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当人子》的典故,不当人子的由来与演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8 15:10:48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不当人子》是一则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故事背景是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文发现斗伯比与自己的母亲私通,生下子文。子文成年后,楚国的国君楚成王因年幼,由子文摄政。子文没有因为自己的出生而记恨斗伯比,反而尽忠职守,治理国家。子文后来将国政交还给楚成王,自己则退居幕后。子文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他常常感叹:“吾何面目见先大夫乎?”意思是自己怎么有脸面去见先大夫斗伯比呢?子文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出身的愧疚和不安,因此被称为“不当人子”。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孝顺、不尊重父母的人。

不当人子的由来与演变

不当人子,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其含义和用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要深入了解这个成语,首先要从其起源讲起。

成语的起源

不当人子的典故最早见于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卷十。故事讲述了一位老汉在得到他人帮助后,表示自己无功受禄,不敢当,因此说出了“不当人子”的话。这里的“不当人子”表示的是一种谦逊的态度,意思是自己有罪过,不敢当受别人的恩惠。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当人子的含义逐渐丰富。在明清小说中,它常常被用来表示歉意或感谢,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在《儒林外史》中,不当人子被用来表达对邻居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带有自谦之意。而在《西游记》中,不当人子则被用作骂人的话,用来指责他人无礼或出言不逊。

成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不当人子主要用作谓语,用于表达歉意或感谢。例如:“我们都是烟火邻居,遇着这样大事,理该效劳。却又还破费老师父,不当人子。”(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这句话中,不当人子表达了说话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带有自谦之意。

成语的语法结构

不当人子是一个动宾式的成语,由“不当”和“人子”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不当”是动词,表示不合适、不恰当;“人子”是宾语,指人子,即人的后代。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表示自己有罪过,不敢当受别人的恩惠。

成语的典故故事

在《西游记》中,不当人子被多次提及。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天兵天将捉住,太上老君把他送入八卦炉炼了49天,可没有半点损伤。孙悟空拿出金箍棒杀到玉帝面前,玉帝立即请如来佛来。孙悟空要玉帝搬出天宫,否则就永无宁日。如来冷笑说:“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为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这里的“不当人子”是对孙悟空出言不逊的指责,意味着他不配为人。

成语的接龙

不当人子成语接龙是一种汉语成语游戏,要求下一个成语的首字与上一个成语的尾字相同。以下是不当人子成语接龙的一些例子:

不当人子 → 子继父业

不当人子 → 业绍箕裘

不当人子 → 裘敝金尽

不当人子的感情色彩

不当人子作为一个成语,其感情色彩较为复杂。在表达歉意或感谢时,它带有谦逊和自谦之意;在用作骂人时,则带有贬义色彩。因此,在使用不当人子时,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其感情色彩。

不当人子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成语,其起源、演变、用法和典故故事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通过对不当人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演变和成语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