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而合》的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韩信作为刘邦的大将,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韩信功高震主,刘邦对他产生了猜忌。韩信为了自保,请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在询问张良的意见后,决定同意韩信的请求。
在封王的过程中,刘邦与韩信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相同的人选,即曹参。曹参是刘邦的旧部,曾在刘邦起兵反秦时立下战功。刘邦和韩信都认为,曹参是齐国的合适人选,因此决定任命他为齐国的相国。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两个或多个人的想法、计划等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分歧。现在,我们常用“不谋而合”来形容这种情况。
不谋而合的成语典故
成语“不谋而合”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故事和哲学思考。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先没有商量,而意见或行动却意外地一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默契与巧合的奇妙。
成语的起源
“不谋而合”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第二卷。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末年,关中地区大乱,军阀混战,韩遂与马腾各自争霸。曹操派钟繇去监督他们,命他们各派一子到京城做人质。后来,马超、韩遂等惶惶不安,决定共同对付曹操,推举韩遂为都督。韩遂的部将阎行反对起兵,认为关中各将不谋而同,好像老天命定如此。
典故的解读
这个故事中的“不谋而同”就是成语“不谋而合”的原始形态。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共同困境或目标时,往往能够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并非源于事先的商议,而是源于内心的共鸣和共同的价值观。这种默契和巧合,既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微妙性。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谋而合”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变得更加丰富。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被广泛运用,不仅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默契,还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巧合。例如,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这里的“忽逢桃花林”与“复前行,欲穷其林”就体现了事物之间的不谋而合。
成语的运用
1. 我们对那些参与进来的人表示感谢,而且特别高兴看到读者的一些选择和我们在技术观察中的选择不谋而合。
2. 林肯的话,与亚撒利雅对犹大王亚撒说的话不谋而合。
3. 她的故事还以童话居多,诸如狼外婆”型、灰姑娘”型,竟与西方寓言、童话不谋而合。
4. 很久之前,就有一场此类的演说,其内容与安利的经营哲学不谋而合,至今仍使我们有所共鸣。
5. 这个产品的企划方向,和目前的市场需求不谋而合。
成语的启示
成语“不谋而合”不仅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关注他人的感受,这样才能在彼此之间找到共鸣,实现不谋而合的默契。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机遇,实现殊途同归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