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执手版”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dǎo zhí shǒu bǎn,意思是形容人惊慌失措、失态的样子。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谢安传》中的一个历史典故。
典故发生在东晋时期,当时大将军桓温把持朝政。某次,桓温在前往山陵的途中,在新亭休息,并调集了大量兵卫,意图迁移晋室以自代。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派人去请谢安和王坦之赴约,打算在席间杀害他们。王坦之非常害怕,但不得不去见桓温。当他见到桓温时,吓得汗流浃背,甚至倒执手版(古代官员持手版以朝,倒执手版即惊慌失态的表现)。而谢安则表现得非常从容镇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慌。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在紧急或危险的情况下惊慌失措、失态的样子。
倒执手版——古代官员的惊慌失态
成语“倒执手版”源于古代官员在朝会时的一个场景,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官场的礼仪规范,也蕴含了一段历史典故。
成语的由来
“倒执手版”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晋书·谢安传》。据记载,东晋时期,权臣桓温意图篡位,他入朝觐见皇帝,在新亭驻足,大陈兵卫,意图威胁朝廷。此时,桓温召见了谢安和王坦之,意图在座位上对他们下手。王坦之因恐惧而汗流浃背,见到桓温后更是惊慌失措,以至于倒持着手版(古代官员朝见时手持的手板,用以记录或遮面),形容其惊惶失态。
手版的历史意义
手版在古代官场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官员身份的象征,也是礼仪的体现。官员在朝会时手持手版,一方面是为了记录皇帝的旨意,另一方面也是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在王坦之的例子中,手版却成了他惊慌失措的象征。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执手版”这个成语逐渐演变成了形容人惊慌失措、不知所措的成语。它不仅仅局限于官员,也可以用来形容普通人遇到紧急情况时的表现。这个成语的演变,反映了成语在民间传播和使用的广泛性。
成语的启示
成语“倒执手版”虽然源于古代,但它所蕴含的哲理却具有普遍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失措。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官场中的一些礼仪规范,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貌。
成语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倒执手版”这个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它常常出现在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以及日常交流中,用以形容那些在关键时刻无法保持冷静、慌乱无措的人。例如,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中,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恐慌而“倒执手版”,无法正常应对。
成语“倒执手版”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四字短语,但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哲理却十分丰富。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官场的礼仪规范,也可以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时的冷静与智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们都能以“倒执手版”为鉴,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应对。