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挥而就》的典故出自《宋史·徐铉传》。徐铉是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以其出色的文学才华和书法技艺而闻名。据传,徐铉在写作或书法创作时,往往能够一挥而就,即一气呵成,无需修改或润色,作品便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一挥而就”这个成语后来便用来形容文思敏捷,技艺高超,做事迅速,无需反复修改。在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中,这个成语尤其常见,用来赞扬那些能够迅速完成作品,且作品质量上乘的艺术家。
一挥而就——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一挥而就”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能迅速完成作品。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一段充满智慧与才情的传奇故事。
一挥而就的起源
“一挥而就”的典故最早见于宋代朱弁的《曲洧旧闻》。据记载,当时有一位名叫苏轼的文人,他擅长书法和绘画,尤其以书法见长。一次,苏轼在朋友家中作客,朋友请他题字。苏轼拿起笔,一挥而就,写下了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这幅作品不仅字迹遒劲有力,而且意境深远,让人叹为观止。从此,“一挥而就”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
文天祥与一挥而就
除了苏轼之外,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一挥而就”的典型代表。文天祥在科举考试中,以一篇一万多字的《过零丁洋》一挥而就,赢得了主考官的赏识,被钦定为状元。这篇《过零丁洋》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表达了文天祥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王璘与一挥而就
除了苏轼和文天祥,唐代文人王璘也是“一挥而就”的典范。据《摭言》记载,王璘在参加万言科考试时,口述文章,让十名抄写人员记录。他一边踱步,一边口中源源不绝地吟咏文章,速度之快,让抄写人员完全无法停笔。正当完成之际,暴雨骤至,文章被风卷至地上,沾湿了。王璘却毫不在意,拿起笔来,顷刻间又写出十余篇文章。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王璘的才思敏捷和文学天赋。
一挥而就的启示
“一挥而就”这个成语,不仅是对才思敏捷的赞誉,更是对勤奋好学、关注时事、关注民生的倡导。苏轼、文天祥、王璘等历史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一挥而就,离不开他们平日里的勤奋努力和对知识的积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成语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成语“一挥而就”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同时,它也激励我们要关注时事、关注民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