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僻却美到爆的宋词 意境 古体诗

生僻却美到爆的宋词(古体诗词意境那么美,为什么现在没人去写了而且传唱的为什么也那么少)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9 22:03:50 浏览10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古体诗词意境那么美,为什么现在没人去写了而且传唱的为什么也那么少

首先感谢受邀!本人愿意试着肤浅作答——

古体诗词固然很美,意境美,语言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但是古体毕竟是古体,顾名思义它是古代人写的诗词。它的讲究和规律颇多,比如押韵,平仄,对仗等。它追求的是精致美,古韵美!

先说说历史。古诗词最早起源于劳动,先民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疲劳,增加劳动的乐趣,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用歌唱的形式直接孕育了最原始的诗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也是一种草根文学。

如所周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文语言已经逐渐走向白话文,直到今天。

毕竟年代不同了,今人有今人的活法,看法和写法。时代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

知道了以上所说,就该明白,古诗词的条条框框,更多的限制了创作者的自由,如封建制度一样。所以今人就想去打破它。

直到今天,现代文人已经完全瓦解了古诗词的规律和定义,开始用白话文自由写作了。而且现代诗更活泛,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可以说,如今的现代诗,基本上完全替代了古诗词,成为诗歌发展的主流方向。

但是,古诗词的辉煌依然存在。但凡爱好诗歌的写作者,都知道,要想写好现代诗,必须去到古诗词里汲取营养,否则,很难写出好的现代诗的。

也就是说,如今的古诗词,只能作为一种诗歌文献和教学素材以及大纲存在了。学者可去自觉研究,但大众文化开始逐渐排斥。所以,古诗词不会被再度普及,更不会再像盛唐那样有热度了。

就拿现在全国的各个文学刊物来说,依旧刊发古诗词的刊物已经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了。再说,现在的学生语文课本里,也不过是选择性几首古诗词代表作,意在让学生们做个常识性了解即可。如此可见一斑。

当然,我们还是发现,今人依然有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依旧喜欢写古体,这类人群不言而喻多半是中老年人。这属于是个人爱好,没人会去干涉,任其随意发挥就是了,继续发扬和传承古诗词也是好事。毕竟,古诗词是现代诗歌的基础。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古诗词大赛,就很有意义,对于古诗词的发扬和传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也只能是传承和发扬,与大势所向相差甚远。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优秀的现代诗不断被音乐家谱曲开始传唱了,比如诗人海子的《九月》,等等等等。当然,也有一些经典的古体诗谱成曲子的。二者都是有的。但似乎歌唱古诗词,目前的音乐人还在尝试,估计以后也不会传唱更多。因为古体诗的意境,语感,节奏以及内涵,无法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理念相匹配,不能直接性地打动人,所以持续传唱的可能性也不大。

最后,我要说的是,古体诗的价值一直存在,其光芒永远普照着现代诗。也就是说,现代人无论如何创新,也躲不过古体诗词的影子。

但古体诗词的确失去了往日的温度和热度,离我们渐行渐远,大有一去不再复返之可能。

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任凭谁也无法扭转。而代替它的,是日益繁盛的,个人化形态的自由体现代诗!

有很多研究古诗词的人的诗词全是生僻字,只固守在一个圈子里,这样古诗词还有前途吗

一、诗里出现生僻字一般会有几个原因:

1、平仄原因,

如果不能够用平,那只好在仄声的里边找,反之亦然。比如用到船的形象.

那么平声可以用:舟、船、帆、篷、桡、槎、舠、舽、舼、艆,艍、艀......

仄声就可以用:棹、舸、艧、舭、艓、艇.....

其中:

平声的舟、船、帆、篷,仄声的棹、艇大家都很熟悉。

平声的桡、槎,仄声的舸,在古诗词中不算是生僻字,用的非常多。

其他的平声舠、舽、舼、艆,艍、艀;仄声艧、舭、艓这些比较生僻,作诗时一定避免使用。

2、押韵的原因

《南堂杂兴》陆游

奔走当年一念差,归休别觉是生涯。茆檐唤客家常饭,竹院随僧自在茶。

禅欠遍参宁得髓?诗缘独学不名家。如今百事无能解,只拟清秋上钓槎。

为了押六麻韵,只能用槎,用舟和船 、篷都不行。

3、故意显示学问

《上林赋》司马相如

于是乎玄猨素雌,蜼玃飞鸓,蛭蜩蠼猱,獑胡豰蛫,栖息乎其间。长啸哀鸣,翩幡互经。夭蟜枝格,偃蹇杪颠。隃绝梁,腾殊榛,捷垂条,掉希间......

现在不是做学问的人不会去读。汉朝的有些大赋,包括和司马相如同时代的人也认不清所有的字。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韩愈

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

燖炰煨爊孰飞奔,祝融告休酌卑尊,错陈齐玫辟华园,芙蓉披猖塞鲜繁。

4、时代的原因

比如先秦的《诗经》到了汉朝大家都读不懂了,所以要有人写书解经。

《詩經·頌·周頌·臣工之什》

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厘爾成,來咨來茹。

嗟嗟保介, 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佘?

5、遣词造句的能力欠缺

比如:《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如果只想起用舠,想不起用桡,那自然读起来就生僻。

二、流传的作品极少有生僻字

即使是现在我们读不太懂的诗,在当时如果广为流传,也一定是通俗易懂的。

有个著名的典故老妪能解:白居易写诗,都念给老太太听。老太太能明白就不修改了。否则改到老太太能懂为止。

三、读起来明白,却听不懂

诗和词一样,开始都是唱的,所以通俗易懂,渐渐地文人加入进来,诗和词到后来大多不能唱了,变成了“徒诗”,意思是不入乐的诗。与《诗经》的“合乐歌唱“不同,楚辞就属于“不歌而诵“的“徒诗“。

两宋时柳永、姜夔这些懂得谱曲的人作词都可以入乐,词到了南宋后期越来越深涩、寄托遥深,渐渐也不能唱了,于是又出现了元曲。

到今天,您听一首流行歌曲,基本都是不用看歌词就能听懂的,除了天王周杰伦的部分歌曲,当然《青花瓷》还是通俗易懂的。

四、不用生僻字这首诗不押韵怎么办?

这种事往往发生自窄韵和险韵,就是说这个韵部的字特别少。那说明您驾驭不了这个韵部,整首诗或词换韵即可。

古人为了逞技,常有人故意用险韵作诗。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苏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用的是险韵:下平十四盐

常用字就只有几个:盐檐廉帘嫌严占髯谦奁纤签瞻蟾炎添兼缣沾尖潜阎镰黏淹钳甜恬拈砭詹蒹歼黔钤佥觇崦渐鹣腌襜阉.....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下平十五咸的字更少了:咸函凡馋芟搀喃嵌掺巉

险韵作绝句不难,如《隋宫》,但是做七律难度增加了几倍,做排律的话就难上加难了。

.......

因此,假如驾驭不了,宁可换韵,也不要用生僻字。

@老街味道

2018-2-28

诗词是一种浓缩的表达形式,你喜欢诗词里出现生僻字吗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是一种浓缩的表达形式。但浓缩与精华,不是生僻与古怪,所以,诗词应尽量远离生僻,走向大众。

其一,诗词要能看得懂。诗词虽然是文字的浓缩,但也是一种表达形式。浓缩是一种精华,不是啰里啰嗦和累赘,也不是白话、散文和解释什么的。比如:我们白话说:如果曾经到临过沧海,那么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假如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了。我们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诗来概括,就更有诗意和韵味,这叫升华,不是生僻。

其二,诗词要能读得通。不错,诗词是作者的意愿表达,但也是写给大家看的,如果一首诗词,读者读不懂,即便写得高雅,也只能束之高阁,流传不开。比如《国风·秦风·小戎》中的“小戎俴(jiàn)收,五楘(mù)梁辀(zhōu)。游环胁驱,阴靷(yìn)鋈(wù)续”的写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不可否认,这是一首有关情爱的好诗,但生僻字太多,要读懂弄通,困难很大,所以难以广传。

其三,诗词要能领其意。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古至今为国人所喜爱,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即便牙牙学语的一岁小孩,大人都会教他们学诗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浅显易懂、雅俗共赏的诗句,其艺术应该已登峰造极,但并不因它无生僻字,而贬低其价值。

其四,诗词要能互其动。诗词是用来表达情感的,简单明了,给人的印象会更好。历史上很多有成就的大诗人,我们可能忘记其姓名了,但那个难登大雅之堂的“张打油”,不但我记得很清楚,就是一般没读过几天书的人都能背出他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咏雪》诗来,这就是诗词避免生僻,且可唱和的效果。

总之,我认为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国粹,是文字和语言的凝练和浓缩,是群众喜闻乐见、广泛运用的情感交流和表达形式,不应千篇一律强求生僻和韵律,能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效果就行,我认为今天诗词“天线”与“地线”的相接,才是明天诗词发展壮大的花果。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