要禁佛毁寺的鲜明立场。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著名的的詩人,散文学家,杜牧的詩歌很美,尤其是写出的七绝特别的出色,都是詩中的精品。所以与李商隐齐名,世间都称为“小李杜“。
杜牧的这首《江南春》是这样写到: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春天来到了江南以后,真是莺歌燕舞,万物复苏,景致当中有绿有红互相晖映,给那春山,春水,春风添了无穷无尽的色彩。山村,城郭,挂着的酒旗都在飘动着。很美的景像,有静有动互为表里,生动形象。作者的笔锋一转,讽刺了南朝的历代统治者,大建佛教寺院,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最后都要像烟雨一样的消失在历史中。
《鲁肃过猛屯下》和《孙权劝学》为什么都写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
首先我们来看这两篇文章各自讲的什么,再去回答题主的问题。
1,《鲁肃过猛屯下》讲的是鲁肃取代周瑜后,路过吕蒙的屯下时,有人提议他去拜访一下吕蒙。鲁肃本来很轻视吕蒙,但是吕蒙的才干和谋略折服了他,于是鲁肃拜往了吕蒙的母亲,“结友而别”。
2,《孙权劝学》讲的是吕蒙掌管军中事务后,孙权让吕蒙多读书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发现吕蒙已经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吕蒙了。吕蒙就说鲁肃怎么还用旧眼光看人,于是鲁肃拜往了吕蒙的母亲,“结友而别”。
小结: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两篇文章到最后都写到鲁肃拜往了吕蒙的母亲,“结友而别”。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为了说明鲁肃以前是看不起吕蒙的,不愿意和他结友。
根据两篇文章内容描述,鲁肃一直认为吕蒙是之前自己认识的“吴下阿蒙”,而自己学识渊博,对吕蒙有看不起的表现,不愿意和他结友。
第二,为了说明吕蒙的进步之快,以至于鲁肃不敢相信,于是拜访他的母亲和他结友。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鲁肃以前很轻视吕蒙,应该说就是不把他放在眼里。但是文中两次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都被吕蒙的才干和谋略折服,让他不敢相信,也印证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从侧面也说明了吕蒙的进步之快,所以鲁肃改变以往的看法,去拜访吕蒙的母亲,和他结友。
第三,从“结友而别”这个词来说,意思是结为朋友后告别,也就是说从这时起鲁肃和吕蒙才真正的成为了好友,共同辅佐孙权,成就大业。
结语:
两篇文章都写结友而别的原因,无外乎一方面说鲁肃对吕蒙的轻视,另一方面说吕蒙的进步之快,让鲁肃改变以往的想法和他结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一般是什么类的文章,要注意什么
不知你问的是初二哪个学期,所以我就分两个学期来解答。
初二语文上期接触说明文了,那么期末考试肯定就跑不掉。另一个文段就是记叙文(小说),就考两个文段。记叙文考察的内容形式和初一差不多,你要注意记叙的要素,表达的主旨,人物形象比如性格特征之类,用何种描写人物的手法有何作用,还有行文线索环境描写,另外还有句子的作用修辞及你自己读了文段的感受等等,要考好只有多练,练习中一点要动脑,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明文要考察的点有这些方面:
1、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有区别,这个你一定会确定的;
2、对象有何特点特点。文段中的句子也很明显,全文都围绕对象的这个特点来说明的,好答;
3、某一段某一句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这个题几乎每考一次说明文都要考,掌握各个说明方法的术语特征及答题套话,再结合具体文段句子,没问题,你会满分;
4、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也是必考的一题,加点字的表达效果或能否删去,就是那么几种方式,练几下就能运用自如的;
5、还有对内容的考察,看你读懂没有,读得细致与否。
6、说明文有时还要考察说明的顺序,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有时也考察它的结构方式总分总、分总、由概括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等等。
说得多,但别怕,不难,学习时认真,练习时用心,说明文基本上是满分的。
初二下学期初步接触议论文,期末考试可能就要涉及到。要想答好,明确下面几个方面就行了。
1、能找出中心论点,有时候是归纳;
2、能辨别出论证方法,并能写出其作用;
3、能找出论据,特别注意引用名人名言是理论论据,属于道理论证(也可引用论证);
4、能读懂文段并能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只要用心多练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这边中考也就两个文段,议论文说明文二选一,考议论文居多。
希望能对提问者有一丁点儿的帮助!
为什么有的年轻人沉不下来看古今中外经典文章
谢邀。为什么现在许多年轻人沉不下心来阅读古今中外精典名著?其实不仅年轻人,还有壮年人甚至老年人也都越来越少阅读古典名著了。究其原因是现在人们工作紧张,生活节凑快时间有限,网络电子读物丰富,快餐文化逐渐成了许多人的阅读习惯。而古典名著長篇大论,又多是纸质印刷,不仅耗时且携带不便无形中被冷落。另外,现在不少人急功近利,实用主义思想作怪,感到阅读古典名著脱离现实,作用不大没有兴趣。因此如何让古典名著适应新时代新特点,方便人们阅读,唤起人们热情,满足人们需求确是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