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草衔环》的典故,结草衔环——感恩图报的千古佳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17:42:46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结草衔环》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成语故事,它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和《后汉书·杨震传》。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知恩图报,感恩戴德,不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

故事来源1. 结草:这个部分的故事来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故事讲述了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个宠妾,武子病重时曾对儿子魏颗说,他死后希望将这个妾改嫁。但魏武子病危时,却又对儿子说要将这个妾殉葬。魏武子去世后,魏颗按照他最初的说法,将这个妾改嫁了。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交战,战场上出现了一个老人结草绊倒了杜回,帮助魏颗获胜。晚上魏颗梦见那个老人,老人说他是那个改嫁的妾的父亲,因为他感激魏颗的恩德,所以来报答他。

2. 衔环:这个部分的故事来自《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在任东莱太守时,有次途经昌邑,他过去的知交王密正好是昌邑县令。王密深夜去拜访杨震,并送了十斤黄金给他。杨震拒绝,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回答:“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了。后来杨震的儿子杨秉继承了父亲的清白家风,有次他发现一个婢女怀孕了,就询问她原因。婢女说是以前去世的杨震在临死前托梦给她,说他的一个金环在九泉之下,希望她去取。杨秉按照婢女的指引,找到了金环,从而证实了父亲的清白。

典故含义《结草衔环》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知恩图报,感恩戴德,不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它强调的是一种感恩和回报的精神,即当别人对自己有恩情时,应该记住这份恩情,并在适当的时候回报对方。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忠诚。

这个成语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如忠诚、感恩、清白和正直等。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情,同时也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些美德。

结草衔环——感恩图报的千古佳话

结草衔环,是中国古代流传甚广的两个典故,它们分别出自《左传》和《后汉书》,后来被合称为“结草衔环”,用以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的美德。

结草——忠诚与感恩的见证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故事的主人公是晋国大夫魏武子的儿子魏颗。魏武子临终前,曾对魏颗说:“我若死了,你一定要把我爱妾祖姬嫁出去。”魏武子病重时,又改口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魏颗在父亲去世后,没有遵从后一个遗愿,而是将祖姬嫁了出去。这一决定,让祖姬的父亲感激不已。

祖姬之父的报恩之举

后来,魏颗在战场上与秦将杜回交战,正难分难解之际,突然有一位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其站立不稳,最终被魏颗所俘。这位老人正是祖姬的父亲,他为了报答魏颗没有让女儿殉葬的恩情,特意在战场上帮助魏颗。这一幕,让魏颗深感惊讶,也让他明白了结草报恩的含义。

衔环——黄雀报恩的传奇故事

“衔环”的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故事的主人公是杨震的父亲杨宝。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救了一只被老鹰所伤的黄雀,并将其带回家中精心照料。百日之后,黄雀羽毛丰满,飞走了。当晚,一位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并告诉他,自己是一只黄雀,因杨宝的救助而得以重生,特来报恩。

结草衔环——感恩报德的象征

结草衔环这两个典故,分别展现了忠诚、感恩和报恩的精神。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后人广泛传颂。结草衔环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结草衔环的误用与正解

在现实生活中,结草衔环这一成语也常被误用。例如,有人将“衔草结环”误写为“衔结环草”,这不仅造成了语义的混淆,也使得成语的语源不明。正确的用法应该是“结草衔环”,用以表达对恩人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美好品质的赞扬。

结草衔环——传承与启示

结草衔环的故事,历经千年,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恩情,学会感恩,并以实际行动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感恩、忠诚、报恩的精神代代相传。

结草衔环,这两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典故,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德,让结草衔环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