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代灭亡的朝代很多,为何仅有汉朝多次成功复辟
-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一般灭亡了就很难复辟西汉灭亡后,刘秀为何能成功复辟大汉王朝
- 当初日本为什么没有支持溥仪复辟清朝
- 溥仪复辟,梁启超参加了吗
- 清政府垮台以后,曾经的摄政王载沣为何不再参与复辟
- 石亨为什么支持英宗复辟
- 南宫复辟为什么会成功假如明代宗有儿子,明英宗会不会复辟成功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复辟成功的皇帝
- 为什么南宫复辟能成功
- 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杀于谦不杀于谦会怎样
古代灭亡的朝代很多,为何仅有汉朝多次成功复辟
确实,历史上叫做“汉”的朝代非常多。最早是西汉,接着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接着,汉室宗亲刘玄在绿林军的拥戴下,建立玄汉。再后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三国时期,刘备建立蜀汉。再往后,东晋十六国时期,李特建立成汉。五代十六国时期,刘知远建立后汉,刘䶮(这个字是刘䶮本人造的,他本来叫刘岩,后来改名刘䶮,取“飞龙在天”的意思,表明他是资格的皇帝)建立南汉,刘崇建立北汉。这样一算起来,历史上的“汉朝”竟然有八个之多。
(西汉地图)
那么,历史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汉朝”呢?
张王李赵遍地刘,刘姓是古代人数最多的大姓之一。从几率上来说,肯定是刘姓建立的朝代最多。当然了,刘姓人数为什么最多,也是因为叫做“汉”的朝代最多的原因,这是相辅相成的。在古代,皇亲国戚生育后代的机会肯定是最多的,因为他们的妻妾最多,生育条件又好。再加上有一些被皇帝赐姓刘,所以刘姓也因此成了最大姓,建立的“汉”朝也最多。
历史上的“汉朝”最多,还在于第一个“汉朝”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长盛皇权王朝,前后经历了四百多年。这里的两汉,指的是西汉和东汉。严格意义上说,这算一个朝代。我之所以说两汉是第一个,是因为之前的夏、商很小,并不能称为大统一。周朝虽然比较大,但是因为实施分封制,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分裂状态,而且不是皇权王朝。秦朝是第一个皇权王朝,也是大统一朝代,但是很快就分裂了,在后人心目中所占的分量不够。
(蜀汉地图)
两汉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给后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世两千年封建王朝,其政治体制,基本上是沿袭汉朝的郡县制加分封制,以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辅。后世只不过是行政级别变多,分封的规模或大或小而已。
经济上,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铁制农具,两千年基本没有变化。还有一个特点是重农抑商,连明清时期也在这么搞,最后导致了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
文化上,两汉确立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为主,其它各家为辅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深入到了各方面,也是两汉为后世确立的。
正因为两汉作为一个重要的强大的朝代,在后世人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当国家遇到乱世的时候,建立一个叫做“汉”的朝代,肯定是最深入人心的,向心力也是最高之一。(我们分析一下那么多汉朝,除了成汉、南汉、北汉稍差一点外,西汉、东汉、蜀汉、后汉都还不错。)
(南汉北汉地图)
所以,只要是姓“刘”的,他们若是有机会,一般都会建立叫“汉”的朝代。甚至像成汉这种,虽然并不姓刘,而是姓李。但是,因为其建都在成都,而成都曾经有过蜀汉这样一个最了不起的王朝,因此,李特依然把他建立的朝代取名为“汉”。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一般灭亡了就很难复辟西汉灭亡后,刘秀为何能成功复辟大汉王朝
西汉后期,奢靡之风盛行,加上统治者政治上的腐朽,外戚王莽趁机篡权,建立新朝,自命新朝皇帝。由于王莽统治不利,新朝后期天下大乱,众多农民揭竿而起,扯旗造反。汉室宗亲刘玄领导的绿林军就是其中一只最有实力的农民起义军。那时候的刘秀也依附于这只农民起义军中,进行着前期韬光养晦的准备阶段。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秀是怎样一步一步成功复辟大汉王朝的。
刘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凭借着和高祖刘邦八竿子打得着的关系,勉强攀上汉朝皇室宗亲。不过刘秀此人可谓相当有城府,做事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在王莽后期起义军风起云涌的时候,能够充分的审时度势,选择适当时机借势而出。
早期刘秀和自己的哥哥凭借助汉室宗亲的政治光环起兵造反。可惜几次出兵不利。后不得不投靠另外一个汉室宗亲刘玄领导的绿林军。从此刘秀开始了他的荣誉之战。
最关键的也是最著名的一战非昆阳之战莫属。当时刘秀率领的军队在数量上与敌军相差悬殊,并且是在先期失利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最后取得全面胜利。毛主席曾经评价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经过此次昆阳战役后,刘秀名声在外,使得很多追随者加入刘秀的帐下效命。
刘秀的哥哥在后来和刘玄作战中发生冲突,互相争夺权利,不幸被刘玄残忍杀害。当在外作战的刘秀闻听此消息,悲痛万分。恨不得马上挥师给自己哥哥报仇雪恨。但是刘秀冷静下来后,能够把悲伤隐藏起来,主动到刘玄的驻地检讨自己的错误,而且够重新获得刘玄的信任。最终获得授权,继续统帅大军前往河北征战,从此刘秀彻底摆脱刘玄的管辖,独自掌管兵权。
刘秀到达河北之后,在战略上主动寻求汉室宗亲刘杨为首的真定王室在军事上的支持,并与之建立婚姻联盟,从而强化双方的共同利益。利用真定王室的军事实力消灭河北霸主王郎。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当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时候,刘秀开始在河北称帝,高举汉高祖刘邦的大旗,重新回复汉室,国号依旧为汉。此时的刘秀统帅百万大军,以河北为根据地,四面出击,相继消灭赤眉军,扫平关东,最后战败刘玄领导的绿林军,从而登上最高权利中心。
当初日本为什么没有支持溥仪复辟清朝
1917年6月溥仪复辟主要是德国的支持,其次是日本的支持,由于正值一次世界大战正酣时期,德国和日本是正面对手,德国已经支持了溥仪,日本不可能再次正面支持,但日本想经营垂涎已久的东北,所以日本暗地里支持了复辟分子在东北的活动,以此来建立他们操纵的“独立国”。
图为溥仪复辟时,进京的张勋辫子军。
溥仪的复辟是酝酿很久的,曾一度声势浩大,首先国内支持有各方势力,有文有武。其中以盘踞在徐州一带的张勋辫子军和曾任陕甘总督、清亡后逃到热河一带进行阴谋活动的升允,张勋通过支持复辟的德国洋行购买大量军火并扩军,升允在热河集结满蒙王公贵族遗留的武装力量,蓄势待发。
复辟时的北京城,有悬挂的龙旗。
清宗室势力,以溥伟、善耆为代表的贵族分子在青岛、大连、天津等地聚集,清遗臣势力,以劳乃宣、康有为代表的官僚分子分别在山东曲阜、江苏扬州等地点燃了复辟的舆论声势,《民是报》、《不忍》等报刊杂志都是复辟分子的舆论工具,各地都以举办“十老会”、“词社”、“尊孔文社”等名义集结联络复辟事宜。
图为亨利亲王访华时,与民众合影。
溥仪复辟早在1912年就受到德国支持,亨利亲王在威廉二世授意下专门来华访问,全程有溥伟等人陪同,并在青岛停留很久,此后令德国驻华文化大使卫礼贤、军官司格礼专门对接复辟事宜,双方达成协议,一旦复辟德国将公开承认并建交,此后德国提供经费、军火、聚集场所、医疗物资等。
大仓喜八郎,靠战争发家,在东北经营木材、煤、铁矿等掠夺企业。
一战期间,日本并不支持溥仪复辟,对德国和清室勾结产生戒备,也支持段祺瑞政府打击张勋,但日本一直想染指中国东北,所以暗中有意允许复辟分子在东北阴谋叛乱,并通过民间财团给复辟分子提供100万经费,并乘机结交满蒙贵族,从而达到控制在东北的这股势力的目的,当时日方代表为财阀大仓喜八郎和浪人佃信夫。以上可以看出溥仪复辟,得到外国势力支持的德国和日本,德国是政府公开支持,日本是民间暗里支持,别有目的。
溥仪复辟,梁启超参加了吗
1917年7月1日,北京紫禁城,突然末代皇帝溥仪的几位老师前来面见,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十分的惶恐不安,但又好似面带喜色,等溥仪召见他们后,他们跪倒在地上大喊“皇上洪福齐天,大清复辟啦”,此时的溥仪一脸懵逼,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便问他的老师陈宝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陈宝琛说,是大清的忠臣张勋领着兵丁来京城了,现在就在外面等待您召见呐,到时候皇上一定要答应张勋所请,咱大清朝龙兴有望啦。
随后,张勋被溥仪宣召觐见,这时候的张勋一身的清代大员的扮相,一身的纱袍马褂。带着顶戴花翎,他见到溥仪后一顿三叩九拜,喜形于色的劝谏溥仪到:皇上,如今这革命党光是嚷嚷的欢,隆裕皇太后把大权给了他们,您看看他们办的事,举国上下依旧民不聊生,共和不符国体,只有皇上重新登基,天下太平才有望,臣下为民请命恳请皇上,复位吧!溥仪答应了他。
此时在张勋旁边的,还有保皇派的康有为,但并无梁启超的影子,这个时候的梁启超正在随段祺瑞开会谋定要武力反对张勋复辟,此时的梁启超已经和公车上书之时判若两人,他清晰的看到复辟并不能救中国,只有维护民主共和,中国才有希望,他在政见上和其师康有为分道扬镳,尔后他有起草了讨逆宣言,并且还用个人的名义向全国通电,在通电中痛斥康有为的行径,称其是“大言不惭的书生,对政局丝毫不清楚”。
清政府垮台以后,曾经的摄政王载沣为何不再参与复辟
载沣不参予复辟,并非不想复辟,从他的历史经历来看,他复辟的念头,应该还是有过的。要不,他肯定会极力阻止溥仪北上了。他的相法应该是,溥仪更适合做这件事,有溥仪就行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载沣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弄不好还招来杀身之祸。其次,载沣有宅男情节,生活中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保守,不愿改变现状,这在历史上也有系列佐证。
(图:载沣肖像。)
一:载沣有自知之明:确实无能。
载沣的无能,他胞弟亲信的回忆录中多有刻画,历史也是见证人。曾经他权倾天下,担任摄政王的同时还任监国,比当年的多尔衮权力还大。但朝政被他弄得一团糟,上下离心。尤其是他同汉臣搞对立,对立宪畏为险途,工作中抓不到要领,让振兴满清的机会一点点地流失。
汉臣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崛起的。经太平天国历练,能力胜满臣一大截。加之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是满清最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这个载沣没有看清。八国联军侵华时,汉臣们搞〝东南互保〞,和洋人眉来眼去搞和平,根本不鸟慈禧和光绪娘俩的〝西狩〞,慈禧也不得不忍下,默认汉臣崛起的现实。
如果载沣能和汉臣亲善,拿来所用,满清的局面是可改观的。但载沣满脑子想的是怎样收拾汉臣。当年袁世凯大声疾呼〝满汉一家亲,唯才是用,以定民志以固国本〞云云,可谓肺腑之言,对大清一片赤诚。载沣如果接过袁世凯抛来的绣球,顺应历史潮流,采取融汉,用汉的策略,也不至于引来汉人的敌意,以至天下烽烟四起。早在慈禧在世时,袁世凯在写给其弟袁世勋的一封信中说:〝在讨论官职改革期间,载沣在一次上朝时,竟想持枪杀我。〞这是否脑子进水了?
执政后的载沣也一心排挤汉臣,他改组的内阁中,共十三人,满人九个,皇族五个,汉人仅有四个。他让两个胞弟载洵和载涛,一个掌海军,一个掌禁军。用满人载泽,敏朗,善耆,桂良,凤山等接管军中要职,把汉人精英陈壁,赵秉钧,唐绍仪,渠士诒,王士珍,段祺瑞,徐世昌等或休或降或调。议员有不平,载沣竟然说:〝组阁是皇帝特权,非议员所能干预。〞全然不把汉臣当回事。
(图:晚清革命党人)
载沣任用的这帮满臣,包括自己在内,平庸不说,又都非常年轻,不堪大用。美国人曾这样评价载沣的弟弟,时任海军大臣的载沣,曰:
〝热衷搞表面文章,不关心事物本质,喜欢拥有一个大国的所有标记,并象大国那样受到尊重。因此,他们想要陆军和海军,枪炮和保垒,战旗,战鼓和军号。〞
如此看来,这帮小王爷不通军事,又喜欢搞大排场。既不通军事,就不得不招聘大量留学生来做具体工作。但这些留学生,都具有革新思想,革命党亦不少,且以汉人为主。武昌起义时,荫昌带兵镇压,底下的新兵不鸟他,指挥不动,他不得不请教下野的袁世凯,直到袁世凯出来收拾残局。
徐世昌说:〝大清之亡,不是亡于革命党,而是亡于小爷们。〞当然,首先是亡于载沣。徐世昌的这个评价,显然是中肯的。
立宪是载沣的一个机会,他也白白流失。对于民间官绅高涨的立宪呼声,载沣一直有抵触。1911年各省立宪派请愿召开国会,载沣大怒,各衙门俱不敢接见请愿代表。直到宣统二、三年,载沣一直压着不推动立宪。到不得不立宪时,皇族内阁又占居一大半,让民间极其失望,谓〝假立宪之名,行专政之实。〞他也想抓财权,看铁路赚钱,马上搞铁路国有化,引发声势浩大的〝四川保路运动〞。他从武汉调兵镇压,致武汉军力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发动武昌起义,刹那间,满清风雨飘摇。
(图:溥仪戎装照)
二:载沣的性格缺陷:宅男特质,无担岗决心。
载沣胞弟载涛在回忆录中说:〝载沣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忠厚既无用之别名。这是他的长处,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金梁的《光宣小记》则说,载沣每天很早来乾清宫,批阅全国各地和中央奏章,〝而苦不得要领,往往辞不达意,有入觐见者,常坐对无言,又进言者,分不清是否曲直。即请机宜,则嗫嚅不能主断,且所言常不得主旨,多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之类,无关宏者〞。
胡思敬在回忆录中说到这样一件事。一次湖广总督端澂有要事求见,载沣嗫嚅不知何语。过了一阵,他就问〝汝疾病尚未愈乎?〞直接把端澂的话堵回去。端澂不得不起身告辞。还有一次,汪大燮在出使日本时获得重要情报,几次上奏无回音,不得不回国面阵。岂料载沣根本不关心这个,闲聊一会,突然指着挂表说:〝己十点了。〞把汪大燮打发走。
可见,这个载沣,不仅脑子反应慢,而且说话结结巴巴,抓不到要领。这样的人,即使权顷天下时都这样,指望他复辟,当然是痴心妄想。
(图:晚清新军)
载涛说:〝慈禧之所以用载沣,是因为她观察皇族近支之人,只有载沣好驾驭,肯听话,所以先叫他做军机大臣,历练历练。慈禧自知不起的时候,光绪虽己死去,她仍然贪立幼君,以免翻她以前的旧案。〞
载沣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是皇族共识,是历史的波滔把他硬推到那个位置。据傅仪回忆,载沣解职后回家,竟对家人说:〝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后来溥仪在东北称帝,派人来接载沣,载沣不去,甚至不放自己另外两个孩子去。他性格安静,不喜欢走动。即使不得不走亲戚,也呆一会就走。
从载沣当年对汉臣的态度,以及力保满人特权的努力,说他不想复辟,没几个人相信。但经过多年在政治旋涡中的争斗,他渐渐了解了自己的斤两,不想再参予政治,明哲保身,安安静静地做个宅男,也是不得己的选择。
据说载沣旧学深厚,字写得不错。如此,养养花溜溜鸟,确实很适合他。
石亨为什么支持英宗复辟
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代宗即位。起初是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景泰三年(1452)易储,代宗之子朱见济为太子。次年,太子朱见济夭折。围绕着皇储人选,文官分裂为两大派系,一派主张立旧太子,另一派主张迎立襄王之子为太子。两派在争论不休的时候,景泰朝部分不得势时武将、宦官,与部分失落的文官,出于建功夺权的考虑,趁景泰帝生病之时,抢先发动宫廷政变,将英宗从南宫中抢出,复登皇位,史称“夺门之变”。
史料记载,夺门之变发生之前五日,石亨诸人已与英宗事先联系。英宗为了慎重起见,最初并未表态。两天后,英宗表示同意,石亨遂与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徐有贞策划。石亨是夺门之变的首谋,之所以如此,是出于报复景泰朝被于谦完全压制的愤恨。《国朝典故》中记载:“亨辈不过因于谦平日为总督军务,一切兵政专而行之,亨不得遂其所私,而乘此机而图之。”而石亨之所以为首谋,在于他是官僚集团中为数甚少得知道景帝病重、皇位将发生更迭的人。《复辟录》中记载:“初,景皇帝有病,群臣不知其危剧。本月十三日夜,石亨独蒙宣,到郊坛斋宫榻前,面受命,代行礼。亲见,知必难起,于是时有南城之谋。
石亨发动夺门之变,于谦也应负有一定责任。于谦是御史出身,或许是职业惯性使然吧,嫉恶如仇,在景泰时期北京保卫战中,虽然提拔石亨,后者也心存感激,但对于石亨荐举侄子石彪等一些行为,丝毫不留情面的加以拒绝,并且对武将群体的势力加以限制,导致与石亨的关系迅速恶化,但同时又疏于防范。
英宗即位后,对夺门集团进行了集体大规模升迁。石亨封忠国公,位极人臣,居夺门新贵之首;徐有贞进入内阁;曹吉祥迁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
南宫复辟为什么会成功假如明代宗有儿子,明英宗会不会复辟成功
景泰帝继位之初,由于担心皇位受到威胁,非常不想让英宗回朝。于谦等朝臣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也不愿与瓦剌议和。也先决定无条件地将英宗送回,朝廷众臣感于君臣之义,同时也是顾及国家声誉,主张隆重迎接英宗;而朱祁钰出于个人原因,则力主简化仪式,淡化影响,迟迟不肯派遣大臣迎驾。
后来在群臣敦请下,不得不迎驾,但仪式非常简单,只派翰林院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至安定门才易法驾。八月十五日,朱祁镇到达北京,景泰帝也只是迎拜于东安门,然后将其送入南宫(今北京南池子缎库胡同内),派人严加守备,严禁大臣朝见。
景泰三年(1452)五月,景泰帝废土木堡之变后群臣所立英宗长子朱见深太子位,更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原皇太子朱见深改封沂王。不幸,朱见济太短命,封为皇太子仅一年多,就于景泰四年(1453)十一月病死。
景泰帝只有这一个儿子,不少廷臣见储位虚悬,就建议再立沂王朱见深为皇太子;也有一批人建议立襄王世子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一月,景泰帝病重。十四日,群臣再次上疏请立太子。景泰帝传谕说:“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不料,十六日夜里就发生了太上皇复辟的“夺门之变”。
上图明裕陵,英宗葬于此
由以上简略的总结可以看出,假如朱祁钰的儿子没有死,南宫复辟发生的几率就会小很多。发动南宫复辟的人是景泰朝部分不得势的武将、宦官、文臣,他们看出了景泰皇帝病重又没有儿子,如果景泰皇帝死后朱见深即位,自己没有多大功劳,仍旧会得不到重用;如果襄王世子即位,朝局仍旧是景泰一派的势力,自己也难以翻身。而拥立英宗复位,自己才会建功,出一口恶气。
之所以成功,除了行动迅速、保密工作做得好之外,重要的是有内援,曹吉祥和孙太后正是夺门的内援,也是夺门集团能顺利进入大内的关键。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复辟成功的皇帝
古代复辟的成功皇帝,首推的是两位“六味地黄丸”,即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其次是明英宗朱祁镇。
不过对于清朝的溥仪,短短十二天的复辟也可以勉强算复辟成功了。
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这两兄弟之所以有这样曲折的命运,关键是他们有一个非常强势娘。他们的第一次登基做皇帝,实际上就是他们的娘武则天给自己上位进行铺路。
李显于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登基,第二年就被废,做了一次傀儡。
公元705年,他在张柬之等人的拥戴下,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让位,第二次成为了大唐的皇帝。
这一次,他恢复了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把金城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加强了和吐蕃帝国之间的交流。
李旦相对于自己的哥哥李显,傀儡的日子比较长。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李显被废,李旦被立为皇帝,但他的命相对于李显是比较苦的。近7年的傀儡生涯,不但要承受母亲的精神压力,还要承受政客们的攻击。
即使是天授元年,公元690年被废后,还要承受武家子弟的政治攻击,可以说是过得战战兢兢。李显复辟以后,他才从这种日子中挣脱了出来。
而他的复辟也是利益集团的争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显崩后,皇后韦氏意图效仿武则天,李氏一族发动唐隆政变,杀了韦氏,把李旦重新给推上了皇位。
明英宗朱祁镇,他的命运如此曲折,都是自己折腾的。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年轻的朱祁镇吃得太快活了,听信了太监王振的鬼话,非得效仿祖上的荣光,带着大明军队亲征瓦剌,结果土木堡一战损失惨重,自己也沦为了俘虏。
结果大明朝的皇位落到了弟弟朱祁钰的手中,自己回国后又被囚禁了起来。
当然,他的复辟也是野心家们的推动。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拿回了属于自己的皇位,但随后杀了擎天柱于谦于少保,留下了污名。但他又废除了人殉制度,这就是一个矛盾的人。
清朝溥仪,中国帝制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生错了时候,三岁登基的他赶上了大变革时代,做了三年的儿皇帝退出了帝制的舞台。
然而1917年,在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的时候,他在张勋鞭子军的支持下复辟了,只不过这是一场闹剧,短短十二天,就在国人的声讨中烟消云散了。
当然,溥仪的这次复辟是身不由己,还说得过去。
但他后来投靠日本军国主义,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就必须遭到谴责!
大体如此!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为什么南宫复辟能成功
南宫复辟又称“夺门之变”,即明朝朱祁镇由太上皇复辟为皇帝的事件,南宫复辟一事实际为明朝内部争权夺利的政变,一众文武大臣也因此事或飞黄腾达、或夷灭三族。
事件经过
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被于谦为首的群臣推举为帝,即明代宗。而后,于谦抗敌成功,京师得保,瓦剌首领也先勒索未果后见朱祁镇已无用处,便放朱祁镇回国。朱祁钰迎英宗回国后封为太上皇,并将其软禁于南宫。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石亨作为北京守卫战的武将首功之臣,被召到病榻之前嘱咐后事。与此同时,朝内早有传言大学士王文力劝朱祁钰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皇储,若事态如此发展,王文将是拥立首功之臣;若重立朱见深为太子,首功也是文臣,像石亨这样的武将不会再有代宗时期的待遇了。因此石哼便有了谋立的计划,他联络前府右都督张鞁和宦官曹吉祥,告知朱祁钰病重之事,并打算拥立太上皇复位以争首功,此三人也很快达成一致。随后曹吉祥进宫博得孙太后支持。石亨与张鞁找太常寺正卿许彬商议。许彬不愿插手内斗,于是推荐徐有贞给石哼二人,徐有贞与此二人一拍即合,并做详细谋划。
正月十六时,王直、胡濙、于谦会同群臣商议,决定奏请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并由商辂主草奏疏,疏成之后却已至傍晚,群臣决定次日早朝时,再将奏疏递上。但正月十六日晚,徐有贞已开始行动,邀请杨善和王骥作为党。待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汇合后,张鞁以瓦剌骚扰边境,保护京城安全为由调兵赶到,一并向皇城进发。石亨本就掌管皇城钥匙,一路通行无阻。四鼓时分,大队人马从长安门直接进入皇城,进入紫禁城后,徐有贞反锁大门,以防援兵进来。
到达南宫后。石亨撞开宫门,表明来意后,便带着太上皇径直奔向东华门,守门的士兵上前阻拦。朱祁镇表明身份后,守卫也不敢再加阻拦。于是,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皇宫,向奉天门而去,并迅速将朱祁镇扶上了奉天殿的龙椅。石亨敲响钟鼓,召集群臣到来,众人入殿后,徐有贞宣布太上皇复辟。接着朱祁镇宣布百官仍担任原来的官职,众朝臣随即参拜,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夺取了皇位。史称南宫复辟,又称夺门之变。
复辟成功的原因
代宗在废立问题上与大臣们存在严重的矛盾,自朱祁钰废太子朱见深起,以于谦为首的百官均表示过反对意见,但毕竟代宗有儿子,传承帝位也合乎情理,百官尚且不会怎样。但代宗的儿子朱见济去世之后,代宗再无子嗣,这就给百官们重新立朱见深为储君提供了口实,但这种矛盾激化后,君臣之间的猜疑会更加明显。因此关于重立朱见深为储君的措施推进的如此缓慢,以至于最后一刻给予了石哼等人发动政变的机会。而当奉天殿的钟声响起时,朱祁钰问起身边的第一句话是怀疑于谦在奉天殿谋反了,得知是朱祁镇复位后反而连叫三声好,而后安然睡下,可谓是皇帝的重担和群臣的压力已经让病重的朱祁钰心理发生了变化,只要不是权落旁姓就能接受了。
皇权更迭时的三人组合同仇敌忾,石哼作为当年抗击也先的武将功臣享受了极高的待遇,而这种待遇是其沉迷权利后不肯放手的诱惑所在,一朝皇帝一朝臣的道理谁都明白,在明朝文臣弄权的机制下,下一代皇帝只要不是出自武将的兵变而立,那么以往的地位就只会落在文臣手里,特别是于谦对于朱见深的拥立,使得石哼心理发生了争权的冲动;而曹吉祥本身就出自王振门下,于谦当政期间当然不会给曹吉祥好脸色,在这方面自然就站在了石哼的一边;徐有贞作为北京保卫战的南逃派,与于谦的政治意见本身就向背,于谦胜利之后徐有贞的日子也不好过,因此这三个人的利益共同点非常恰合,而且在分工上石哼掌管着军权、徐有贞善于谋划、曹吉祥身为太监可以进入内宫争取支持,这种人员分配也是恰到好处,为政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朱祁镇本人实则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在传统的封建观念里,太上皇的地位也是普通人不敢挑战的,所谓夺门实则轻而易举,因为朱祁镇在八年前就是紫荆城的主人。而在奉天殿前,百官即使对徐有贞、石哼的行为有所愤怒,但有朱祁镇压场,也未发生激烈冲突,这就是正统的力量。
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杀于谦不杀于谦会怎样
明英宗复辟后杀掉的于谦,可不是那个和郭德纲一起说相声的“正经 人”于谦。明英宗杀掉的于谦是历史名臣,是土木堡之变之后,组织大明军民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力挽狂澜,拯救了大明的人。没有他,明朝的寿命很难超过百年。作为民族英雄,于谦是国家的栋梁。然而,智勇双全的于谦并没有得到善终,给后人留下的深深的遗憾。
一。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杀于谦?
1。明英宗个人性格的缺陷。
明英宗还在当太子的时候,他老爸朱瞻基就着意培养他,力促其学有所成。不仅遍请名师教授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还给他请来了东宫伴读。这个伴读就是明朝的罪魁祸首之一、土木堡之变的始作俑者、大太监王振。当时,朱祁镇尊称他为王先生,恭敬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老爸朱瞻基忘记了洪武大帝朱元璋“太监不得识字,不得干政,违规者斩“的祖训。在宫中办学校让太监学文化,还赋予太监很多权力,大大提高了太监的政治地位。及至后来,太监参与国策的制定已成家常便饭。明英宗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太监群体获得了极大的好感。土木堡之变前他非常宠信王振,夺门之变前后他信任曹吉祥。而太监只会投其所好,怂恿他贪图享乐,奢侈腐化,罔顾正义。所以, 明英宗自然不会相信正直的大臣,这间接地导致了自己人生的悲剧,也给于谦死于非命埋下了祸根。
2。报复、泄私愤!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时刻盼望着明朝来为自己赎身,等来的却是弟弟登基、尊自己为太上皇的噩耗!他对于谦的恨早刻骨铭心了,致死也不会原谅于谦。后来虽然被接回大明,但幽居南宫,形似囚徒,加深了明英宗对于谦的怨恨!明英宗把自己昏庸无能导致的落魄完全归结到于谦的身上,早生发了杀死于谦的动机。
3。政治需要!于谦是明代宗的股肱之臣。明英宗复辟后,是不放心明代宗的心腹留在自己身边的,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更何况当时于谦还是帝国的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举足轻重!虽然于谦有功于大明朱姓王室,但他的存在不利于明英宗个人巩固地位,所以必须除掉他!帝王的权术导致于谦死于非命。
4。发动政变的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的蛊惑!这些人能力、人品、声望都比于谦差,没有于谦的功绩和资历,对于谦有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如果于谦仍然在朝中任事,会阻碍他们的仕途。所以,为了自己的权益,捏造事实、编造理由,极力促成明英宗对于谦下手。
5。于谦个人的性格也存在缺陷!于谦是忠诚大明的人,本质上是认死理的读书人,不会揣摩帝王的心思。帝王不看重他的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国计民生、为人操守,只注重是否能为我所用!明英宗复辟前后,于谦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来缓解君臣关系。他认为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就是护身符,结果,盲目的“忠心”害了自己!
英宗当然知道:没有于谦大明早完蛋了。但是,要使自己上位合法化,要百姓信服他仍是合法皇帝,使天下人都清楚:当年我只是外出办事,弟弟只是暂时摄政,就要铲除代宗的势力。这就要拿于谦开刀,于谦有了罪名,就证明弟弟的皇帝不合法。所以,于谦必须死。
于谦之死证明了明英宗一点也不“明”,很昏!
二。不杀于谦会怎样?
于谦不死,于谦个人难有作为。明英宗会惶惶不可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