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轮破柱》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张纲传》。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当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张纲,字文纪,是当时的一位官员,他敢于直谏,不畏权贵,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次,张纲奉命前往地方巡视,途经一处地方时,看到一户人家正在举行婚礼。张纲下车询问,得知这户人家虽然贫困,但仍然坚持举行婚礼,以庆祝自己的儿子终于娶到了媳妇。张纲深受感动,于是决定为他们送上一份贺礼。
张纲回到车上,取下自己的车轮,砸向柱子,将车轮埋在柱子下。他对随从说:“我身为朝廷官员,却不能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要为他们的婚礼送上一份贺礼。这车轮就是我无能的象征,我要埋在这里,警示自己要为百姓谋福利。”
从此以后,张纲更加努力地为民请命,不畏权贵,敢于直谏。他的事迹传遍了天下,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作为官员,应该以民为本,为百姓谋福利,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勇于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为百姓做出更大的贡献。
埋轮破柱——刚正不阿的典故故事
“埋轮破柱”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用以形容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精神风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典故起源
“埋轮破柱”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朝政腐败,宦官专权,正直的官员们纷纷受到排挤和迫害。其中,有一位名叫李膺的官员,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深得百姓爱戴。
二、故事梗概
有一天,李膺在洛阳都亭弹劾权臣梁冀,揭露其贪污腐败的罪行。梁冀得知后,怀恨在心,决定报复李膺。于是,他派人暗中在李膺回家的路上埋下车轮,企图让李膺的车无法前行。
李膺并未因此屈服。他发现车轮被埋后,毅然决然地命令随从破柱取车轮,继续前行。这一举动,让梁冀的阴谋未能得逞,同时也展现了李膺刚正不阿的品格。
三、成语寓意
“埋轮破柱”这个成语,寓意着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精神。它告诉我们,在面对邪恶势力时,要敢于斗争,勇于揭露其罪行,维护正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李膺的这种精神,坚守原则,敢于担当,不畏艰难险阻,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
四、历史影响
“埋轮破柱”这个成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还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奋斗。
在封建社会,许多正直的官员都受到了“埋轮破柱”精神的影响,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埋轮破柱”这个成语,传承了中华民族崇尚正义、敢于斗争的精神。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埋轮破柱”的故事,传承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