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广告案例

网络广告案例(2019年1月1日《电商法》实施第一天,依然有很多人在朋友圈发广告,要如何举报这些人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1 15:44:56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2019年1月1日《电商法》实施第一天,依然有很多人在朋友圈发广告,要如何举报这些人呢

其实举报的更多是同行举报,因为同行举报的更专业,还有就是专业打假的,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通过网络举报平台(查百度)还可以打当地的举报电话,比如12类开头的举报电话,这些举报渠道都是:凡举报都必须要给答复,平台举报一般是15个工作日内;举报时可以凭截图、录音、相关文字;

腾讯现在的举报功能并没有放开,因为腾讯也顾及利益,如果把当时的朋友圈直接的举报端口打开,那腾讯就会成为最大的投诉举报平台了,最简单的一点:那时的微信用户至少减少三分之一,而且全部是商家,所以腾讯怕,怕什么?商业利益。就凭这一点,腾讯的那些打假呀,管理虚假的口号全是宣传标语而已,不敢动真恪的,不信你把朋友圈的直接举报端口开了?省得让网友点击-点击,然后截图几张,又截留言,然后再点击分类的,这就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了,就是让你费事”你直接在每条朋友圈打开举报功能,不就完事了吗?什么时是电商法的真正落实时,那就是腾讯举报平台的真正开放之时。

我是孙洪鹤,《新商业大智慧》创业教科书主编,孙洪鹤每天都给大家分享教材的短视频,每天都有更新,大家可以关注孙洪鹤。

洗脑广告,为何会成为一场互联网视听污染大戏

凭借在《神盾局特工》中饰演“震波女”,而在国内有着火爆人气的汪可盈成为Boss直聘洗脑广告的女主角。在广告中,汪可盈喊着“找工作、十三薪、不加班、有年假”,而一大堆西装革履的中老年人则以合唱团的方式不断重复“跟老板谈”。这支广告在前段时间被投放入多个电梯间,网友直呼——Boss直聘又双叒叕“魔音灌耳”、“污染眼球”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Boss直聘,铂爵旅拍、优信二手车、人人车、马蜂窝等,都是洗脑广告的忠实拥趸。它们似乎毫不在意网友的“口诛笔伐”,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认为自身取得预期中的营销效果。某些互联网企业执着于制造洗脑广告,其实是对流量的高度渴求。可惜的是,洗脑广告早已成为互联网视听污染的来源,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并没有益处。

无所不在,洗脑广告轰炸你的眼球

其实,洗脑广告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早在之前就被很多传统企业所运用。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恒源祥,羊羊羊”;“学厨师,就到新东方烹饪学校”;“没事儿吧,没事就吃溜溜梅”……这些充斥于电视渠道的洗脑广告,让人们见证了一个传统企业为抢占市场话语权无所不用其极的时代。

而原本以天马行空、诸多创意著称的互联网行业,依然没有逃过被洗脑广告“荼毒”的下场。

比如在去年世界杯期间,Boss直聘带来嘶吼式的“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找工作,上BOSS直聘!升职,加薪!升职,加薪!升职,加薪!”洗脑广告。马蜂窝则在广告中,让黄轩和“唐僧”不断重复“旅游之前,为什么要先上马蜂窝?”就连知乎也不能幸免,“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你确定你知道吗?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的洗脑广告让人无语。

此外,优信二手车的“上上上上,上优信二手车”、拼多多旋律颇佳又不断重复的“拼多多拼多多,拼就要就要拼多多”…… 可以说,在互联网触角延伸颇长、覆盖面超广的当下,无所不在的洗脑广告正在全面轰炸我们的眼球和耳朵。

剑指流量,推洗脑广告为站稳脚跟

为何新时代的互联网企业,还这么热衷于洗脑广告?从洗脑广告的本质来看,它们一次又一次地将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卖点强化,并传递给受众的“记忆细胞”。最终,这些洗脑广告通过不断重复完成了相应的营销诉求,达到了互联网企业“广为人知”的初衷。

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推出洗脑广告的互联网企业,基本上都处于自身的成长期。它们在这一阶段的最大诉求,就是通过占领大众的“眼睛”和“耳朵”去抢占流量、拓宽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意味着,在这个阶段互联网企业并不关心大众对这些洗脑广告的看法,它们更在意的是让自己被大众所熟知。

比如此前Boss直聘广告制作人就声称,“大家在评论广告的审美的时候,是把广告当成了一个内容在看。但广告不是内容,是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的……我们把1块钱花出了5块钱的效果。”而数据分析平台七麦数据的信息显示,Boss直聘的下载量在招聘类APP中名列前茅。

看来,为了赚取流量,这些互联网企业算是拼了。通过推出洗脑广告,这些急于成长的互联网企业算是站稳了脚跟。

口碑崩坏!洗脑广告对互联网无益

我们不否认,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洗脑广告的确能在短时间内受到成效。但它们这样急功近利的做法,却是以透支自身的口碑、品牌形象及未来长远发展为代价。一旦口碑崩坏的话,某些互联网企业或许会受到重创。就像一些二手车互联网企业,就已经遭遇到发展难题——这是多少洗脑广告都补救不回来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洗脑广告也是一场互联网视听污染大戏。以自由、开放等为典型代表元素的互联网,被这些洗脑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本质与初衷。因此,洗脑广告对互联网是没有益处的。或许,互联网企业在制作、推出广告时,该多向泰国、日本某些走心、有创意的广告“取取经”。(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