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羞成怒》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韩歆传》。韩歆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因直言进谏而闻名。当时,光武帝刘秀在位,韩歆曾因进谏而被罢官,但他并未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地继续进谏。
在一次朝会上,韩歆再次上书进谏,但光武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更加生气。韩歆看到光武帝生气,也感到十分羞愧,但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地继续进谏。最终,光武帝被韩歆的坚定和勇气所感动,接纳了他的建议。
《老羞成怒》的典故就是指韩歆因进谏而被罢官,但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地继续进谏,最终得到了光武帝的接纳。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因受到羞辱而变得更加坚定和勇敢的人。
老羞成怒——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老羞成怒”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一个人因羞愧到了极点,无法忍受而发怒的情形。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官场现形记》
“老羞成怒”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清朝李宝嘉所著的《官场现形记》。在小说第三十一回中,有这样的描述:“乌额拉布见田小辫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便也恼羞成怒。”这里的“恼羞成怒”便是“老羞成怒”的早期用法。
故事背景——纪献唐与何杞的冲突
要理解“老羞成怒”的典故,我们需要回到清朝末年。故事的主人公是纪献唐和何杞。何杞是纪献唐手下的中军副将,而纪献唐的儿子纪多文看中了何杞的女儿何玉凤,想要娶她为妻。
羞愧与愤怒——何杞的拒绝
何杞认为自己的女儿不应该嫁给纪多文,于是对媒人说:“虎女不能配犬子。”这句话激怒了纪献唐,他认为这是对他和他的儿子的侮辱。于是,纪献唐将何杞革职,并将其投入牢狱,不久后将其处死。
老羞成怒——何玉凤的反击
何玉凤得知父亲的遭遇后,感到极度羞愧和愤怒。她无法接受父亲的冤屈,决定采取行动。在一次宴会上,何玉凤当众揭露了纪献唐的罪行,并指责他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
成语的演变——从故事到日常用语
何玉凤的举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她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并逐渐演变成了成语“老羞成怒”。这个成语不仅用来形容个人因羞愧而愤怒,也用来比喻因失败或挫折而迁怒他人。
成语的用法与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老羞成怒”通常用作谓语或定语,用来描述一个人因羞愧而发怒的状态。这个成语具有中性色彩,既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的情绪反应,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因失败而迁怒他人的人。
成语的启示——反思与成长
成语“老羞成怒”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学会反思和成长,而不是选择愤怒和迁怒。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勇气和智慧在于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成语“老羞成怒”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成语,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