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民”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píng yì jìn mín,意思是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典故的故事背景是西周初年,周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周公旦辅佐成王处理国事。周公被封为鲁公,但他没有亲自前往鲁国,而是派他的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国。同时,姜子牙被封为齐公,他也派他的儿子去管理齐国。
伯禽在鲁国治理了三年后,才向周公汇报政绩。周公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汇报,伯禽回答说,他需要花时间改变当地的习俗和礼法,所以晚了。而姜子牙的儿子在齐国治理了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汇报了政绩。周公对姜子牙的儿子说:“为什么这么快就汇报?”姜子牙的儿子回答说,他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周公对此评价道:“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意思是如果政令平和易行,人民就会归附。这个成语后来也用来形容人的态度和蔼可亲,使人容易接近
平易近民的由来与演变
“平易近民”这一成语,源远流长,其含义和用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要深入了解这一成语,首先要从其起源说起。
成语的起源
“平易近民”的成语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中记载:“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这句话反映了周公旦的政治理念,即政治应当简明易懂,便于民众理解和接受。
典故的背景
典故发生在西周初年,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于鲁国。伯禽到鲁国后,为了改变当地的习俗和礼法,花费了三年时间。而与此同时,被封于齐地的姜尚(即太公望)则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就向周公汇报了施政情况。周公对伯禽的缓慢进度表示不满,而姜尚的回答则让周公深思。
姜尚的施政理念
姜尚在回答周公时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一切按照当地风俗去做,所以这样快。”这句话体现了姜尚的施政理念,即政治应当贴近民众,简化繁文缛节,使民众易于接受。
周公的感慨与预言
周公在听到姜尚的回答后,感慨地说:“唉,鲁国的后代将要当齐国的臣民了!政令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对它亲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必定会归附。”这句话不仅是对伯禽施政的批评,更是对整个国家政治的深刻反思。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易近民”这一成语的含义逐渐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如今,它不仅指政治的简明易懂,还指人的态度谦逊温和,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同时,它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成语的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平易近民”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态度或文字风格。例如:“他的讲话平易近人,让人感到亲切。”或“这篇文章语言平易近民,适合大众阅读。”
成语的意义
“平易近民”这一成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是政治还是日常生活,都应当贴近民众,尊重民众,使民众易于接受。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平易近民”这一成语源于《史记·鲁周公世家》,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成语。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政治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当秉持平易近人的态度,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