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志常在》的典故出自《晋书·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因不满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选择了隐居生活,并自号“五柳先生”。
《猛志常在》是陶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虽然隐居山林,但内心仍然怀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诗中写道:“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意思是他的壮志可以飞越四海,他的翅膀渴望远飞。
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身处逆境或隐居,但内心仍然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
一、成语的起源
成语“猛志常在”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诗作《读山海经》。这首诗中,陶渊明通过对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两个神话故事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这两种精神的赞美和向往。
二、精卫填海的故事
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泳时不幸溺亡,化为精卫鸟。精卫鸟决心填平东海,以报父仇。它从西山衔来木石,投入东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不渝。这个故事象征着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刑天舞干戚的故事
刑天舞干戚的故事也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天帝争斗,被砍去头颅。刑天没有放弃,用乳为目,以脐为口,挥舞着盾牌和斧子,继续与天帝战斗。这个故事展现了刑天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陶渊明的赞美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对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故事进行了赞美。他认为,精卫鸟和刑天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他向往的,也是他想要追求的。
五、猛志常在的意义
成语“猛志常在”正是对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精神的概括。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只有拥有猛志常在的精神,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六、猛志常在的运用
成语“猛志常在”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具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人。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牺牲生命,展现了猛志常在的精神。
成语“猛志常在”源于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寓意着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猛志常在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