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以立身”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明朝时期著名的学者宋濂。宋濂小时候家境贫寒,无法购买书籍,但他通过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书来抄写,无论天气多么寒冷,他都会坚持抄书,并按时归还。此外,他还经常到百里之外向人求教,以增长知识。宋濂读书勤奋,生活节俭,学业进步很快。后来,他官至学士,负责主修《元史》,始终保持着勤俭的生活态度。
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原文为:“勤以立身,俭以养德。”意思是说,通过勤奋努力来成就自己的事业,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勤以立身”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通过勤奋和节俭来成就事业和树立形象。它强调的是勤俭的重要性,即只有通过勤奋和节俭,才能生存下去并取得成功
勤以立身的起源与内涵
“勤以立身”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勤奋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其最早见于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王者八政,以食为本,故古者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这句话表明,古代的王者治理国家,将农业视为根本,因此非常重视耕作,强调农民的勤劳。
成语的演变与流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勤以立身”这一成语逐渐演变,成为表达勤奋是立身之本、成功之道的普遍观念。在后世,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引用这一成语,如唐代诗人颜真卿在《劝学诗》中写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话强调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勤以立身的故事
关于“勤以立身”的故事,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宋濂的故事。宋濂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自幼家贫,但勤奋好学。为了读书,他常常步行数十里,甚至冒着严寒酷暑。正是这种勤奋的精神,使得他在文学和政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一代名臣。
勤以立身在历史人物中的应用
在历史人物中,曾国藩是“勤以立身”的典范。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勤奋刻苦,无论是在军中还是朝堂,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工作效率。据史料记载,曾国藩在短短6个月内处理了40000多卷文件,每一件都认真审阅,毫不马虎。他的成功,正是源于这种持之以恒的勤奋。
勤以立身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勤以立身”这一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成功人士都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例如,发明家爱迪生曾说:“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这句话表明,即使拥有再高的天赋,没有勤奋的努力也无法取得成功。
勤以立身的启示与意义
“勤以立身”这一成语,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它启示我们,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机遇,不断进取,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勤以立身”这一成语,传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是我们立身处世的重要准则。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这一优良传统,以勤奋为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